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日本與朝鮮半島早期的交流資料不充分,僅可由史書等材料中的若干線索推測。廣開土王碑中有「而倭以辛卯年來渡海破百殘,□□新羅以為臣民」(缺字可能是「任那」或「又破」等字)字樣,說明西元四世紀倭國可能擊敗百濟並使新羅服屬(關於此碑文存在爭議)。南朝宋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倭王「珍」(反正或仁德天皇)遣使入朝,「自稱使持節、都督倭百濟新羅任那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國王」(宋書列傳第五十七),可能說明當時新倭之間存在一定交流關係。日本書紀記載,六世紀時新羅真興王滅伽耶後,與倭國關係極為緊張,但仍就任那的朝貢等問題向其派遣使者。倭國推古天皇和皇極天皇也向新羅派遣使節(高向玄理等)。
白江口之戰唐與新羅聯合滅百濟後,唐倭關係緊張,倭國開始頻繁派出遣新羅使。當時風傳唐將征伐日本,而668年唐滅高句麗後,新羅也感受到唐的壓力而產生危機感,甚至爆發唐羅戰爭,故二者產生了共同利害關係,開始頻繁交流。另外當時日本引入大陸的先進制度文化的渠道有限,希望藉與新羅的交流獲得先進技術並調查國際形勢。由於當時日本視新羅為屬國,因此當時新羅使者被日本以朝貢使的形式接待。白江口之戰中日本與新羅直接戰鬥較少,對兩者後來的交流有利。
668年統一新羅第一次的遣日使者歸國之時,日本朝廷賜與船1艘、絹50匹、綿500匹、皮革100張的禮物,顯示出日本對對新羅關係的重視。留學新羅的僧人返日後受到重用,日本的四等官制也受到新羅官制的影響。當時兩國關係非常良好。
然而,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後國家意識高漲,尋求與日本的平等關係,不滿於被日本視為屬國,故兩國關係惡化。735年訪日的新羅使節告知日本新羅改國號為「王城國」後,日本朝廷譴責其擅自改變國號並驅逐使者。此時期,渤海國成立,新羅與唐的關係恢復,渤海向日本派出使節,也對新日關係產生影響(參見遣渤海使、渤海遣日使)。次年(736年),日本向新羅派遣大使阿倍継麻呂,但未受到外交使節的相應待遇,故日本朝廷前往伊勢神宮祭祀,獻上供品,報告新羅的無禮並祈禱降服之。之後的一段時期,新羅來日使臣到達大宰府的鴻臚館後即被勒令歸國,不得入京都。
752年,新羅王子金泰廉等七百餘名新羅使節訪日並朝貢。據推測此使節團帶入大量黃金,被用於奈良大佛的塗金。新羅採取朝貢的形式的意圖不明確,一方面可能是考慮到唐與渤海間關係等國際形勢發生變化,欲緩和極度緊張的兩國關係,另一方面是希望獲得實利。
但是同年(752年)發生了日本遣唐使大伴古麻呂與新羅使者爭奪席次的事件。此年日本使節到達新羅後,被認為傲慢無禮,未得見新羅景德王而歸。於是太政大臣藤原仲麻呂計畫聯合渤海國,準備了軍船394艘和四萬零七百人的軍隊,準備遠征新羅,但此計畫因其與孝謙天皇不和及渤海方面情況有變等原因而流產。
據日本後紀,780年,正式的遣新羅使廢止。之後為探問遣唐使的消息曾數次向新羅送出使者。
統一新羅時的使節列表。此處採用最為普遍的28回說。
次數 | 派遣年 | 年號(日) | 正使名 | 日本天皇 | 新羅王 | 備註 | 出典 |
---|---|---|---|---|---|---|---|
1 | 668年 | 天智天皇7年 | 道守臣麻呂 | 天智天皇 | 文武王 | 隨新羅使臣金東嚴歸國 | 日本書紀 |
2 | 670年 | 天智天皇9年 | 阿曇連頰垂 | 天智天皇 | 文武王 | 日本書紀 | |
3 | 675年 | 天武天皇4年 | 大伴連國麻呂 | 天武天皇 | 文武王 | 日本書紀 | |
4 | 676年 | 天武天皇5年 | 物部連麻呂 | 天武天皇 | 文武王 | 日本書紀 | |
5 | 681年 | 天武天皇10年 | 采女臣竹羅 | 天武天皇 | 神文王 | 日本書紀 | |
6 | 684年 | 天武天皇13年 | 高向臣麻呂 | 天武天皇 | 神文王 | 隨觀常歸國 | 日本書紀 |
7 | 687年 | 持統天皇元年 | 田中朝臣法麻呂 | 持統天皇 | 神文王 | 傳達天武天皇喪訊 | 日本書紀 |
8 | 692年 | 持統天皇6年 | 息長真人老 | 持統天皇 | 孝昭王 | 日本書紀 | |
9 | 695年 | 持統天皇9年 | 小野朝臣毛野 | 持統天皇 | 孝昭王 | 副使伊吉博德 | 日本書紀 |
10 | 700年 | 文武天皇4年 | 佐伯宿禰麻呂 | 文武天皇 | 孝昭王 | 續日本紀 | |
11 | 703年 | 大寶3年 | 波多朝臣廣足 | 文武天皇 | 聖德王 | 續日本紀 | |
12 | 704年 | 慶雲元年 | 幡文通 | 文武天皇 | 聖德王 | 續日本紀 | |
13 | 706年 | 慶雲3年 | 美努連浄麻呂 | 文武天皇 | 聖德王 | 隨義法歸國 | 續日本紀 |
14 | 712年 | 和銅5年 | 道君首名 | 元明天皇 | 聖德王 | 續日本紀 | |
15 | 718年 | 養老2年 | 小野朝臣馬養 | 元正天皇 | 聖徳王 | 續日本紀 | |
16 | 719年 | 養老3年 | 白豬史廣成 | 元正天皇 | 聖德王 | 續日本紀 | |
17 | 722年 | 養老6年 | 津史主治麻呂 | 元正天皇 | 聖德王 | 續日本紀 | |
18 | 724年 | 神龜元年 | 土師宿禰豐麻呂 | 聖武天皇 | 聖德王 | 續日本紀 | |
19 | 732年 | 天平4年 | 角朝臣家主 | 聖武天皇 | 聖德王 | 續日本紀 | |
20 | 736年 | 天平8年 | 阿倍朝臣繼麻呂 | 聖武天皇 | 聖德王 | 奏新羅「欠常禮」 | 續日本紀、萬葉集(巻十五) |
21 | 740年 | 天平12年 | 紀朝臣必登 | 聖武天皇 | 孝成王 | 續日本紀 | |
742年 | 天平14年 | (不詳) | 聖武天皇 | 景德王 | 新羅不納(三國史記) | 三國史記 | |
22 | 752年 | 天平勝寶4年 | 山口忌寸人麻呂 | 孝謙天皇 | 景德王 | 續日本紀 | |
23 | 753年 | 天平勝寶5年 | 小野朝臣田守 | 孝謙天皇 | 景德王 | 「王不見之」(三國史記) | 續日本紀 |
24 | 779年 | 寶龜10年 | 下道朝臣長人 | 光仁天皇 | 惠恭王 | 迎回遣唐使判官海上三狩等 | 續日本紀 |
25 | 799年 | 延曆18年 | 大伴宿禰峰麻呂 | 桓武天皇 | 昭聖王 | 停遣新羅使(日本後紀) | 日本後紀 |
26 | 803年 | 延曆22年 | 齋部宿禰濱成 | 桓武天皇 | 哀莊王 | 調查唐的形勢 | 日本後紀逸文(古語拾遺識語) |
27 | 804年 | 延曆23年 | 大伴宿禰岑萬里 | 桓武天皇 | 哀莊王 | 調査遣唐使船的消息 | 日本後紀 |
28 | 836年 | 承和3年 | 紀三津 | 仁明天皇 | 興德王 | 調査遣唐使船的消息 | 續日本後紀 |
遣新羅史的航路正史中少有記載,但可由萬葉集卷十五中736年阿倍継麻呂大使一行的歌詠中得到線索。
一行由難波渡口出發,進入瀨戶內海,途經風早浦(今東廣島市)、倉橋島、分間浦(今中津市)到達筑紫舘。之後經韓亭(唐泊、能許亭、今能古島)、引津亭(今志摩町)至狛嶋亭(今神集島),經壹岐島、淺茅浦、竹敷浦(皆在今對馬市)前往新羅。
由新羅輸入的物品,除上述金之外,有銀等金屬,高級織品,駱駝、鸚鵡、孔雀等珍稀動物等。根據正倉院寶物鳥毛立女屏風貼紙「買新羅物解」,香料、藥物、顔料、染料、器物、日用品等亦在輸入之列,朝廷獲得其中一部分必需品後,剩餘物品賣與民間。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