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奏院始於唐朝,是京城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的藩鎮駐京機構,內設有進奏官,掌報遞章奏,承轉詔令[1]。名義上是藩鎮與中央的聯絡機搆,而實際是藩鎮搜集中央和其他各地情報的情報機搆[2]

稱謂

原機構是稱為「上都邸務」、「留後使」,是藩鎮派駐長安的代表,在大曆十二年(777年)五月被更名為「上都進奏院官」[3]。不過更名之後,時人還是根據舊習慣將進奏院稱為「邸」或者「留後院」,進奏官則稱呼作「邸吏」[4]

faviconfavicon
2 sources

沿革

大曆十二年(777年)改為上都進奏院,是各州藩鎮官員入京時的寓所[5],多建築於東市周邊的崇仁坊和平康坊[6]。進奏院還設有進奏官,任務是向朝廷報告本鎮情況,故有邸報,費用由地方承擔。宋初沿唐制,亦設進奏院,置進奏官。

宋太宗太平興國六年(981),置都進奏院管理各州府進奏官,以京朝官監領。南宋屬門下省給事中,元廢[1]

favicon
2 sources

運作

唐代進奏院是集中在長安城東市周邊的幾個坊內,其中尤以最為繁華的崇仁坊和平康坊為多。而據後來學者的研究,隨着大明宮和興慶宮的修建,以東市為中心,朱雀街東形成了貴族和官僚集中居住區。這就使這一帶成為唐後期長安城各種情報的集中地,所以進奏院就多選址於此,便於進奏官的日常搜集情報和交通權貴[7]

faviconfaviconfavicon
5 sources

活動

進奏院的一項主要任務就是為藩鎮蒐集情報,自有一套通信系統,但主要還是利用官驛的設備[8]。時人稱進奏院「能傳萬里之音,不墜九霄之命」,使得節度使會在朝命正式下達前,早已獲悉當中的內容。進奏院從事情報任務有以下幾樣內容[9]

  1. 從公開途徑傳抄朝廷發布的「報狀」,製作成「進奏院狀報」[10]報給節度使。此種報刊是節度使了解朝廷政治、經濟、軍事乃至皇室動向的主要渠道。
  2. 進奏官會以收買、拉攏等手段秘密刺探情報[11]
  3. 組織間諜從事行刺等地下活動,進奏院這時候會擔當指揮的據點。
faviconfavicon
4 sources

紀事

進奏院與藩鎮互助互信,常為藩鎮爭取最大之福利。文宗太和七年(833年),朝廷加盧龍節度使楊志誠檢校吏部尚書,進奏官徐迪抗議:「軍中不識朝廷之制,唯知尚書改僕射為遷,不知工部改吏部為美,敕使往,恐不得出。」[12]遇地方政權抗命,朝廷也會拿進奏官開刀,例如大和元年(827年)成德節度使王庭湊李同捷叛亂,朝廷下詔:「其上都進奏院,宜令御史台京兆府切加守捉,禁其出入,待敕後處分。」[13]

favicon
2 sources

參考與注釋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