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通縣,中國舊縣名,今北京市通州區的前身,含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鎮。
1913年,以通州置。其後,多有變革。1997年,撤縣設區,改為通州區[1]。做為中華民國公告疆域行政區劃中的河北省縣份,保留至2005年。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二月,全國廢州改縣,以通州置通縣[2]:112,屬京兆地方[1]。民國初期,三河縣的燕郊、半壁店、小胡莊劃入通縣[3]:12。
1933年5月,國民政府和日本陸軍簽訂《塘沽協定》。通縣劃入冀東非武裝區,「成為一個受制於日本的特殊地區」。1935年底,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成立,通縣為其所在地[4]:62—63。1937年7月,在通縣發生通州事件。其後,日軍為加強對通縣鄉村地區的控制,多次進行清鄉[5]。
1938年2月,冀東防共自治政府併入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華北臨時政府)。4月,偽河北省公署接管冀東地區諸縣,屬冀東道。新的中央政府以北京(北平)為首都,故通縣成為首都近縣。6月1日,中華民國新民會通縣指導部正式成立。11月,新民會中央指導部正式議定「將大興縣、宛平、通縣、首都四郊建成模範區」。從此,通縣成為新民會大力打造的模範縣,以及日偽當局樹立的治安模範縣,號稱「銅牆鐵壁模範縣」[4]:63。
1938年,中共抗日武裝領導的冀東大暴動失敗,但此後,中共組織在冀東及通縣的活動並未停止[4]:72。1939年春,黨員鐵華在中共冀東特委指示下,發展黨員五名,重建黨支部。但因日偽統治日益嚴密,次年黨支部停止活動。中共冀東黨委決定,建立農村抗日根據地,進行長期戰鬥[5]。
1940年3月,偽華北臨時政府與汪精衛國民政府合併,改冀東道為燕京道,通縣隸屬河北省燕京道[1]。
1940年秋,中共冀東區黨委第十四地委領導的武裝力量,逐步地擴展到通縣東部、東南和東北的一些村莊,先後開闢薊平密、薊寶三、平密興、平三密、平三薊、三通香、三通順等聯合縣(辦事處)。分別屬於冀東區十四地委和冀北區十二地委所領導[1]。1940年時,通縣東部是薊(縣)寶(坻)三(河)聯合縣第四的轄區[4]:72。
1944年為適應抗戰形勢和加強反掃蕩及擴大根據地鬥爭需要,於當年7月設立三通香聯合縣和三通順聯合縣。通縣通唐路以北部分抗日工作劃歸三通順聯合縣領導,通唐路以南部分劃歸三通香聯合縣領導[5]。
1944年9月,冀東的八路軍收復通縣東部的西集鎮,並擊潰日軍和通縣武裝自衛團進攻西集鎮的軍事行動。1944年底,日偽當局在通縣統治區範圍僅限於運河以西。八路軍已收復通縣東部、南部[4]:75。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國民政府收復通縣。通縣隸屬河北省第六戰區聯防司令部。1946年,通縣改屬河北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為專署駐地[1]。
1945年10月,中共冀東十四地委在西集鎮尹家河村召開三通香聯合縣共產黨代表大會[6],醞釀調整行政區劃,組建單獨的通縣黨政軍群組織機構[5]。1946年1月,在西集鎮尹家河村,成立中共通縣縣委、縣政府和西集二區區政府[1][5]。
1946年4月30日,國軍第92軍21師所屬的一個團進攻尹家河村。冀東軍區第十四軍分區主力53團負責阻擊。中共通縣縣委、縣政府轉移。9月,因國民政府對解放區的軍事進攻,中共通縣委、縣政府轉移至平谷縣山區[6]。
1946年底,隨着冀東武裝部隊的反攻,通縣黨政機關回到潮白河以東[5]。1947年1月,冀東軍區第十四軍分區36團實行戰略轉移,經過西集鎮南燒鍋,消滅駐守南燒鍋的警備隊與來援的香河縣國軍。同月,中共通縣縣委、縣政府重返潮白河東,駐地在西集村。此後,在其控制的西集地區開展土改[6]。2月,趁通縣縣城駐軍空虛之際,冀東軍區部隊集中力量於2月9日攻克通縣縣城,隨即撤離[5]。
1947年7月,國民政府在通縣的武裝力量開始反攻。11月中旬,國軍進攻解放區,中共通縣縣委與縣區幹部一度撤離。12月底,在中共冀東地委領導下,中共通縣縣委返回通縣[5]。而在1947年下半年,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根據冀東黨委指示精神,冀東軍區司令部決定先拔掉通縣縣城外圍據點,然後奪取縣城,為解放北平掃清障礙[6]。
1948年間,中共通縣縣委領導了對通縣國府地方武裝的軍事進攻。9月,通縣縣大隊與香河縣大隊協同,打敗國民政府通縣、香河縣、武清縣武裝的聯合進攻,並持續消滅國軍據點。通縣境內的國軍士氣低落,據守於通縣縣城、平通鐵路沿線和幾個孤立的據點中,未敢進攻[5]。
1948年11月,入關的東北解放軍和華北解放軍一同對北平城形成包圍之勢。12月13日晚,駐守通縣的國軍撤離縣城。通縣境內只有馬駒橋的守軍進行抵抗。12月14日,解放軍大部隊進入通縣縣城,同日攻占馬駒橋,由此宣告通縣全境「解放」[5]。
1948年12月14日,解放軍占領通縣全境[5]。中共政權以通州城關分設通州市,實行軍管。通縣人民政府駐西集。市、縣同屬河北省冀東區第十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同年2月,通州市劃歸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領導,改稱為北平市第二十一區。通縣隸屬關係不變[1]。
1949年3月,通縣人民政府自西集遷駐張家灣。1949年8月,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成立,同時撤銷冀東區黨委。8月10日,遵照華北人民政府指示,北平市第二十一區改稱通州市,與通縣同時劃歸河北省通縣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領導,通縣專署駐於通州市。9月,通州市改稱通縣鎮[1]。
1950年5月13日,縣、鎮合併稱通鎮,通縣人民政府自張家灣鎮遷至通鎮。1951年11月,縣、鎮再度分開,仍恢復通縣和通縣鎮兩個名稱,隸屬關係不變,縣、鎮兩個政府同駐通縣鎮。1954年4月19日,通縣鎮改為河北省轄專區代管的通州市(縣級)。1958年4月,通州市、縣同時劃歸北京市領導。隨之,縣、市合併改名通州區,同時撤銷通縣專署。1960年2月,通州區又改稱通縣[1]。
1938年,偽通縣公署編制的《通縣概況一覽》中,全縣分為五警區,編成六鎮、三百八十九編鄉,東西約五十華里,南北約九十華里,面積約四千五百方華里,耕地面積約一萬兩千頃[7]:1。
除通縣縣城外,通縣所轄六鎮分別是城東二十里的燕郊鎮、城東南四十里的西集鎮、城南四十里的永樂店鎮、城西南三十里的牛堡屯鎮、城西南四十里的馬駒橋鎮、城南十二里的張家灣鎮[7]:2—4。
《通縣概況一覽》中,通縣全縣人口共有67109戶,男186722,女167147,共計353869[7]:10。
1947年,中華民國內政部編撰的《中華民國行政區域簡表》中,通縣縣域面積約為1134.32平方公里,人口307294人[2]:11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