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達芬奇密碼》(英語:The Da Vinci Code,ISBN 0-385-50420-9)是美國作家丹·布朗的一部小說,2003年3月18日由蘭登書屋出版。這本書以750萬本的成績打破美國小說銷售記錄,目前全球累積銷售量更已突破8000萬冊[1],成為有史以來最暢銷的小說之一。這本書集合了偵探,驚悚和陰謀論等多種風格,並激起了大眾對某些宗教理論的普遍興趣,包括:有關聖杯的傳說、抹大拉的瑪麗亞在基督教歷史中的角色等通常被基督徒視為異端的理論。雖然作者聲稱書中所用資料是事實,不少批評者已經指出內有極多歪曲事實和捏造之處。
此書是布朗2000年小說《天使與魔鬼》的續篇。蘭登書屋[2]於2004年將此書再版為「特製插圖版」。新版本包含了超過160幅包括文字說明的圖片。
該書是關於主角——哈佛大學的宗教符號學教授羅伯·蘭登,解決巴黎盧浮宮聲望卓著的館長雅克·索尼埃被謀殺一案。索尼埃赤裸的屍體是以列奧納多·達·芬奇的名畫維特魯威人的姿態在盧浮宮被發現的,索尼埃死前在身邊寫下一段隱秘的訊息並且用自己的血在肚子上畫下五芒星的符號。一些達芬奇的著名作品中隱含的訊息,包括《蒙娜麗莎》和《最後的晚餐》等,都在解密的過程中逐漸顯露。
小說的主要衝突圍繞着兩個謎團展開:
小說以不同的人物同時展開幾條故事線,最終所有的故事線匯集在一起,並在書的結尾得到解決。
要弄清楚謎團需要解決一系列的智力難題,包括單詞中字母的排序和數字難題。謎題的真相最終指向聖杯可能出現的地點和兩個分別叫做錫安會和聖殿騎士團的秘密團體。羅馬天主教組織西班牙主業會也出現在情節中。
以下是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幾位主要角色。人物的名字裡含有雙關語、變位字、或暗藏線索似乎是丹·布朗的風格。[來源請求]
小說是20世紀後期對諾斯提教派的興趣的復興的一部分。小說的素材主要來自《聖血和聖杯》(原文版小說的第253頁區別於其它素材來源,特別提及了這本著作的名字)。有人聲稱《達芬奇密碼》就是取材於20世紀70年代後期英國廣播公司播放的一組短片的《聖血和聖杯》的傳奇演繹版本。兩者相同之處包括將抹大拉馬利亞描述為活着的聖杯、對法國王朝的神聖起源的描寫、書中涉及的神秘論、古埃及聖賢、教皇制度中的陰謀、以及隱寫術的應用等。在《聖血和聖杯》一書中,油畫《阿爾卡迪的牧人》(「Et in Arcadia ego」。譯註:中文的畫名採用的是較熟知的翻譯,但並不準確,西方美術史上對該畫的拉丁文名字的含義以及畫中隱匿的內容有一些不同的解釋)的法國畫家普桑扮演了後來被《達芬奇密碼》一書的作者布朗賦予達芬奇的角色(多年後,《聖血和聖杯》一書的作者之一向新聞界公開承認,整個故事都是虛構的)。關於《聖血和聖杯》一書的作者之一Baigent,布朗的故事中人物提賓(Teabing)的名字是把Baigent的字母重排了順序而來的。
也有人聲稱布朗改寫了其早先的羅伯·蘭登小說《天使與魔鬼》中的題材。
翁貝托·埃可早先的《傅科擺》一書也涉及這些宗教陰謀,包括(順便提及的)關於聖血解釋的雙關含義以及神殿,但卻是以更具批判性的方式涉及的——實際上該書是一部對陰謀論和相信它的人的無用之處的一個文學諷刺。
基督教自由主義也被認為對本書產生了影響。
丹·布朗的小說在2003年出版來一直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銷售上甚至可與廣受歡迎的《哈利·波特》叢書相匹敵。該書產生了大量相關書籍,並在《紐約時報》、《人物》雜誌以及《華盛頓郵報》上受到熱評[3]。很多人讚揚該書情節引人且發人思考。這本書還重新燃起了對天主教會歷史的興趣。
由於此書開篇宣稱:
許多人認為《達芬奇密碼》曝光了基督教正統過去的真相。但其結果招致了來自天主教和其它基督教團體、歷史學家、藝術史家及其它抱怨其研究粗糙的讀者們的負面批評。有歷史學家認為丹・布朗歪曲——有時甚至捏造了——歷史。另一方面,包括作者在內[4]有人指出開篇的聲明並沒有聲稱小說中的人物所提出的關於抹大拉的馬麗亞,耶穌及基督教歷史的理論是都準確的。
批評包括:
《達芬奇密碼》的流行,和對於書中記錄正確性的普遍接受,在基督教群體中引起了爭議,並導致了針對這一議題的大量書籍的出版。其中包括Carl Olson和Sandra Miesel的The Da Vinci Hoax(《達芬奇惡作劇》)。
把學者尚未解決的爭議性話題斷言為事實,這是對此書質疑的很大來源。很多人認為,書中宣稱本身準確無誤,哪裡是「事實」的結束和虛構的開始卻模糊不清。再加上宗教團體稱其對爭議性宗教觀點的反對和冒犯,大量的爭論和偏袒性資料便由此引發。
本書曾受到廣泛的批評因為它被認為反映了陳舊的新教徒對天主教的毀謗(見,2005年7月24日BBC的Sunday節目),或者更一般的說,反映了反對教會干預政治的傳統。2005年3月15日,天主教熱那亞總教區總主教、信理部前第二負責人達濟斯·貝爾托內樞機以具有反天主教傾向為理由申斥此書及其發售者。「它看起來就像是倒退到了十九世紀的反神職人員的小冊子,」他說。它是「粗俗和荒謬」的對歷史的扭曲,充斥着「廉價的謊言。」該樞機同時也堅決維護被作為該書主要目標的天主教組織主業會。
關於此書和其它作品的寫作手法,布朗也受到了批評。《達芬奇密碼》中許多角色定位明顯帶有美國對歐洲人的偏見,致使歐洲人尤其抨擊布朗有欠思考的陳腐說庋和「厭煩的偏見」。
2006年2月,Michael Baigent和Richard Leigh,《聖血與聖杯》三位作者中的兩位,為了著作權將《達芬奇密碼》的英國出版商告上了法庭,並主張其抄襲。[5]4月7日,英國倫敦高等法院做出最後判決。法官認定達芬奇密碼作者並未涉嫌抄襲原告小說內容,因此將本案駁回。[6]
索尼旗下的哥倫比亞製片公司已經將小說改編成電影。於2006年5月19日全球同步上映。盧浮宮准許攝製組進行拍攝。拍攝權以6百萬美元購得。朗霍華德導演,Akiva Goldsman為編劇。湯姆·漢克斯飾演羅伯·蘭登。奧黛莉·朵杜飾演索菲·納芙。讓·雷諾飾演貝祖·法希。漢斯·季默將為電影作曲。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