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農民起事,又稱農民起義、農民戰爭,通常意味着農村或農業人口的暴動,反抗既成的秩序或建制。[1]農民起事的起因包括農民抗稅,反抗社會不平等、宗教戰爭、異族壓迫、農奴制,要求土地重新分配,或是瘟疫和饑荒等。[2]雖然成功的農民起事會推翻舊有的秩序或建制,但它的勝利並不一定意味社會制度有重大變化。
農民起事的歷史跨越兩千多年。 多種因素助長了農民起事現象的出現,包括:
時間 | 事件 | 主要政權狀態 | 農民 | 結果 | 圖片 | 參考 |
---|---|---|---|---|---|---|
前209~206 | 抗秦朝起義(包括大澤鄉起義) | 秦朝 | 陳勝、吳廣、項羽、劉邦等幾位農民起義領袖 | 秦朝瓦解 | [3] | |
前205~186 | 埃及人的大起義 | 埃及托勒密王國 | 分離主義法老霍爾溫尼菲爾和Ankhwennefer統治下的埃及原住民農民和士兵 | 叛亂被鎮壓 | [4] | |
17~25 | 綠林軍 | 新朝 | 綠林軍叛軍 | 中國新朝滅亡; 綠林軍內訌後起義領袖劉秀上台 | ||
17~27 | 赤眉軍 | 新朝 | 赤眉軍叛軍 | 起義目標部分實現,但最終被劉秀擊敗 | ||
172~173 | 田園戰爭 | 羅馬帝國 | Isidorus統治下的埃及農民 | 叛亂被鎮壓 | [5] | |
184~205 | 黃巾之亂 | 漢朝 | 黃巾叛軍 | 叛亂被鎮壓,但漢朝被嚴重削弱 | [6] | |
185~205 | 黑山賊叛亂 | 漢朝 | 太行山匪同盟
公孫瓚的勢力 |
叛亂被鎮壓,但漢朝被嚴重削弱 | ||
3~5世紀 | 巴高達運動 | 羅馬帝國 | 巴高達 | 獲得一些領土的控制權;以羅馬帝國的全面崩潰而告終 | ||
4~5世紀晚期 | Circumcellions | 羅馬帝國(直到435年)
天主教會(直到435年) 汪達爾-阿蘭王國(直到435年) 阿非利加地主 |
柏柏人和羅馬農民
多納圖斯派當局 吉爾多統治下的(398年)羅馬反叛軍隊 |
羅馬天主教在阿非利加的統治結束,但汪達爾人和亞流教派當局鎮壓了叛亂 | [7] | |
611~619 | 唐朝開國戰爭 | 隋朝 | 幾位叛亂領導人手下的農民
在幾位叛軍將領、官員和貴族的領導下叛逃軍隊 |
隋朝滅亡; 起義軍內訌後起義領袖李淵上台 | ||
841~843 | Stellinga起義 | 撒克遜貴族 | Stellinga | 叛亂被鎮壓 | ||
859~860 | 裘甫之亂 | 唐朝 | 裘甫帶領的農民和土匪 | 叛亂被鎮壓,但唐朝被嚴重削弱 | [8] | |
874~878 | 王仙芝叛亂 | 唐朝 | 王仙芝和尚讓帶領的中國農民和土匪 | 叛亂被鎮壓,但唐朝被嚴重削弱 | [9] | |
875~884 | 黃巢之亂 | 唐朝 | 黃巢等農匪 | 叛亂被鎮壓,但唐朝被嚴重削弱 | [10] | |
928~932 | Basil the Copper Hand叛亂 | 東羅馬帝國 | Basil the Copper Hand手下的農民 | 叛亂被鎮壓 | [11] | |
993~995 | 大蜀在四川省的叛亂 | 宋朝 | 王小波和李順手下的農民 | 叛亂被鎮壓 | [12] | |
996 | 996年諾曼第農民起義 | Rodulf of Ivry和理查二世統治下的諾曼第大區 | 諾曼農民 | 叛亂被鎮壓 | [13] | |
1277~1280 | 伊瓦伊洛起義 | 保加利亞第二帝國 | 伊瓦伊洛的農民 | 伊瓦伊洛謀殺案 | [14] | |
1323~1328 | 弗蘭德農民起義 | 中世紀的法國 | 佛拉蒙農民 | 叛亂被鎮壓 | ||
1343~1345 | 聖喬治之夜起義 | 立窩尼亞騎士團 | 愛沙尼亞農民 | 叛亂被鎮壓 | [15] | |
1351~1368 | 紅巾軍 | 元朝、高麗 | 白蓮教、摩尼教和中國農民的紅巾軍 | 元朝滅亡,蒙古人退入蒙古為北元; 起義軍內訌後起義領袖朱元璋上台 | ||
1358 | 札克雷暴動 | 中世紀的法國 | 法國農民 | 叛亂被鎮壓 | ||
1381 | 瓦特·泰勒農民起義 | 英格蘭王國 | 英國農民 | 叛亂被鎮壓 | ||
1382 | 鉛錘黨暴動 | 中世紀的法國 | 法國農民 | 叛亂被鎮壓 | [16] | |
1401~1404
1409 |
薩莫吉希亞起義 | 條頓騎士團 | 薩莫吉希亞農民 | 叛亂的目標基本實現,儘管關於薩莫吉希亞的爭端一直持續到 1422 年 | ||
1428 | 正長土一揆 | 室町幕府 | 日本農民 | 取消農民債務 | ||
1437 | 外西凡尼亞農民起義 | 匈牙利王國 | 外西凡尼亞農民 | 叛亂被鎮壓 | ||
1438 | 哈爾華·格拉托普反叛 | 卡爾馬聯盟 | 挪威農民 | 叛亂被鎮壓 | ||
1441 | 嘉吉德政一揆 | 室町幕府 | 農民和地侍的Do-ikki(聯盟) | 農債取消,室町幕府被嚴重削弱。 | [17] | |
1441 | 菲因島和日德蘭半島的農民起義 | 卡爾馬聯盟 | 丹麥農民 | 叛亂被鎮壓 | ||
1450 | 凱德起義 | 英格蘭王國 | 英國農民 | 叛亂被鎮壓 | [18] | |
1450~1451 | John and William Merfold的起義 | 英格蘭王國 | 英國農民 | 叛亂被鎮壓 | [19] | |
1453~1454 | 1453~1454年的摩里亞起義 | 摩里亞專制國 | 曼努埃爾·坎塔庫澤努斯統治下的希臘農民
彼得·布阿統治下的阿爾巴尼亞人 約翰·阿森·扎卡里亞領導下的拉丁忠誠者 |
叛亂被鎮壓 | [20] | |
1462~1472
1485~1486 |
記憶之戰 | 加泰隆尼亞公國和貴族(1462年~1472年)亞拉岡王權(1485年~1486年) | 加泰羅尼亞農民
胡安二世統治下的保皇黨(1462年~1472年) |
叛亂目標基本實現,瓜達盧佩森滕西亞簽署 | [21] | |
1467–1469 | 伊曼迪諾起義 | 加利西亞王國(卡斯蒂利亞王權) | 加利西亞農民,由加利西亞市民和部分當地下層貴族領導 | 叛亂被鎮壓 | [22] | |
1478 | 卡林西亞農民起義 | 神聖羅馬帝國 | 卡林西亞農民 | 叛亂被鎮壓 | [23] | |
1482–1511 | 山城國一揆 | 室町幕府各武家 | Yamashiro ikki和後來的lesser ikki
各種武士氏族 |
Most ikki submit to the shogunate in 1493, though they achieve may of their aims and continue to retain autonomy until the gradual end of the movement | [24] | |
1487–1488 | 加賀一向一揆 | Togashi clan | 一向一揆
元織氏 山川氏 |
Decisive victory for the 一向一揆. | [25] | |
1488–1582 | 一向一揆起義 | 幾個主要的侍氏族(包括織田氏和德川氏)
淨土宗僧兵 |
一向宗農民和地侍聯盟 | Destruction of most militant Ikkō-shū leagues; 淨土真宗 sect and remaining Ikkō-ikki submit to 豐臣秀吉 | [26] | |
1493–1517 | 邦舒運動 | 神聖羅馬帝國 | German Peasants | 叛亂均被鎮壓 | ||
1498–1878 | Opryshky movement | 波蘭王國王冠領地神聖羅馬帝國 | Ukrainian peasants | 抑制運動 | ||
1511 | Friulian Revolt | 威尼斯共和國 | Friulian peasants | 叛亂被鎮壓 | ||
1514 | Poor Conrad Rebellion | 符騰堡公國 | Württemberg peasants | 叛亂被鎮壓 | [27] | |
1514 | 哲爾吉·多熱 Rebellion | 匈牙利王國 | Hungarian peasants | 叛亂被鎮壓 | [28] | |
1515 | Slovene Peasant Revolt | 神聖羅馬帝國 | Slovene peasants | 叛亂被鎮壓 | [29] | |
1515–1523 | Frisian peasant rebellion | 十七省 | Arumer Zwarte Hoop 海爾德的卡雷爾 | 叛亂被鎮壓 | ||
1516–1521 | Trần Cảo Rebellion | 後黎朝 | Vietnamese peasants under 陳暠 (義軍首領) and Trần Cung | 叛亂被鎮壓, though Lê dynasty is severely weakened | [30] | |
1524–1525 | 德意志農民戰爭 | 士瓦本同盟 | German peasants | 叛亂被鎮壓 | ||
1524–1533 | Dalecarlian Rebellions | Sweden | 達拉納 peasants | 叛亂被鎮壓 | ||
1525 | Palatine Peasants' War | 普法爾茨 | Palatine peasants | 叛亂被鎮壓 | ||
1534 | 伯爵戰爭 | 克里斯蒂安三世 丹麥王國 | Danish Peasants under Skipper Clement 克里斯蒂安二世 | 叛亂被鎮壓 | ||
1540 | Peasant's Rebellion in Telemark | 丹麥-挪威 | Norwegian peasants | 叛亂被鎮壓 | ||
1542–1543 | 達克戰爭 | Sweden | 斯莫蘭 peasants | 叛亂被鎮壓 | [31] | |
1549 | Kett's Rebellion | 英格蘭王國 | English peasants | 叛亂被鎮壓 | ||
1573 | 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農民起義 | 神聖羅馬帝國 | Slovene peasantsCroatian peasants | 叛亂被鎮壓 | [32] | |
1594-1637 | Croquant rebellions | 法蘭西王國 | French peasants | 叛亂均被鎮壓 | ||
1596–1597 | 棍棒戰爭 | 瑞典 | Finnish peasants | 叛亂被鎮壓 | [33] | |
1606–1607 | Bolotnikov Rebellion | 俄羅斯沙皇國 | Russian peasants | 叛亂被鎮壓 | ||
1626–1636 | Peasants' War in Upper Austria | 巴伐利亞選侯國 | Austrian peasants | 叛亂被鎮壓 | [34] | |
1630–1645 | Rebellion of 李自成 | 明朝 (1630–1644) 清朝 (1644–1645) | Peasants under 李自成, 高夫人 and other generals of the 大順 (政權) | Collapse of Ming dynasty, but 叛亂被鎮壓 by Qing dynasty | ||
1630–1647 | Rebellion of 張獻忠 | 明朝 (1630–1644) 清朝 (1644–1647) | Peasants and bandits under 張獻忠 | Collapse of Ming dynasty, but 叛亂被鎮壓 by Qing dynasty | [35] | |
1635 | Second Slovene peasants' revolt | 神聖羅馬帝國 | Peasants under a scattered leadership of verious leaders | 叛亂被鎮壓 | ||
1637–1638 | 島原之亂 | 江戶幕府 荷蘭帝國 | Christian peasants and 浪人 | 叛亂被鎮壓 | [36] | |
1651 | Kostka-Napierski Uprising | 波蘭-立陶宛聯邦 | Polish peasants | 叛亂被鎮壓 | [37] | |
1652 | 郭懷一事件 | 荷蘭東印度公司臺灣原住民族 | Chinese peasants | 叛亂被鎮壓 | ||
1653 | Swiss peasant war of 1653 | 舊瑞士邦聯 | Swiss peasants | 叛亂被鎮壓 | [38] | |
1667–1671 | 斯捷潘·拉辛 | 俄羅斯沙皇國 | Russian peasants頓河哥薩克人 | 叛亂被鎮壓 | [39] | |
1669–1670 | Peasant Rebellion in Podhale | 波蘭-立陶宛聯邦 | Polish peasants | 叛亂被鎮壓 | [40] | |
1704 | Kuridža's Rebellion | 威尼斯共和國 | Orthodox peasants | 叛亂被鎮壓 | ||
1705–1706 | Bavarian People's Uprising | 哈布斯堡君主國 | Bavarian peasants | 叛亂被鎮壓 | ||
1707–1708 | 布拉文起義 | 俄羅斯沙皇國 | Russian peasants頓河哥薩克人 | 叛亂被鎮壓 | ||
1713 | Slovene peasant revolt in 托爾明 | 神聖羅馬帝國 | Peasants under a scattered leadership of verious leaders, including Ivan Miklavčič | 叛亂被鎮壓 | ||
1730–1769 | Peasant revolts for the restoration of the Lê dynasty and land reforms | 鄭主廣南國 | Vietnamese peasants後黎朝 | 叛亂被鎮壓s and eventual collapse of Lê dynasty, but start of Tây Sơn Revolt | ||
1743 | Dalecarlian rebellion | 瑞典 | Swedish peasants | 叛亂被鎮壓 | ||
1765 | Strilekrigen | 丹麥-挪威 | Norwegian peasants | 叛亂被鎮壓 | ||
1768–1769 | Koliivshchyna | 波蘭立陶宛聯邦 俄羅斯帝國 | Haidamaka movement | 叛亂被鎮壓 | ||
1769–1788 | Tây Sơn Revolt | 廣南國 (until 1776)
阮福映's forces (since 1776) 鄭主 (until 1786) 拉達那哥欣王國 (in 1785) 後黎朝 (1786–1788) 清朝 (1787–1788) |
西山朝 | Goal of the rebellion achieved; reunification of Vietnam and introduction of land reforms under Tây Sơn dynasty | ||
1773–1775 | 普加喬夫起義 | 俄羅斯帝國 | Russian peasantsUral Cossacks巴什基爾人 | 叛亂被鎮壓 | [41] | |
1784 | Revolt of Horea, Cloșca and Crișan | 奧地利帝國 | Romanian peasants | 叛亂被鎮壓 | [42] | |
1786–1787 | Lofthusreisingen | 丹麥-挪威聯盟 | Norwegian peasants | 叛亂被鎮壓 | ||
1786–1787 | 謝司叛亂 | 美國 | American farmers | 叛亂被鎮壓 | ||
1790 | Saxon Peasants' Revolt | 薩克森王國 | Saxon peasants | 叛亂被鎮壓 | [43] | |
1791–1794 | 威士忌叛亂 | 美國 | American farmers | 叛亂被鎮壓. | ||
1793–1796 | 旺代戰爭 |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 Catholic and Royal Army Chouan rebels 流亡分子s 大不列顛 | 叛亂被鎮壓 | ||
1793–1804 | 舒昂黨人起義 |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 Chouan rebels Catholic and Royal Army 流亡分子s 大不列顛 | 叛亂被鎮壓 | ||
1794 | 柯斯丘什科起義 | 俄羅斯帝國 普魯士王國Polish loyalists | Polish nationalist nobility Polish peasants Polish Jacobins | 叛亂被鎮壓 | [44] | |
1794–1804 | 白蓮教 | 清朝 | 白蓮教 rebels | 叛亂被鎮壓 | ||
1798 | Peasants' War南尼德蘭農民戰爭 |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 Low countries peasants | 叛亂被鎮壓 | [45] | |
1800–1802 | Lærdal Rebellion | 丹麥-挪威 | Norwegian peasants | 叛亂被鎮壓 | [46] | |
1807–1820 | Jean-Baptiste Perrier's rebellion | 海地共和國 (1806–1820) | Haitian peasants | 叛亂被鎮壓 | ||
1809 | 提洛人叛亂 | 法蘭西帝國 巴伐利亞 薩克森王國 意大利王國 | 提洛伯國 奧地利帝國 | 叛亂被鎮壓 | ||
1809 | 1809年戈特契人叛亂 | 法蘭西第一帝國 | Gottschee German peasantsSlovene peasants | 叛亂被鎮壓 | ||
1811 | Klågerup riots | 瑞典 | Swedish peasants | 叛亂被鎮壓 | ||
1826–1854 | Peasant uprisings during the reign of 尼古拉一世 (俄羅斯) | 俄羅斯帝國 | Russian peasants | About 556 small-scale rural uprisings took place during Nicholas' reign. All were suppressed, but contributed to the 全俄羅斯的皇帝's reluctance to end the 俄國農奴制. | [47] | |
1832–1835 | Cabanada | 巴西帝國 | Restorationist peasants | Rebellion subdued after the premature death of former Emperor Pedro I | ||
1834–1835 | Syrian Peasant Revolt (1834–35) | 埃及省 | Arab peasants | 叛亂被鎮壓 | [48] | |
1835–1840 | Cabanagem | 巴西帝國 | Indigenous, mestizo and black peasants | 叛亂被鎮壓 | ||
1838–1841 | Balaiada | 巴西帝國 | Peasants and African slaves | 叛亂被鎮壓 | ||
1839–1845 | 抗租戰爭 | 美國 | American tenant farmers | initially suppressed by the state militia, rebel anti-rent leaders arrested though they were either pardoned or not sentenced, anti-renters continued to rebel decades after the trials, the Antirenter party was formed and tenant rights were granted. | ||
1844 | Piquet uprising | 海地共和國 | Piquets (Haitian peasants) under Acaau | Piquet movement leaders integrated into government, but goals not achieved | [49] | |
1846 | Acaau's second rebellion | Republic of Haiti | Haitian peasants under Acaau | 叛亂被鎮壓 | [50] | |
1846 | Galician slaughter | 奧地利帝國 | 加利西亞和洛多梅里亞王國 peasants | De facto 叛亂被鎮壓, although it was sparked and extinguished by the Austrian authorities and eventually led to abolition of serfdom in Galicia and Lodomeria two years later. | [51] | |
1850–1864 | 太平天國之亂 | 清朝 | 太平天國 | 叛亂被鎮壓 | ||
1851–1868 | 捻亂 | 清朝 | Nian militias | 叛亂被鎮壓 | ||
1858 | Mahtra War | 俄羅斯帝國 | Estonian peasants | 叛亂被鎮壓 | [52] | |
1861 | Bezdna unrest | 俄羅斯帝國 | Russian peasants | 叛亂被鎮壓 | [53] | |
1862 | 三政紊亂 | 李氏朝鮮 | Korean peasants | 叛亂被鎮壓 | ||
1884 | 秩父事件 | 日本 | Japanese peasants | 叛亂被鎮壓 | ||
1892 | Jerez uprising | 西班牙 | Regional fieldworkers | 叛亂被鎮壓 | [54] | |
1894–1895 | 東學黨起義 | 日本 朝鮮帝國 | Korean peasants | 叛亂被鎮壓 | ||
1896–1897 | 卡努杜斯農民起義 | 巴西第一共和國 | Canudos inhabitants | 叛亂被鎮壓 | ||
1905–1908 | 馬及馬及叛亂 | 德屬東非 | Matumbi people, Ngoni people, and other Tanganyikans | 叛亂被鎮壓 | [55] | |
1907 | 1907 Romanian Peasants' Revolt | 羅馬尼亞王國 | Romanian peasants | 叛亂被鎮壓 | ||
1911 | Peasant rebellion in eastern 河南省 | 清朝 | 黃沙會 | 叛亂被鎮壓 | [56][57] | |
1912-1916 | Contestado War | 巴西第一共和國 | Farmers and lumberjacks | 叛亂被鎮壓 | ||
1913 | Peasant revolt in Northern 陝西省 | 中華民國 | Chinese poppy farmers and bandits under a sect leader | Spread of the revolt; poppy plant eradication campaign stopped | [58] | |
1914 | Peasant Revolt in Albania | 阿爾巴尼亞公國Catholic Militia | Muslim peasants | 叛亂被鎮壓 | ||
1916 | Urkun | 俄羅斯帝國 | 吉爾吉斯族 and 哈薩克族 peasants | 叛亂被鎮壓 | [59] | |
1917 | 十月革命 | 俄羅斯 | Russian peasants and workers | 俄國內戰的開始 | ||
1918 | Arsk Uprising | 蘇俄 | 伏爾加韃靼農民 | 叛亂被鎮壓 | ||
1919–1922 | Rebellion of "Chu the Ninth" (明朝 王位覬覦者) | 中華民國 | 黃沙會 | 叛亂被鎮壓 | [60] | |
1920 | 乾草叉起義 |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 "Black Eagle" rebels | 叛亂被鎮壓 | ||
1920–1921 | 坦波夫起義 |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 綠軍 | 叛亂被鎮壓 | ||
1920–1926 | 神兵起義 of eastern Sichuan and western Hubei | 中華民國 | Spirit Soldier rebels, allied warlord forces | Stalemate: Large Spirit Soldier armies are destroyed, but movement persists | [61][62][63] | |
1921 | Peasant Rebellion of Sorokino |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 俄羅斯農民及俄國白軍 | 叛亂被鎮壓 | ||
1921 | Malabar rebellion | 印度 | Indian peasants | 叛亂被鎮壓 | [64] | |
1924 | Rebellion of "Wang the Sixth" (明朝 王位覬覦者) | 中華民國 | Wang's followers | 叛亂被鎮壓 | [60] | |
1925 | Rebellion of Chu Hung-teng (明朝 王位覬覦者) | 中華民國 | Heavenly Gate Society | 叛亂被鎮壓 | [65] | |
1927 | 秋收起義 | 中華民國 | Hunan Soviet | 叛亂被鎮壓 | ||
1928–1929 | Red Spears' uprising in Shandong | 中華民國 | 紅槍會 | 叛亂被鎮壓 | [66] | |
1932 | 1932年薩爾瓦多農民起義 | 薩爾瓦多 | Salvadoran peasants | 叛亂被鎮壓 | ||
1932 | Lesko uprising | 波蘭 | Polish peasants | 叛亂被鎮壓 | [67] | |
1932 | Peasant uprising against poppy-tax collection in 宿州市 | 中華民國 中國國民黨 members and allied gentry | Chinese poppy farmers and gentry under Wang Xiaobai and Ma Fengshan | 叛亂被鎮壓 | [68] | |
1932 | Peasant uprising against poppy-tax collection in 靈璧縣 | 中華民國 | Chinese poppy farmers under Tian Xuemin | Goal of the rebellion achieved | [68] | |
1936 | 密雲區 rebellion | 冀東防共自治政府 | 黃沙會 | 叛亂被鎮壓 | [69][70] | |
1944 | Peasant revolt in 北川羌族自治縣 | 中華民國 | Chinese poppy farmers of Xiaoyuan and Houyuan | Goal of the rebellion achieved | [71] | |
1946–1951 | 三一減租運動 | Bengal landlords | Bengal peasants (All India Kisan Sabha) 印度共產黨 | Goal of the rebellion partially achieved | [72] | |
1946–1951 | 特倫甘納農民起義 | RazakarsHyderabad landlords 海得拉巴土邦 | Hyderabad peasants (Andhra Mahasabha) 印度共產黨 | Goal of the rebellion achieved | [73] | |
1947–1954 | 虎克軍反叛 | Template:Country data 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 | 虎克軍 | 叛亂被鎮壓 | [74] | |
1949 | Nankar Rebellion | 巴基斯坦
Various Bengali 扎明達爾s |
Communist Party and Peasants Association | Goal of the rebellion achieved | [75] | |
1950 | Cazin rebellion | 南斯拉夫 | Yugoslavian peasants | 叛亂被鎮壓 | [76] | |
1952–1960 | 茅茅起義 | Kenya Colony | Kikuyu farmhanders | 叛亂被鎮壓 | ||
1958 | Rebellion at 撫州市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羅教 sects | 叛亂被鎮壓 | [77] | |
1958 | Rebellion at 永靖縣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Rural rebels | 叛亂被鎮壓 | [78] | |
1959–1965 | Escambray Rebellion | 古巴 | Cuban peasants 富爾亨西奧·巴蒂斯塔 loyalists DRE 美國 | 叛亂被鎮壓 | ||
1959 | 泗莊暴亂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Regiment of Spirit Soldiers" | 叛亂被鎮壓 | [78] | |
1960 | Rebellion at 永年區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New Star Society | 叛亂被鎮壓 | [79] | |
1968–1969 | Agbekoya | 奈及利亞 | 約魯巴人 peasants | 叛亂目標實現 | ||
1969 | Rebellion at 長春市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Nine Palaces Way | 叛亂被鎮壓 | [80] | |
1969 | Rebellion at 雙陽區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五台山 sect | 叛亂被鎮壓 | [80] | |
1970s | 1970s peasant revolts in Thailand | 泰國 | Thai peasants | Peasant leaders assassinated | ||
1975–1991 | Uprisings in Tigray and Eritrea; part of the 埃塞俄比亞內戰 | 衣索比亞 | Tigrayan and Eritrean peasants | 德爾格 overthrown; Eritrean independence | [81] | |
1994 | Zapatista uprising | 墨西哥 | Mexican indigenous peasants | 停火 |
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認為,中國最早記錄的農民暴動可能是國人暴動(西周),其後的大澤鄉起義(造成秦朝滅亡的間接因素)、赤眉、綠林軍(造成新朝滅亡及東漢復興)、黃巾之亂(造成東漢滅亡及三國鼎立的遠因)、黃巢之亂(間接造成唐朝滅亡)、鐘相楊幺起義(北宋南宋交替之時)、紅巾軍(造成元朝滅亡的間接原因)、李自成(直接造成明朝滅亡)等等無不是規模巨大,影響深遠的戰爭。中國最近一次大規模農民暴動是1850年-1864年的太平天國運動。其中太平天國之亂所實施之「天朝田畝制度」有近似於共產主義的概念,此一制度受到中共官方史學家的正面評價。
中華民國以後也有重要的農民起事,如1927年的秋收起義,參加秋收起義的武裝力量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其一為部分沒有趕上參加南昌起義的原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其二為湖南省平江和瀏陽的農民武裝、鄂南通城和崇陽的部分農民武裝、安源煤礦的工人武裝等,共約5000人,統一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二、三團。起義前又收編一部分原黔軍武裝為第四團。
在農業時代,土地是決定性生產資本,中國俗語說:「土地是命根子」。中國農民起義最初的動因便是反抗土地兼併與苛捐雜稅,另一原因是各種天災、洪水、大旱等自然災害使許多原本食不裹腹的人們轉而流亡、聚眾。此外,中國歷史上也不乏有目標的聚眾起義,如黃巾之亂、太平天國等。這些起義往往是由於統治者的暴虐及貪婪造成社會反彈,造成的危害極大,不管那一方都將為之付出巨大的代價。推翻與恢復專制的社會演變,催生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以農業社會為核心專制統治,直至隨着生產力的發展新生的工業生產取代了農業生產的主導地位。並出現了以商業資本家為代表要求有利於公平交易、自由流通的近代民主社會才正式結束了農民起義這一社會現象。
《水滸傳》在中國大陸曾被歸類為農民起義小說。
21世紀初,中國各地有上演以農民為主體的群體事件,令地方當局與黨政高層相當緊張,不得不動員當地的武警、公安甚至是協調軍區進行「維穩」措施。
中國歷代史書與中華民國政府對民間起事多以「暴動」、「之亂」、「民變」等稱謂來表示,費正清等漢學家也使用此稱謂[82];而中國共產黨因為其成立主要依靠工農階層,史觀不同,常稱其為「起義」。如:「黃巾之亂」稱之為「黃巾起義」;「黃巢之亂」稱之為「黃巢起義」;太平天國之亂稱之為「太平天國起義」;「南昌起義」稱之為「南昌起義」,「動員戡亂」之於「解放戰爭」。
以下均為被史學家認定「農民起義」的起事:
史學界對中國「農民起義」的定性和評價一直存在分歧。從領導層來看,「農民起義」領袖絕大多數都不是農民。[84]中國歷史上歷次民變的主要領導中,農民出身的只佔少數,而且都不是領頭人物,顯示農民難以成為農民起義的領袖。[85]有學者認為,領袖起來「造反」的目的,不是為農民謀利益,農民參與也不是為反抗地主,甚至是被裹脅「起義」。從結果看,「起義軍」所過之處,農民並未獲得好處。因此中國歷史上是否存在農民起義很有爭議。[84]
普林斯頓大學歷史系教授余英時認為,中國史上「農民起義」的領導主體從來不是務正業的農民,而是各式各樣的社會邊緣人。如破六韓拔陵是游牧胡族、黃巢是鹽梟、李自成是作為驛卒的鄉村無賴、洪秀全是客家民系籍的不第秀才。邊緣人在治世難有展佈,但一到亂世便有機會大顯身手。這些人並不代表農民的利益。[86]
明末兵部尚書楊嗣昌曾作《西江月》詞諷刺張獻忠的起事:「不作安安餓殍,效尤奮臂螳螂。往來楚蜀肆猖狂,弄兵潢池無狀。雲屯雨驟師集,蛇豕奔突奚藏?許爾軍民綁來降,爵賞酬功上上。」[87]
歐洲歷史上農民起事是農民反抗地主和農奴制度,包括1358年法國的扎克雷起義,1381年英國農民起義,1524年-1526年德國農民戰爭,1573年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農民起義,和1773年-1775年俄羅斯普加喬夫起義。
歐洲的農民起事不以推翻國王為目標。[來源請求]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