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貨
經濟學名詞,能滿足人們慾望並提供效用的物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在經濟學中,財貨(英語:Goods),或簡稱財,是一種用於滿足消費者欲望和需求的物品[1],同時提供效用。狹義上的財貨指有形財,在此情況下與無形的服務對比。[2]
「Goods」的各地常用譯名 | |
---|---|
中國大陸 | 商品 |
港澳 | 商品、物品 |
臺灣 | 財貨 |
物品與負物品(Bads)相對。人類希望得到物品,即有勝於無,同時不希望得到負物品,即越少越好。
經濟學中討論的物品
屬性 | 區分 | 定義 | 例子 |
---|---|---|---|
稀有性 | 經濟物品 | 稀有且供需平衡或價格略有失衡 | 鑽石 |
免費物品 | 非稀有且供應遠超過需求,即沒有價格,不具備貨幣價值 | 正常空氣 | |
競爭性和排他性 | 私有物品 | 競爭性且排他性 | 食品、汽車、衣物 |
共用物品 | 競爭性但非排他性 | 水資源、煤炭 | |
俱樂部物品 | 非競爭性但排他性 | 電視訊號 | |
公共物品 | 非競爭性且非排他性 | 國防、知識 | |
生產 | 生產者物品 | 用來協助生產 | 餐廳內播放的電視節目 |
消費者物品 | 供人消費 | 家中的電視節目 | |
價格彈性 | 正常物品 | 消費者所得增加後需求亦增加 | 主食 |
中性物品 | 消費者所得增加後需求不變 | 藥物 | |
劣等物品 | 消費者所得增加後需求減少 | 快餐 | |
奢侈物品 | 需求的所得彈性大於1 | 名牌品 | |
吉芬物品 | 一種劣等物品,當中所得效應大於替代效應 | 詳見該頁 |
相對於有形物品可以販賣、讓渡、購入等方式將財貨所有權轉移給消費者,那些不涉及所有權轉移的為無形物品(服務)。舉例來說,蘋果為有形財,而理髮(服務)、新聞、資訊屬於一種無形財,並且只能通過媒介接收,如印刷、廣播、網路。
替代效應與所得效應
假設一個財貨 X、它的互補品 Y 和它的替代品 Z。僅考慮替代效果,當財貨X 的價格下降時,對互補品 Y 的需求增加,對替代品 Z 的需求減少。相反,當財貨 X 的價格上升時,對互補品 Y 的需求減少,而對替代品 Z 的需求增加。
當加上所得效果時,如果互補品 Y 是劣等財或替代品 Z 是奢侈品,所得效果的作用方向相反。因此,總效果取決於替代關係和互補關係的強弱。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