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論

前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邓小平的著名言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貓論,或作黑貓白貓論白貓黑貓論,源自於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鄧小平的著名談話,其說法是「不管黑貓白貓,能捉到老鼠就是好貓[1][2]。 這句話的意思是:無論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都只是一種資源配置手段,與政治制度無關;資本主義可以有計劃,社會主義也可以有市場[3][4]。鄧小平提出了「三個有利於」的判斷標準[4][5][6]。現代版的「貓論」最早由鄧小平於1960年代初公開提出,在改革開放期間獲得矚目,鄧小平九二南巡後廣為流傳[1][2]

歷史起源

據目前所知,「貓論」最早見於清代蒲松齡所著《聊齋志異》,其卷四《秀才驅怪》文末寫道:「異史氏曰:『黃狸黑狸,得鼠者雄』。此非空言也。」[7]

現代版本

歷史背景

Thumb
從左至右:王稼祥毛澤東鄧小平(1959年)。

1958年,中國大陸興起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給國民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據各方估計三年困難時期的大饑荒造成了1500萬至5500萬人的非正常死亡[8][9][10][11][12]。1961年初,中共八屆九中全會正式批准實行「八字方針」,即「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標誌着大躍進運動的接受[13][14][15]。1962年初,中國共產黨「七千人大會」在北京召開,時任中國國家主席劉少奇將大饑荒成因歸結為「三分天災,七分人禍」,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在會上作了自我批評、後退居二線[16][17][18][19][20]

貓論提出

Thumb
鄧小平在北京景山公園(1963年5月)。他於1960年代初提出了現代版的「貓論」。

在此背景下,劉少奇、鄧小平陳雲鄧子恢等人支持「三自一包」改革政策,縮小國有資產投資、開放自由市場,期間鄧小平提出了「貓論」以支持包產到戶[2][21][22][23]。這些理論實際上就是說,允許通過一切形式發展經濟,解放生產力,而不僅僅局限於它的形式。1962年7月2日(一說6月15日[24]),鄧小平對三自一包的「包產到戶」表示支持,並引用四川(一說安徽[24])諺語「不管黃貓黑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貓論」出台[2]。在7月7日發表的《怎樣恢復農業生產》一文中,鄧小平在就如何評價包產到戶時進一步說道[2][25][26]

在後來的流傳中,「黃貓」被說成了「白貓」[2]

但在當時,這些與毛澤東以「階級鬥爭」為綱的路線是相悖的。1962年8、9月,在北戴河中央工作會議以及中共八屆十中全會上,與會人士多着重於如何提高糧食生產等問題,而毛澤東則集中講了階級鬥爭形勢問題,號召階級鬥爭要「年年講,月月講,日日講」,同時批評了鄧子恢等人支持包產到戶是在搞資本主義,鄧子恢遭批判降職[27][28][29][30]

文革時期

文化大革命中,貓論成了鄧小平的把柄,是四人幫造反派控訴鄧小平的「十大罪狀」之一[31]四人幫之一的江青等認為,貓論意味着「不管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只要能發展生產力就是好主義」,就是「唯生產力論」、是資產階級意識形態[1][2][25]

1976年第4期《紅旗》雜誌刊載了一篇署名為靳志柏的題為《不容抹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區別——駁「白貓黑貓」論》的文章,聲稱:「如果照黨內那個不肯改悔的走資派所主張的那樣辦,讓資本主義的『白貓黑貓』一齊出籠,按單幹,搞投機倒把,搞自由經營,那麼,社會主義集體經濟就會被瓦解,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斷送,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就會變成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32]

改革開放

撥亂反正改革開放啟動後,尤其在鄧小平九二南巡後,貓論也逐漸變得婦孺皆知[2][33]。隨着鄧小平理論指導思想地位的確立,在中國共產黨的理論中,貓論被認為具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和「三個有利於」標準等精神內涵[4][5][6][34]

後世紀念

Thumb
雲南省玉溪市一棟建築把石獅子改為黑貓白貓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大橋南側橋頭堡有「白貓黑貓」雕塑,以紀念鄧小平「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的改革開放思想[35]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