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广州山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象崗現時通常稱為象崗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州市以前的一座小山岡,因1983年在崗內發現南越國第二代國王趙眜的陵墓而聞名於世。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07年10月27日) |
象崗位於廣州市越秀山的西測,是一座高49.71米的風化石英岩山崗,東側于越秀山主峰越井崗相連。其西面原有芝蘭湖,唐朝時芝蘭湖仍是一處避風塘,到明代已淤塞,現時象崗西面的芝蘭里是其遺蹟。
象崗曾經有固崗、席帽山、象山等稱謂。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擴建廣州城,合宋代三城為一,又開闢城北的山麓,拓北城八百丈,鑿象崗為北門。從此,象崗于越秀山分開成一孤立的山崗,因鑿山而拓寬的大北外直街(今解放北路北段),自明清以來一直是出入廣州城北的重要通道。清朝順治十年(1653年)在崗頂建拱極炮台,與鄰近的保極、永康(又稱四方炮台)、耆定三炮台連成守衛廣州城北的防線。20世紀五、六十年代,象崗劃為軍事用地,到七十年代樓宇店鋪已遍布崗麓,僅存頂部猶如一孤丘。八十年代初將崗頂削低17米擬建公寓,意外發現趙眜的陵墓,經發掘後在原址建起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