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證果寺位於盧師山腰。創建於唐朝天寶八年(749年),是北京地區歷史較久的佛教寺院之一。[1]
一些當代文獻將證果寺與清涼寺混淆。實際上這是兩座並存的寺院。證果寺起初是清涼寺(盧師寺)僧人的棄屍之所,稱「屍陀林」,相當於塔院。唐朝天寶年間,始在此建「感應寺」。《鎮海寺舊碑記》記載:「都城一舍許,曰屍陀林秘魔崖。唐天寶間,有僧名盧,不知何許人,自江南造一舟,不施篙櫓,任所之曰:汝止吾止也。至盧溝橋桑乾河達屍陀林,見石室曰:吾居是矣。居無何,有二童子叩師,師問何來。曰:吾龍子也,聞師居是,願執薪水之役,遂為沙彌,日以鬻薪奉盧師饌供。時京師旱,三年不雨,樹枯井竭,民甚憂之。官募能致雨者,榜諸道。二沙彌詣京,立榜下曰:能致雨。榜吏徐來曰:能限雨期乎?曰:期三日。言訖委身龍潭。須臾,見大小青龍出沒雲際。榜吏以聞,至期果雨,皇情大悅,遣使詣山致祭,賜盧師號曰感應禪師,建寺曰感應。」元朝泰定年間,重修感應寺,改稱「鎮海寺」。明朝天順年間再度重修,改稱「證果寺」,沿用至今。[2]
建築
證果寺坐北朝南,主要建築分為東路、中路、西路。中路自南向北是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三世佛殿)。東路為方丈院。西路為秘魔崖及附屬建築。[1]
山門左近是一方深池,周圍用青條石砌成,寬廣丈余,名為「青龍潭」。青石券頂,額刻「阿耨達流」四字梵語,意思是「能覺知一切真理」。雨季,潭水會溢出池口。[1]
過青龍潭,沿着石板路上行一百多步,可見20多級青石階上的山門殿。由此即進入證果寺。證果寺中路的主要建築有:
- 山門殿:面闊三間,正脊歇山式,建在4米多的高台上。[2]門額刻有明英宗御書「古剎證果寺」。階西有一株古槐,左右有兩通石碑,龜趺螭首,都是清朝道光二年立。西碑《鎮海寺舊碑記》為祁雋藻所書;東碑《中興秘魔崖證果寺十方住持緣起碑》為高僧崇理杲鑒撰文,南書房翰林程恩澤書丹。山門殿內是21世紀初新塑的哼哈二將立像。[1]
- 天王殿:面闊三間,供奉四大天王。[2]
- 大雄寶殿(三世佛殿):供奉21世紀初新塑的「橫三世佛」,正中為釋迦牟尼,左為阿彌陀佛,右為藥師佛。[1]殿前原有兩碑,一是《敕賜證果禪寺重建碑》,一是《報恩碑記》,都是禮部尚書姚夔撰文,記述明朝太監劉恆重修證果寺經過。[2]
證果寺東路是方丈院。院內有假山、花木,環境清幽。院外是坡地,松林密布。[1]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均在方丈院居住過,並留下許多詩作。[2]
證果寺西路是一組園林,狹長曲折。主要建築有:
- 殿堂:位於院前,面闊三間,前出抱廈,旁邊帶耳房。
- 石門:位於殿東,是一寶瓶石門,雕有蟠龍蓮花,門邊刻有唐朝常健的詩句:「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 庭園:過了石門為一寬敞的庭園,園內種植翠竹,竹邊有一座名為「環中環」的青石假山。
- 秘魔崖:繼續沿曲徑北行,可到秘魔崖,為一巨岩橫空斜出,崖下乃一天然石室,崖壁間刻有「天然幽谷」、「別有洞天」等字。侍郎程恩澤好友禮部尚書貴慶晚年在此隱居。
- 招止亭:臨崖有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建的「招止亭」,亭內牆上嵌一方石刻《秘魔崖招止亭記》,袁翼撰文,袁毓麟書丹。登招止亭,晨可見「高林曉日」,晚可見「盧師夕照」。[1]
中華民國時期田樹藩所著《西山名勝記》記載:「秘魔崖風景雅潔無比,遊人每多留連。文人觀賞題壁,觸動詩情,到此更難捨去」。秘魔崖上的題壁詩過去不下百首,現存翁同龢(瓶居士)、寶竹坡以及林琴南等人的數首。翁同龢律詩一首如下:「袞袞中朝彥,何人第一流。蒼涼萬言疏,悱惻五湖舟。直諫吾終敬,長貧爾豈愁。何時霜葉下,同醉萬山秋。乙酉孟秋題竹坡詩後,瓶居士。」[1]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