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護軍是中國古代的高級軍事長官的官名,其中中護軍、中領軍、中都護等職位掌管禁軍、主持選拔武官、監督管制諸武將。通常都是帝王身邊受信賴的重臣或皇親國戚才能擔任此要職。這一官名始於秦,到三國、西晉時期發展到重要性的頂峰,唐宋以後逐漸消失。
護軍官名最早出現是在秦朝時所設置的護軍都尉,漢朝則延用秦制。
漢高帝時,曾以陳平為護軍中尉,盡護諸將。漢武帝時,有護軍都尉之官,隸屬於大司馬,而非漢朝列職。
漢哀帝時,將護軍改名為司寇。漢平帝元始元年,又改回護軍。班固曾經擔任大將軍中護軍,不過亦是隸屬於將軍幕府,而非漢朝列職。
建安十二年,漢丞相曹操將護軍改為中護軍,領軍改為中領軍,並令其掌管禁軍。後來曹魏進一步設置護軍將軍,掌管選拔武官,隸領軍。蜀漢、東吳都有此職位。
曹魏後來在諸州設置都督以管理地方軍事,並隨之設置護軍。後來在諸要鎮及將軍出征時亦都設置護軍。如曹操曾令曹真為征蜀護軍,負責統督諸將,此後吳、蜀亦置。
由於漢、三國、晉朝時期中護軍的職掌為掌禁軍,總統諸將,並且主武官選舉,因此為此職者必須秉公無私,才能舉薦良材,反之則有接收賄絡之譏。如曹昭叔在『述孝詩敘』中自稱: 「餘年三十,遷中領軍,總六軍之要,秉選舉之機。」
曹魏權臣司馬師為中護軍時,《晉書》稱其:「作選用之法,舉不越功,吏無私焉。」司馬氏建立晉朝後,晉武帝認為『中護軍職典戎選,宜得幹才』,以羊琇為中護軍。蜀漢時名將趙雲、陳到曾為中護軍、護軍,楊戲於《季漢輔臣贊》中贊曰「征南(趙雲)厚重,征西(陳到)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
反之,漢初陳平為護軍中尉時,就有人上讒言說:「平受諸將金,多者得善處,金少者得惡處。」。曹魏蔣濟為護軍時,民間有歌謠譏笑他說:『欲求牙門,當得千匹;五百人督,得五百匹。』意指蔣濟賣官高低各有價格。《魏略》明白地指出:「 護軍之官,總統諸將,主武官選。前後當此官者,不能止貨賂。」
三國時期由於以軍閥割據為主題,控制軍事力量的勢力往往能在內外政治鬥爭中取得極大優勢。中護軍、中領軍等要職直接負責選拔下級武將,非常容易形成忠於自己的軍事勢力,所以很多情況下都由受到統治者絕對信任的重臣或皇親國戚擔當,如東吳的周瑜、蜀漢的李嚴。而此職位一旦落入權臣家族之手,則可能成為其控制朝政進而奪取政權的重要力量,曹魏後期先後擔任此職務的有司馬師、司馬昭、王肅、司馬望、羊祜,其中王肅是司馬昭岳父,司馬望是司馬師和司馬昭的堂兄,羊祜是司馬師妻弟,最終司馬昭之子司馬炎迫使曹魏禪讓,建立晉朝。
南朝宋時置有護軍將軍,負責掌外軍。領、護軍資歷重者為領軍將軍、護軍將軍,資輕者為中領軍、中護軍。
隋煬帝時設十二衛,每衛置護軍四人,以輔佐將軍。後來改護軍為虎賁郎將。
唐朝時則置有上護軍、護軍,不過多為勳官,後來設置護軍中尉及中護軍以掌管禁軍,並多以宦官擔任。
《史記・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漢王乃謝,厚賜,拜為護軍中尉,盡護諸將。諸將乃不敢復言。」
《史記・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諸將皆屬護軍。」
《漢書・百官公卿表第七上》:「護軍都尉:秦官;武帝元狩四年,屬大司馬;成帝綏和元年,居大司馬府,比司直;哀帝元壽元年,更名司寇,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護軍。」
《後漢書・班彪列傳第三十下》:「固後以母喪去官。永元初,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以固為中護軍,與參議。」
《三國志》裴松之註引《魏略》:「曹公置都護軍中尉,置護軍將軍,亦皆比二千石,旋軍並止罷。」
《三國志》裴松之註引《世語》:「玄世名知人,為中護軍,拔用武官,參戟牙門,無非俊傑,多牧州典郡,立法垂教,於今皆為後式。」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