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征服英格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諾曼征服英格蘭(法語:Conquête normande de l'Angleterre)或簡稱諾曼征服(英語:Norman conquest),是指1066年法國的諾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入侵及征服英格蘭的歷史事件以及其給英格蘭歷史帶來的諸多後續影響。

威廉對英國王位繼承的索求源自其家族關係:他是威塞克斯王朝最後一任直系君王懺悔者愛德華的表侄,祖父理查二世是愛德華母親愛瑪王后的親哥哥,而愛德華死後無子才被外戚(妻舅)哈羅德·戈德溫森繼承王位。當挪威國王哈拉爾三世在1066年9月入侵英格蘭北部後,哈羅德率軍北上並在9月25日的斯坦福橋戰役殲滅哈拉爾軍,但僅三天後威廉便在佩文西登陸,尚未休整的哈羅德不得不倉促南下迎戰,結果在兩周後被威廉在黑斯廷斯之戰擊敗斃命。威廉在登陸三個月後的聖誕節在倫敦西敏寺加冕成為英格蘭國王,並在1075年底清除了所有反抗。
這次征服徹底改變了英格蘭的政治、社會和文化走向,從此英格蘭受到法國的語言、文學、禮儀和美食的等方面的深遠影響,讓英國王室至今也殘留著大量的當時習俗;在諾曼征服之後,英格蘭受維京時期進入的北歐斯堪的納維亞文化的影響就迅速衰減,開始直接從西歐中輸入當時歐洲大陸的先進文化,英國與法國在百年戰爭結束之前也因為諾曼征服所造成的法理問題捲入了一系列王位繼承戰爭中。
起因
1066年,英格蘭國王宣信者愛德華駕崩,由於膝下無子,引發王位繼承問題。諾曼第公爵威廉與哈羅德皆聲稱有王位繼承權。
威廉的繼承權來自於兩件事:
- 威廉聲稱在他訪問英國時英王宣信者愛德華,曾親口答應他為未來王位繼承人。
- 1064年哈羅德二世因船觸暗礁被困在諾曼第公國時,約定將英格蘭王位的繼承權讓給威廉。
1066年,宣信者愛德華病重駕崩前舉薦了榻前的哈羅德為國王,當時有約克城兩位大主教見證哈羅德繼位的宣示。哈羅德二世即位的消息傳到諾曼第時,威廉接到消息大怒,立即召集大臣宣佈出兵英國。[1]
入侵英格蘭
1066年9月28日,威廉傳檄全法蘭克各封建諸侯招募遠征軍;另一方面,上書羅馬教宗亞歷山大二世控告哈羅德違背白骨誓約,教宗亞歷山大二世隨後裁定威廉勝訴宣布英王哈羅德二世為教敵。威廉在軍事、外交佈局完成後,率領12,000大軍乘坐近700艘船隻橫渡英吉利海峽,於9月28日在佩文西登陸。才剛率領英軍於斯坦福橋戰役中擊敗挪威國王哈拉爾三世的哈羅德二世,一接到威廉在英格蘭海岸登陸的消息,立刻急行軍南下防禦諾曼第大軍。10月14日雙方交戰於黑斯廷斯西北方6.1英里的森勒克山丘 (Senlac Hill)。但連日交戰行軍而疲憊不堪的8,000英軍不敵諾曼第的12,000大軍,多位將領戰死;盎格魯-撒克遜王室末代國王哈羅德二世及其兩位弟弟也戰死沙場,史稱黑斯廷斯戰役。威廉稍事整頓之後,帶領大軍北上進入倫敦城,在1066年的聖誕節於西敏寺加冕為王而為「征服者威廉一世」。
建立統治

英格蘭被征服後,諾曼人面臨著許多挑戰,以確保他們的統治。 講盎格魯諾曼的新上層階級在數量上遠遠低於英國人口,據羅斯(Alfred Leslie Rowse)估計,他們的人數僅約為5000人。盎格魯-撒克遜領主習慣於完全獨立於中央政府,而諾曼人採取中央集權制度。
在哈羅德二世的親戚或失望的盎格魯-撒克遜貴族的指揮下爆發了叛亂,威廉以不同的方式反擊了叛亂。 諾曼領主建造了各種堡壘和城堡,以防止民眾起義或維京人襲擊,並統治附近的城市或周邊地區。 任何懷疑威廉登基的合法性或參與了一次叛亂的盎格魯-撒克遜貴族,土地和頭銜都被剝奪並傳給了諾曼人。如果一位盎格魯-撒克遜貴族去世時沒有後代,那麼就會指定一個諾曼人成為他的繼承人。讓諾曼貴族團結在一起更加重要,因為每一次騷亂都可能讓講盎格魯-撒克遜語的人口有機會分裂講諾曼語的統治少數群體。威廉透過只放棄一小塊土地來應對這種危險,因此每個諾曼貴族通常擁有分散在英格蘭和諾曼底的財產,因此如果貴族試圖從國王手中掙脫出來,他只能保衛他的一小部分財產——因而反叛的誘惑大大減少,對國王的忠誠度要高得多。
另一方面,這一政策促進了整個王國貴族內部的聯絡,與其他封建國家不同,區域基礎更具決定性地位,組織和行動像社會階級一樣。此外,強大的中央集權君主制的存在鼓勵貴族與城市資產階級建立聯絡,這影響了英國議會的發展,從而影響了英國議會的崛起。
意義
英國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結束,諾曼底王朝建立。古英語的發展進入低谷,古法語的北部方言取而代之,成為統治階層的通用語,形成了流行於上層的盎格魯-諾曼語。 諾曼征服前,英國社會的政治制度是貴族民主制,國王和賢人會議共同實行統治。諾曼征服後,國王成為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通過土地分封,建立了完備的封建君臣制度,加速了英國的封建化過程。

威廉一世在征服的基礎上,建立起強大的王權統治。他沒收反抗的盎格魯薩克遜貴族土地,分封給隨他而來的法國封建主。受封者要按照土地面積的大小,提供一定數目的騎兵,並親自率領他們為國王作戰。大封建主又把自己土地的一部分再分封下級,由此建立起封建土地的等級所有制。
同時威廉一世保留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習慣法,將原有的地方行政區劃分為36個郡(shires)。以諾曼人的政治機構王廷(curia regis),取代盎格魯-撒克遜人原有的賢人會(witenagemot,或稱witena gemot)。王廷由主教、修道院院長、大地主組成,每年召開三次會議,但國王能隨時召開。除此之外,國王另有由親信組成的內圈組織,稱為小會議(small council)。王廷則擴大成為後來的國會,小會議演變為政府。

英國再次融入歐洲大陸,在政治上依附法國,經濟上雖然獨立,但與低地國家(今荷蘭、比利時)的貿易量逐年遞增——這是後來英國復興、覬覦法國領土,並引發百年戰爭的主要因素。名義上諾曼底公爵是法蘭克人國王的封臣,由於身兼英格蘭國王,使得諾曼國王的實力大過法蘭克人的國王。而且英格蘭既非法蘭克人國王的省,也不是諾曼底的省份。正因為政治上依附法國,英國才與法國一起參與了十字軍東征。
在1150年代,安茹帝國建立後,他們控制了法國的一半和整個英格蘭,但在法律上還是法國的附庸。危機發生在1204年,當時法國國王腓力二世吞併了除加斯科尼以外的所有英國在大陸的財產。這後來導致了百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英王對法國國王之位進行宣稱,並要求收復原本的封地。
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入侵使英國在文化和經濟上被排斥了近150年。因為諾曼人仍然受法蘭克文化影響,實際上只有少數國王在英格蘭居住了很長時間,他們更喜歡留在諾曼底的城市,例如魯昂,並專注於經濟上更重要的法國領地。 事實上威廉在黑斯廷斯離開這個國家不到四個月後,將政府交給了他的姐夫,並回到了諾曼底。英國王室認為這個國家仍然是諾曼底公國,以及後來安茹帝國的附屬品。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