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敏寺
英國倫敦的一座教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威斯敏斯特聖彼得協同教堂(英語: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 Peter at Westminster),通稱西敏寺(英語:Westminster Abbey,音意合譯為威斯敏斯特修道院),是一座位於倫敦市中心西敏市區的大型哥特式建築風格的教堂,一直是英國君主(從英格蘭、不列顛到英聯邦時期)安葬或加冕登基的地點。曾在1546–1556年短暫成為主教座堂,現為王家勝跡。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西敏聖彼得協同教堂 | |
---|---|
Collegiate Church of Saint Peter at Westminster | |
國家/地區 | 英格蘭 |
位置 | SW1倫敦院長院子 |
所屬宗派 | 英格蘭教會 |
宗內派別 | 高教會派 |
官方網站 | westminster-abbey |
歷史 | |
創建日期 | 960年 |
奉獻 | 聖彼得 |
祝聖日期 | 1065年12月28日 1269年10月13日 |
建築 | |
教會地位 | 學院教堂 |
功能狀態 | 使用中 |
文物保護地位 | 一級登錄建築 |
建築師/公司 | 威斯敏斯特修道院織物檢驗員 |
建築類型 | 教堂 |
建築風格 | 哥德式建築 |
建築年份 |
|
詳細規格 | |
中殿寬度 | 85英尺(26公尺)[1] |
高度 | 101英尺(31公尺)[1] |
建築面積 | 32,000平方英尺(3,000平方公尺)[1] |
塔數 | 2 |
塔高 | 225英尺(69公尺)[1] |
鍾 | 10 |
行政 | |
教區 | 教區外 (皇家特有) |
聖職人員 | |
座堂主任牧師 | 大衛·霍伊爾 (David Hoyle) |
法政牧師 | 院長和章 |
禮拜儀式 | 英格蘭教會 |
座標 | 51°29′58″N 00°07′39″W |
建立時間 | 10世紀[2] |
官方名稱 | 威斯敏斯特宮、西敏寺和聖瑪格麗特教堂 |
類型 | 文化 |
標準 | i, ii, iv |
評定時間 | 1987年 (11th session) |
參考編碼 | 426 |
國家 | 英國 |
Region | 歐洲和北美洲地區 |
登錄建築-I級 | |
官方名稱 | 威斯敏斯特教堂(聖彼得學院教堂) |
評定時間 | 1958年2月24日 |
參考編碼 | 1291494[3] |
地圖 | |
中文譯名
教堂原名「Westminster Abbey」,其中「Westminster」直譯為「西教堂」,「west」指「西」,「minster」則是指主教座堂或大型教堂,特別指最初附屬於修道院者;「abbey」中文作修道院,是天主教專有名詞,指該地原為天主教本篤會的修道院,因此中文傳統音意合譯為「西敏寺」。後來此地以修道院名為地名,發展成今日的西敏市,也是倫敦中心的兩個市級行政區之一(另一個是倫敦市)。1579年以後,教堂改名「威斯敏斯特聖彼得協同教堂」(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 Peter at Westminster),名稱中的「Westminster」已不是修道院名而是地名了。
統稱譯法現在主要通行於台港澳和海外華人地區。而在中國大陸,是按照地名一般採音譯的方式,改譯為「威斯敏斯特聖彼得協同教堂」。
由於西敏寺本身規模宏大,在華人界亦常被譯作「西敏寺大教堂」或「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但根據英國國教會的正式劃分,1560年之後的西敏寺已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大教堂」(座堂)地位。(倫敦教區的主教座堂位於聖保羅座堂,英國國教會首席主教座堂則是坎特伯雷座堂。)
歷史
傳說西敏寺在東撒克遜王國國王賽伯赫特(Sæberht of Essex)時期就已建成在泰晤士河中的一個小島上。1045年至1065年間依懺悔者愛德華的命令重建,薩克遜王曾發誓要去朝聖,卻沒有信守諾言,教宗叫愛德華重建西敏寺贖罪。西敏寺最早是為本篤會教士而建的,於1065年12月28日完成。
1245-1517年間西敏寺再次重建,第一階段的重建由亨利三世組織,但大部分的工作是在理查三世時期由建築師亨利·耶維爾(Henry Yevele)完成。1503年亨利七世增建一座禮拜堂。
亨利八世與羅馬教廷斷絕關係後,1534年西敏寺修院也被國王控制,並在1540年關閉。這段時期內原本給西敏寺的撥款都全部被轉移給聖保羅座堂。在女王瑪麗一世統治時期西敏寺曾短暫重開,但在1559年,伊麗莎白一世再次關閉。
1579年,伊麗莎白一世重開西敏寺,但規定由王室直接管理,並把建制從修道院改爲法政牧師團,從此改由主任牧師(dean)管理西敏寺,且由國王任命。直到19世紀,西敏寺是除牛津和劍橋以外英國最重要的學術重鎮。欽定版聖經舊約的前三分之一和新約後二分之一就是在此翻譯成英文。
加冕
1066年,哈羅德二世在此加冕,他是第一個在此加冕的國王。同一年的聖誕節,征服者威廉也在此加冕,從此之後一般的英國君主(除愛德華五世和愛德華八世均未及加冕外)都在西敏寺加冕。
1300年-1301年,加冕座內置加冕石,加冕座稱為「聖愛德華寶座」。1308年之後的歷次加冕皆用此座。
葬地
亨利三世為紀念愛德華而重建西敏寺,並將其遺體埋葬在西敏寺,亨利三世本人亦葬於此。此後大多數的英國君主都葬在這裡,直至亨利八世和查理一世在內之後的大多數君主因西敏寺墓地飽和才開始安葬在溫莎聖喬治禮拜堂。
除君主外,貴族可以葬在禮拜堂,僧侶和與教堂有關者則葬於迴廊。 1400年,喬叟葬於教堂南向甬道,而後詩人可葬在喬叟周圍(即今天所稱的「詩人角」)。逐漸,在西敏寺安葬或豎立紀念碑成為一種榮譽,今天西敏寺中安葬的包括英國貴族、詩人、將軍、政治家、科學家等等,其中有:
- 克萊門特·艾德禮
- 喬叟
- 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亨德爾
- 查爾斯·萊爾
- 查爾斯·達爾文
- 查爾斯·狄更斯
- 塞繆爾·約翰遜
- 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
- 約翰·赫歇爾
- 艾薩克·牛頓
- 威廉·威伯福斯
- 斯蒂芬·霍金
- 歐內斯特·盧瑟福
奧利弗·克倫威爾死後曾被安葬在西敏寺,但後來的查理二世下令將他的遺體掘開。西敏寺中還有威廉·莎士比亞的塑像,但莎士比亞是葬在家鄉。
西敏寺西大門上方,從1998年起安置了十尊基督教殉道者塑像。他們來自世界各地,不是古代的聖徒,而是在廿世紀期間殉道的當代信徒。在右圖由左到右分別是:
- 聖國柏:波蘭籍天主教方濟會神父,1941年被囚禁於奧斯威辛集中營時,因為代替另一名囚犯受死而遭害。
- 梅思默拉:南非原住民少女,1928年因為信基督教被自己父母殺死。殉道四十多年後,當年加害她的母親也受洗成為基督徒。
- 魯溫:烏干達聖公宗教省大主教,於1977年遭獨裁者伊迪·阿敏殺害。
- 伊麗莎白·費奧多羅芙娜·羅曼諾娃:俄國皇族成員之一,平日獻身於扶弱濟貧的慈惠事工,1918年與皇族成員同遭俄國共產黨謀害。
- 馬丁·路德·金:美國黑人民權領袖及牧師,1964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1968年4月4日遇刺身亡。
- 聖奧斯卡·羅梅羅:天主教聖薩爾瓦多總主教,支持革命運動,1980年在主持彌撒時遇刺身亡。
- 潘霍華:挺身抵抗納粹政權的德國信義宗神學家及牧師,刺殺希特勒失敗,以叛國罪在福洛森堡集中營(Flossenbürg concentration camp)1945年4月9日接受絞刑身亡。
- 以斯帖·約翰(Esther John,1929 - 1960):巴基斯坦籍女信徒,逃離父母安排的婚姻,跟著白人宣教士傳福音,1960年在寢室中遭人謀害。
- 塔皮迪(Lucian Tapiede,1921 - 1942):巴布亞新幾內亞原住民,第二次世界大戰日軍佔領期間,陪同白人宣教士躲避日軍,1942年被另一名土著殺害,兇手後來也成為基督徒。
- 王志明:中國雲南苗族牧師,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受迫害,1973年在批鬥大會中被槍決而殉道。
學校
西敏寺中還有一所學校叫做威斯敏斯特學校,創建於1179年。
博物館
財政
交通
鄰近的倫敦地鐵站: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