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詁學(英語:PhilologyExegesis)是指傳統研究古書中詞義的學科,是中國傳統的語文學——小學的一個分支。訓詁學在譯解古代詞義的同時,也分析古代書籍中的語法修辭現象。是從語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獻,幫助人們閱讀古典文獻。

所謂「訓詁」,也叫「訓故」、「故訓」、「古訓」、「解故」、「解詁」,用通俗的語言解釋詞義叫「訓」;用當代的話解釋古代的語言叫「詁」。「訓詁」連用,最早見於戰國末年魯地毛亨注釋《詩經》的書,書名叫《詩故訓傳》,「故」、「訓」、「傳」是三種註解古文的方法。訓詁合用始見於漢朝的典籍。

分類

訓詁學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訓詁學包括音韻學文字學,狹義的訓詁學則只是小學當中,與音韻、文字相對的學科。

也有人將訓詁學分為新舊兩種。語言學家王力在1947年的《新訓詁學》中提出「必須打破小學經學附庸的舊觀念,然後新訓詁學才真正成為語史學的一個部門。」周大璞在《訓詁學要略》中也說「訓詁學的研究對象就是詞義和詞義系統,他的首要任務就是研究語義發展演變的規律。」新訓詁學是相對舊有的訓詁學而言的。

歷史

訓詁學從先秦就已經開始,到了漢朝時基本形成。到了宋代,訓詁學得到了很多的革新。時期,訓詁學出現了衰退,而在清朝則是訓詁學發展最輝煌的時候。現代則採用現代語言學的方法來發展訓詁學。

研究對象

歷史上每種語言都在不斷地變化,古書中有許多詞義已經產生變化,或語法變化,歷史語言學家考證古書中詞的當代意義,編著出註疏書籍,此為訓詁學。 訓詁學最主要的研究對象是漢魏以前的古書中的文字,是以錢大昕認為:「訓詁必依漢儒,以其去古未遠,家法相承,七十子之大義猶有存者,異於後人之不知而作也。」[1]。訓詁學書籍有兩種,一種專為註疏某一本重要的書,逐字解釋全書的意義,如《論語註疏》、《毛詩註疏》、《韓非子集解》等;另一種是單純解釋古代的詞彙,搜集古代詞彙,分類注釋,如《爾雅》、《說文解字》、《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等;此外也有對訓詁學的書籍進行補充、考證、闡釋的書籍,如《方言疏證》等。

研究方法

訓詁學研究方法有:

  • 互訓,用同義詞互相解釋,如「老,考也」;「考,老也」。
  • 聲訓,用聲音相似意義相同的字解釋,如「衣,依也」,說明這個「衣」在古書中是當作「依」的意思。
  • 形訓,用字形說明其來源和意義,如「小土為塵」,說明「塵」字的意思是「小土」,這個簡體字也是由此產生。
  • 義訓,用當代的詞義解釋古詞的意義,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說「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 反訓,古代有的詞和現代意義相反,需要用反義詞注釋,如「亂而敬,亂,治也」,說明這個「亂」字,在此處作「治」的意思。張廷玉曰:「亂,平亂也,是為治。」亦可通。
  • 遞訓,用幾個詞連續解釋,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說明這個「庸」字用聲訓是從「用」字來的,但意思實際是「得」的意思。

注釋

參見

參考書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