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第二次波旁復辟(西班牙語:Restauración borbónica),是對自1874年12月29日阿爾塞尼奧·馬丁內斯·坎波斯發起政變結束西班牙第一共和國並復辟波旁王朝,擁護阿方索十二世為西班牙國王開始到1931年4月14日廢除君主制和西班牙第二共和國宣布成立為止,這中間這57年的稱呼。

Quick Facts 西班牙王國Reino de España, 首都 ...
西班牙王國
Reino de España
1874年—1931年
西班牙國旗
國旗
格言:"Plus Ultra"拉丁語
通向更遠方
國歌:"Marcha Real"[1]
《皇家進行曲》
1898年美西戰爭損失菲律賓及古巴殖民地前的西班牙王國
1898年美西戰爭損失菲律賓及古巴殖民地前的西班牙王國
首都馬德里
常用語言西班牙語
宗教
羅馬天主教 (國教)
政府單一制議會制立憲君主制 (1874–1923)
軍事獨裁 (1923–1925; 1930-1931)
一黨制軍事獨裁 (1925-1930)
君主 
• 1874–1885
阿方索十二世
• 1886–1931
阿方索十三世
攝政 
• 1885–1902
瑪麗亞·克里斯蒂娜
首相 
• 1874–1875 (首位)
安東尼奧·卡諾瓦斯·德爾卡斯蒂略
• 1931 (末任)
胡安·包蒂斯塔·阿斯納爾-卡瓦尼亞斯
立法機構西班牙議會
參議院
眾議院
歷史 
• 政變
1874年12月29日
• 1876年憲法英語Spanish Constitution of 1876
1876年6月30日
1898年4月25日至8月12日
• 梅利利亞戰爭英語Second Melillan campaign
1909年–1910年
• 聖塞瓦斯蒂安條約英語Pact of San Sebastián
1930年8月17日
1931年4月14日
貨幣西班牙比塞塔
ISO 3166碼ES
前身
繼承
西班牙第一共和國
西班牙第二共和國
波多黎各
菲律賓第一共和國
關島
古巴共和國
美國第二次占領古巴
德屬新幾內亞
Close

在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政治不穩定和經歷多次內戰後,復辟的目的是建立一個新的且穩定的政體,通過令自由黨與保守黨穩定交替,儘管這常常是通過選舉舞弊來達到的,這套制度被稱為圖爾諾(英語:Turno)或稱和平輪換制度,以此解決政治不穩定的情況。[2][3]而共和黨人、社會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巴斯克和加泰羅尼亞民族主義者以及卡洛斯主義者則都為此制度的反對者。[2] 而若從長遠來看這套和平輪換制度,其最終會導致制度的僵化,再加上虛假的政黨輪替,種種原因造成了嚴重的問題,最終導致了政府的腐敗。而自由黨以及保守黨都支持君主制且親政府,因而為建制派。[2]

以1876年憲法為基礎所構建的制度,其特點是制度穩定,構建了類似於自由主義的憲法與制度,直到1917年裡維拉建立獨裁統治後逐漸衰退;然而在這期間,「自由主義」憲法因「圖爾諾」制度而實為寡頭政治單一制[3][4]

教會在復辟後也獲得了不少權利或優待地位,如經濟、意識形態(教會控制了大部分學校和教育系統[5])和社會權力(憲法設羅馬天主教為國教)。[6]

阿方索十二世和瑪麗亞·克里斯蒂娜攝政時期 (1874–1898)

阿爾塞尼奧·馬丁內斯·坎波斯的政變後其復辟並確立了阿方索十二世作為西班牙國王的統治地位,而這又標誌着西班牙第一共和國的結束;[7]1876年制定《1876年憲法》,其後作為復辟後的期間的西班牙憲法[6]這部憲法確立了西班牙為君主立憲制國家;[6]立法機構方面為兩院制,由上議院(參議院)和下議院(眾議院)組成。[6]這部憲法賦予國王任命參議員和廢除法律的權力,而此憲法也授予國王為「軍隊總司令」。[6]

阿方索十二世國王統治期間其經濟繁榮。雖說自1815年拿破崙戰爭結束後,西班牙的經濟就進一步落後於其他歐洲國家。在這些年裡,國家大規模地進行現代化建設,並藉助極端保護主義措施改進了國內的生產。

在這期間,自由黨和保守黨兩黨在一個被稱為的圖爾諾(英語:Turno)的制度之中交替執政;[3]自由黨由薩加斯塔領導,保守黨由卡諾瓦斯·德爾卡斯蒂略領導。而其經常利用酋長—一種在地方有權勢的人物,來操控選舉結果。因此,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們對這個制度的不滿慢慢積累起來,加泰羅尼亞、加利西亞和巴斯克地區等地的民族主義運動興起;同時,工會組織開始湧現形成。

經濟和工業發展

西班牙人大規模向美國移民以及人口增長乏力(1900年西班牙只有1850萬人口)以及饑荒和流行病等等,令西班牙遠遠落後於歐洲其他的國家。[8][9][10]

西班牙79%的人口從事農業和農產品加工。而保護主義制度又阻礙了西班牙的農業的現代化,使其無法在國際市場上與其他國家所競爭。只有少數產品如葡萄酒石油水果等出口得到充分發展,但其在歐洲市場上的出口份額依舊微不足道。

工業和通信的發展都受到限制。當歐洲正在進行如火如荼的工業革命時,只有加泰羅尼亞引入了鐵路紡織業巴斯克地區的部分地區發展起了畢爾巴鄂鋼鐵工業[11]安達盧西亞發展起了鐵、銅和鉛等開採業;阿斯圖里亞斯發展起了開採煤的採礦業[12]以上例子表明西班牙地方發展不平衡,且不充分。[12]

1888年,巴塞羅那舉辦了世界博覽會

文化變化

工業的發展、制度的穩定以及加強與其他歐洲國家的相互關係和文化交流,種種使西班牙的文化發生重要變化。

雖說天主教會在19世紀末的西班牙流行文化中發揮重大作用[13],然而,自由主義神學院的興起以及各種非教會學校的創立,讓農村地區的許多人學習到了基礎知識,而當時西班牙65%的人口是文盲。[13]而隨着教育情況的改善,西班牙的工人們在政治和社會上繼續發揮的影響力令其工人文化也在流行文化上有一席之地。

在藝術、教育和文學方面,西班牙人們對來自比利牛斯山以外的文化思想持開放態度。大城市也隨着工業化而得以發展,大城市的發展又令其引入現代化的城市規劃,而在這大城市發展的過程之中,加泰羅尼亞現代主義建築師安東尼·高迪的建築也就別具一格了。而在文學方面,浪漫主義讓位於現實主義,代表有貝尼托·佩雷斯·加爾多斯艾米莉亞·帕爾多·巴贊還有萊奧波爾多·阿拉斯

兩股發展潮流

在歐洲,有兩股發展潮流將影響後來整個歷史,一方面:英國法國比利時、北歐國家和德意志邦聯繼續大力推動其工業化進程;然而在另一邊,東歐和南歐各國依舊在保留着其傳統的農業結構。而前者,自由主義的興起和新興資產階級奠定了未來發展的基調;而後者,傳統和政治組織和經濟結構依舊如此。

此時,西班牙正處於一個發展的十字路口。在加泰羅尼亞巴斯克地區,在那裡,各種工廠興起,並發展出了資產階級;[11]然而西班牙的其他地區仍然為傳統的農業經濟。此外,政府結構依舊為傳統的由自由黨和保守黨組成的,而不是由新興的資產階級政黨所掌控政府。

此時在大洋對岸的美國,其開始作為一個大國出現,西班牙起初沒有關注這個蓬勃發展的國家;直到為時已晚,那時西班牙於美洲的殖民地幾乎獨立,而那些獨立的殖民地卻又在經濟關係上愈加依賴英國美國而非西班牙。

阿方索十三世統治時期和輪換體制危機(1898-1923)

Thumb
阿方索十三世
Thumb
1897年西班牙在幾內亞灣殖民地的地圖

1898年,西班牙在美西戰爭中戰敗,因而失去了其最後的主要的海外殖民地,如古巴關島波多黎各菲律賓[14]殖民帝國的迅速崩潰被西班牙人視為一場大災難,而人們對政府的信任也迅速下跌,甚至令波拉維耶哈侯爵一度發起政變,而戰爭的失敗也成為了其輪換制度衰落開始的標誌,腐敗與鎮壓也是其制度衰敗誘因之一;[4]並激勵了地方和國家層面的各種衝突的反對派運動。[15]

其後,嘗試征服摩洛哥所引發的梅利利亞戰爭西班牙語Guerra de Melilla戰敗,在國內引起了極大的不滿,導致巴塞羅那發生了一場被稱為「悲劇周」的起義[16],巴塞羅那的下層民眾在無政府主義者、共產主義者和共和主義者的支持下,由於戰時徵兵是強制的,如果不去,就要出6000雷阿爾幣(西班牙語:Real español)換一個替代的人。[17]而大多數加泰羅尼亞工人勞動者家庭每日平均只能掙約10雷阿爾或5比塞塔[17]其後政府宣布進入戰時狀態,並派出軍隊鎮壓叛亂[18],結果是鎮壓造成100多人死亡,而加泰羅尼亞無政府主義者弗朗西斯科·費雷爾也因此被處決。[19]

勞動者總聯盟(UGT)和全國勞工聯盟(CNT)決定在全國範圍內發起總罷工,但由於工會只能動員城市工人,因而失敗。[18]

其後爆發的里夫戰爭叛亂為局勢雪上加霜,當時因為一支柏柏爾人的軍隊襲擊了西班牙軍隊,而柏柏爾人也因此取得了出其不意的效果;[20]又由於里夫埃米爾阿卜杜·克里姆的高超戰術,其甚至幾乎殲滅了西班牙軍隊。[21]而西班牙軍隊甚至一度被裡夫叛軍推進到梅利利亞[22][23]西班牙的這次慘敗是由於計劃不當,但卻將戰敗歸咎於高級軍官,引起了軍隊的極大不滿,他們感覺他們被誤解了,因為他們被指示在沒有足夠資源的困難的情況下向內地推進,以占領叛軍領土。[23]

儘管西班牙在一戰之中保持中立,但西班牙軍方、保守派及教會比較親德國;商人、自由派及反君主制共和主義者比較親法國。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直接導致了先前自由黨與保守黨的交接制度走向崩潰,最終里維拉發動政變,一舉結束了制度並建立獨裁。

米格爾·普里莫·德·里維拉的獨裁統治時期 (1923–1930)

Thumb
米格爾·普里莫·德·里維拉

軍隊對政府不滿和出於對無政府主義者的恐怖主義或革命的恐懼,以及民族主義運動的興起,最終在平民和軍隊中引起了巨大的騷動。因此,1923年9月13日,米格爾·普里莫·德·里維拉發表宣言,宣言將西班牙面臨的種種問題歸咎於議會制度,其後他策劃了一場政變並建立獨裁統治。而國王阿方索十三世支持這位發起政變的將軍,並任命他為首相。[24]政變成功後,普里莫·德·里維拉中止了憲法,並確立其獨裁者身份並獲得全權。[25]政變成功後他創立了西班牙愛國聯盟並成為唯一的合法政黨,爾後廢除了所有其他政黨。[26][27][25]雖說其又在政變後說服勞動者總聯盟和西班牙工人社會黨與他的獨裁政權合作,卻也成功了[28],而其獨裁政權也容忍他們;在他的統治期間,他大大增加了政府在商業和公共工程方面的開支,雖說促進了一定程度上的經濟增長,然而最後卻又導致他的政府財務破產;[29][30][31]但也有一些積極作用,如全國廣修公路,也農村電氣化,以及修建水利工程。[30]

在軍隊、中產階級以及國王阿方索十三世的支持下,里維拉的獨裁統治只受到工會和共和黨人的反對,然而他們的抗議立即被鎮壓和隨即而來的審查所壓制。軍政府由九名將軍和一名海軍上將組成;里維拉聲稱其政變目的是「讓西班牙恢復秩序」,然後還政於民。其政變也終結了延續已久的圖爾諾制度(英語:Turno)。當時歐洲的民主制度發展也在動搖。法西斯主義因向羅馬進軍而在1925年在意大利第一次取得勝利掌控政權。德國納粹黨蘇聯斯大林極權主義等的崛起動搖了歐洲的民主發展。

他的政府財務破產後其失去了軍隊的支持。[29]最初支持並希望中央政府下放權力的加泰羅尼亞資產階級見到政府繼續延續其中央集權政策後幻想破滅轉向反對。[29][30]而在經濟問題上,他的經濟政策卻利於寡頭壟斷企業,工作環境也沒有絲毫改善,里維拉對工人的不停鎮壓也讓勞動者總聯盟和西班牙工人社會黨與他劃清界限並轉向反對他[28]。而里維拉本人也絲毫沒有能力應對1929年的大蕭條;加上他本人也面臨嚴重的健康問題;[32]以及對他的政權的反對聲音如此之大,最後以至於阿方索十三世都不再支持他,迫使他於1930年1月辭職。[33]

其辭職後他流亡巴黎;[34]而六個星期以後,即1930年3月16日,他在巴黎死於糖尿病和流感。[32]而他的遺體被埋葬在馬德里的聖伊西德羅公墓[35];儘管後來被轉移到赫雷斯德拉弗龍特拉的梅塞德大教堂。[36][37]而在1947年,也就是在他去世17年後,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的西班牙政府追授他為陸軍上將。[38]

最後一年 (1930–1931)

1930年1月28日,里維拉辭職;[39]阿方索十三世為了逐步恢復政變之前的制度以及恢復自己的威信,國王召集達馬索·貝倫蓋爾將軍組建政府。最終失敗。因為國王被廣泛認為是為獨裁政權的支持者,越來越多的政黨和活動家要求建立共和國,迫於壓力,貝倫蓋爾辭職,國王又讓胡安·包蒂斯塔·阿斯納爾-卡瓦尼亞斯組建政府,而阿斯納爾於1931年4月12日舉行地方選舉,以滿足民主派和共和派的要求,最終為取代獨裁政府鋪墊,並逐步恢復先前制度。

1930年8月17日,幾乎所有共和派政黨代表聚集後簽署《聖塞瓦斯蒂安公約英語Pact of San Sebastián》,這是西班牙從君主制演變到共和制的關鍵,並且也是各共和派,加泰羅尼亞民族主義者以及社會主義者聯合起來的標誌。[39]共和派藉由《聖塞瓦斯蒂安公約》全面致力於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國,大部分民眾也反對波旁王朝維持統治。[40]

雖然保皇黨人沒有失去所有的支持,但共和黨與社會黨在主要城市贏得了選舉的重大勝利。隨後就發生了街頭騷亂,他們要求終結君主制。[39][40]而軍隊又宣布他們不會保衛國王,4月14日,國王逃離西班牙。[39]兩天後西班牙第二共和國立即宣布成立,尼塞托·阿爾卡拉-薩莫拉任新共和國總統和總理。

另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