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殊(1911年3月29日—1987年11月26日),又名袁學藝、袁軍光,曾化名曾達齋,男,湖北蘄春人,中國作家及中國共產黨情報人員。[1]
生平
袁殊出生於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1]其父親袁曉嵐是同盟會成員,長期在外參與反清革命。袁殊母親在上海找到丈夫時發現對方無力支撐家庭,還有了同居的愛人,因此袁殊的教育與生活還是靠母親及其娘家賈家(在清末出過一任知府,湖北大冶望族)。袁殊的表哥賈伯濤,黃埔軍校一期生,在中華民國國軍系統內人脈充沛。
1927年16歲的袁殊參加了北伐戰爭。作為文學青年加入了著名的狂飆社,但收入不足以溫飽,稿費不足以生活。1929年袁殊表嫂董曼尼的女同學馬景星家庭條件優渥,資助袁殊留學日本東京大學東亞學院讀新聞專業。袁殊在留學期間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1931年日元匯率變動,袁殊難以為繼、被迫休學回上海,馬景星出資伍佰元給他於1931年3月16日開始出版發行四開紙的周刊小報《文藝新聞》,袁殊自任總編輯。袁殊率先頂着白色恐怖、以讀者來信的方式公開報道了「左聯五烈士」事件,得到中國左翼作家聯盟黨團書記馮雪峰的好感,爭取袁殊為左聯工作;袁殊逐漸得到了潘漢年、王瑩和夏衍的幫持,《文藝新聞》的稿源質量猛升、發行量陡增。袁殊由此開始左傾,成為中國左翼文化界總同盟成員。1931年6月,袁殊向中國共產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1931年10月,袁殊經潘漢年和王子春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開始參加潘漢年情報系統的工作,通過賈伯濤的黃埔人脈進入CC系大將吳醒亞的上海社會局情報小組「干社」。吳醒亞給袁殊的任務是以新聲通訊社記者的身份進行情報調查,由此跟中統在上海的骨幹丁默村、李士群等交往。由於袁殊又利用自己出色的日語跑涉日新聞,與日本駐上海總領事館副總領事、畢業於東亞同文書院的岩井英一搭上關係,達成交換情報的約定,並享受日本外務省給的戰略情報特費。
隨着在上海的中共中央特科反覆遭破壞,袁殊與特科失去聯繫。因遭人舉報被捕,說出了上級領導夏衍和王瑩。王瑩被捕入獄,夏衍也險些落入敵手。袁殊後來由日本關係營救出獄,再找共產黨組織,就沒有被接受。
1937年袁殊加入了青紅幫。淞滬會戰爆發後,上海淪陷。作為上海地面路路通人物,經杜月笙介紹,戴笠親自邀請他加入重慶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軍統),成為忠義救國軍縱隊總指揮。袁殊同時在汪精衛政權內獲得職位,任汪政權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江蘇省政府教育廳廳長。並進入日本駐上海總領事館特別調查班(岩井公館)下屬的「興亞建國運動委員會」負責人,成為總領事岩井英一領導的日本外務省駐滬戰略情報系統的一員。成為具有當時中國的各地方勢力(中共、國民黨、汪精衛政權、青紅幫)、日本、蘇聯的「三國六重間諜」,身兼有當時中國的各地方勢力(中共、中統、軍統、汪精衛政權、青紅幫)、日本、蘇聯的「三國七重身份」。
1945年10月,袁殊秘密轉移到了蘇北解放區。1949年,袁殊被李克農調到中央情報部門,負責日美動向的調研工作。1955年,因「潘漢年案」牽連,判刑12年;1967年服刑期滿時正值「文化大革命」,又被押8年。1975年5月15日出獄後又被送到武昌大軍山的一個農場,進行勞動改造。1980年回到北京。1982年恢復了名譽和黨籍。1987年11月26日深夜零時30分在解放軍第309醫院病逝,享年76歲。死後骨灰被安放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2][3][4]
家庭
- 袁曉嵐,父親
- 袁賈氏,母親
- 馬景星,後離異
- 端木文琳,後改名王端
- 馬元曦(袁曦)(1933~2013),長女,馬景星所生,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英語系比較文學及美國文學博士學位。
- 曾龍,長子,馬景星所生
- 曾昭,次女,王端所生
- 曾曜,三女,王端所生
- 曾龍,次子,王端所生
- 曾虎,三子,王端所生
相關影視改編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