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酸鹼指示劑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茜素 | |
---|---|
IUPAC名 1,2-dihydroxy-9,10-anthracenedione | |
別名 | 1,2-二羥基-9,10-蒽醌 |
識別 | |
CAS號 | 72-48-0 |
PubChem | 6293 |
ChemSpider | 6056 |
SMILES |
|
InChI |
|
InChIKey | RGCKGOZRHPZPFP-UHFFFAOYAG |
ChEBI | 16866 |
KEGG | C01474 |
性質 | |
化學式 | C14H8O4 |
摩爾質量 | 240.21 g·mol−1 |
外觀 | 橘紅色晶體或粉末 |
熔點 | 279 - 283 ℃ |
沸點 | 430 ℃ |
危險性 | |
警示術語 | R:R36-R37-R38 |
安全術語 | S:S26-S36 |
MSDS | MSDS |
相關物質 | |
相關化學品 | 蒽醌、蒽 |
若非註明,所有數據均出自標準狀態(25 ℃,100 kPa)下。 |
茜素自古就在中亞、埃及、歐洲和中國被作為紅色染料使用。1804年英國的喬治·菲爾德發現[2] 用明礬水溶液處理茜素後,[3] 茜素會發生色淀,變為不溶的固體染料,從而延長了它作為染料的使用壽命。用其他金屬鹽代替明礬,可以得到其他顏色的染料。[4] 1826年,法國的皮埃爾-讓-洛比克確認了茜草根部含有兩種染料,即茜素紅及紅紫素(羥基茜素)。
茜素的首個合成路線是1868年由德國化學家卡爾·格雷貝、卡爾·里伯曼和英國化學家威廉·珀金幾乎同時發現的。格雷貝和里伯曼的方法十分昂貴,難以投入生產,相反,珀金的方法之一便是以煤焦油產品蒽作原料,先製取蒽醌,然後磺化、鹼熔得到茜素,產率很高。因此該法仍是目前工業上製取茜素的方法。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