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1902年日本與英國締結之同盟條約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英日同盟(英語:Anglo–Japanese Alliance),日本作日英同盟(日語:日英同盟/にちえいどうめい nichi-ei dōmei),簽訂於1902年1月30日,條約立即生效,到1923年失效。意旨為英國和日本兩國為了維護其各自在大清與大韓帝國的利益而結成的互助同盟。盟約雙方對大清及大韓帝國的獨立地位達成共識,承認且尊重各自在兩國的所具有的特殊權益及對其進行保護的行為。簽約方承諾在另一方對清韓二國發起的戰爭中保持中立,並保證在簽約國與多於一國進入戰爭狀態時給予支持。[1]而日本在同盟後不久,即展開日俄戰爭。
在英國方面,在拿破崙戰爭後的數十年,大部份時期採用「光榮孤立」之外交政策。然而,經過三國干涉還遼和布爾戰爭以後,再加上在十九世紀末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及意大利王國組成的「三國同盟」,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和俄羅斯帝國組成的「法俄同盟」兩大陣營,英國感到自己在國際上是受到孤立的。因此,英國在1902年以後便決定放棄其孤立政策,開始尋求盟友。開始時,英國嘗試與德國結盟,失敗後便與日本在1902年結盟。這個安排,是由於英國想利用日本箝制俄國和德國在遠東尤其在大清的發展。事實上,在兩國互利下,該同盟條約陸續展延至1923年,於1923年8月17日正式失效。
同盟在倫敦的蘭士登侯爵邸[2],由日本駐英公使林董和英國外交大臣蘭士登侯爵亨利·佩蒂-菲茨莫里斯簽訂。
日本以此為契機,將大多黃金儲備存在倫敦,其中有一半投資在英國國債,或提供倫敦存款銀行借貸。[3]
1902年1月30日,英國與日本簽訂盟約,即第一次英日同盟。於1905年8月12日再續盟約,簽訂第二次英日同盟。1911年7月13日再續盟約,簽訂第三次英日同盟。可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俄羅斯及德國在遠東對英國的威脅基本已經消除,反而日本反過來在遠東坐大,成為英國最大威脅,故在1923年8月11日,英日不再續盟,同盟失效。
1902年2月12日,英日同盟正式對外宣布。[4]面對這個同盟,俄國希望可以和德法結成三國同盟,像以前的三帝同盟,但是因德皇威廉二世和俄國持敵對態度,於是德國拒絕了。1902年3月16日,法俄發表了《共同宣言》。清帝國和美國強烈地反對英日同盟。而英日同盟的內容,使得法國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中無法支援俄國,因為那等於和英國宣戰,如果強硬介入,在歐洲的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王國的三國同盟可能加入戰爭,變成世界大戰。
英國與日本都從英日同盟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特別是日本崛起的一大關鍵。對剛崛起的大日本帝國而言,與大英帝國結盟大大的提升了其聲望與自信心,讓他們敢於在兩年後發動日俄戰爭。在日俄戰爭初期的黃海海戰中,日本海軍給予了俄國的太平洋艦隊毀滅性的打擊,迫使俄國必須調動歐洲波羅的海及黑海的艦隊馳援太平洋,然而黑海艦隊不能通過和俄羅斯敵對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掌控的達達尼爾海峽,所以可調動的只剩波羅的海艦隊。當時的蘇伊士運河已經開通,但由於掌控在日本的同盟英國手中,使得俄國的艦隊無法通過,被迫只能繞過非洲,大大的延長了航行時間,加上中途無法停靠英國殖民地的海港取得補給,讓波羅的海艦隊戰力嚴重衰退,在七個月的航行之後在對馬海戰中被日軍輕易的擊敗。日本在此戰之後,躍升為亞洲第一強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本以英日同盟做為藉口,向英國的敵人德國宣戰,並出兵攻打德國在中國的殖民地膠州灣,是為青島戰役。由於中日同為一戰的勝利國,因此戰後日本拒絕歸還膠州灣的情況引發中國不滿,引發山東問題,最後1922年以中國以鉅款贖回山東才告結束。
對英國而言,與剛崛起的日本結盟有利於遏止帝國主義的老對手俄國在遠東的擴張,並且成功收到了奇效,日俄戰爭重創了帝俄又使俄國爆發革命,即血腥星期日,此後帝俄一直到崩潰為止無力再與英國進行殖民地競賽。此外,一戰爆發後,德國的情報部門不斷的嘗試策反英屬印度軍反抗英國的統治,在1915年2月14日,新加坡的印度駐軍發動叛亂,一時間英方沒有其他部隊可鎮壓,是恰好停泊在新加坡的日本海軍迅速擊敗了叛軍,讓事態不至於惡化。
在1919年至1920年的巴黎和會上,該聯盟已被視為障礙。1920年7月8日,兩國政府發表聯合聲明,大意是聯盟條約「不完全符合(國際聯盟的)公約的文字,兩國政府都熱切希望尊重該公約」。
1921年的帝國會議標誌着聯盟的終結,英國和自治領的領導人在會上開會決定統一的國際政策。會議的主要議題之一是恢復英日同盟。會議開始時,除了加拿大總理阿瑟·梅根之外,所有人都支持立即恢復與日本的同盟關係。成員的普遍的希望是繼續與太平洋大國結盟,因為這可能為大英帝國在該地區的利益提供安全保障。澳大利亞人擔心他們無法抵擋日本帝國海軍的任何進步,並希望繼續積累海軍資源以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衝突,因為他們擔心日本與美國結盟。
梅根擔心日美之間可能會發生衝突,要求大英帝國退出該條約,以免被迫在兩國之間開戰。其餘代表一致認為,最好是討好美國,並設法找到美國政府認為合適的解決方案,但只有梅根呼籲完全廢除該條約。美國政府擔心英日同盟的復興會在太平洋地區創造一個日本主導的市場,並使中國與美國貿易隔絕。美國和加拿大的新聞媒體加劇了這些擔憂,它們報道了條約中所謂的秘密反美條款,並建議公眾支持廢除條約。
媒體結合梅根關於加拿大擔心日本會攻擊帝國在中國資產的令人信服的論點,導致帝國會議擱置了該聯盟。會議向國際聯盟傳達了他們考慮離開聯盟的願望,國際聯盟表示聯盟將繼續,正如最初聲明的那樣,離開的一方提前12個月通知對方他們的意圖。
大英帝國決定犧牲與日本的同盟關係以換取與美國的善意,但它希望阻止日本與德國或俄羅斯之間預期的同盟關係的形成。帝國代表說服美國邀請幾個國家到華盛頓參加有關太平洋和遠東政策的會談,特別是海軍裁軍方案。日本帶着對英國的極度不信任來到華盛頓海軍會議,認為倫敦不再想要對日本最好的東西。
儘管分歧越來越大,日本還是加入了會議,希望避免與美國發生戰爭。美國、日本、法國和英國的太平洋列強將簽署四國公約,並與中國等其他國家一起制定九國公約。四國公約將為太平洋地區國際關係的期望提供一個最低限度的結構。華盛頓會議上的四國條約使英日同盟於1921年12月解散;然而在所有締約方於1923年8月17日批准該條約之前,它不會正式終止。
1923年,根據1902年和1911年英日同盟條約的第四條,同盟正式終止。英聯邦和日本之間的不信任,以及英日同盟締結的方式,被許多學者認為是日本捲入太平洋戰爭的主要原因之一。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