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關係(英語:United Kingdom–United States relations)或直譯為聯合王國合眾國關係,又稱不列顛─美利堅關係(英語:British–American relations)其中包括許多複雜的關係,從早期的兩次戰爭到爭奪世界市場。自1940年以來,兩國一直是親密的軍事盟友,享有作為戰時盟友和北約夥伴而建立的特殊關係,美國從1944年至今長期在英國駐軍

Quick Facts 英國, 美國 ...
Close
從美屬維爾京群島眺望英屬維爾京群島。
2019年8月,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和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在比亞里茨舉行的第45屆七大工業國組織會議上。

兩國因共同的歷史、宗教上的重疊、共同的語言和法律體系,以及可以追溯到幾百年前的共同祖先而緊密相連,英格蘭裔美國人蘇格蘭裔美國人、威爾士裔美國人、北愛爾蘭裔美國人、愛爾蘭裔美國人和美國不列顛人的血緣關係。如今,大量的外籍人士居住在這兩個國家。

儘管經歷了戰爭與叛亂、和平與疏遠,但最終成為了朋友與盟友,並且英美兩國在二戰期間鞏固了這些根深蒂固的聯繫,形成了所謂的「特殊關係」。從長遠來看,歷史學家保羅·約翰遜將其稱為「現代民主世界秩序的基石」。[1]

20世紀初,英國在現行英國外交政策中將英美關係確定為「最重要的雙邊夥伴關係」,[2]美國的外交政策也將英美關係確定為最重要的雙邊關係,[3][4]體現在政治事務上的結盟,在貿易、商業、金融、技術、學術以及藝術和科學領域的相互合作;在美國武裝部隊和英國武裝部隊之間共享指揮和軍事情報,以及聯合作戰行動和維持和平任務。加拿大曆來是美國商品的最大進口國,也是向美國出口商品的主要國家。截至2015年1月,英國在向美國出口方面排名第五,在從美國進口方面排名第七。[5]

這兩個國家也對許多其他國家的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它們是盎格魯文化圈的兩個主要節點,2019年總人口略低於4億。它們共同賦予了英語在現代世界許多領域的主導地位。

國家領袖

查爾斯三世為英國虛位國家元首,由民選首相出任掌實權的政府首腦;美國總統則為民選並身兼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兩職。

自1940年起歷任英美政府首腦(英國首相及美國總統):

富蘭克林·羅斯福哈里·杜魯門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約翰·F·肯尼迪林登·約翰遜理查德·尼克松傑拉爾德·福特吉米·卡特羅納德·里根老布什比爾·克林頓喬治·W·布什貝拉克·奧巴馬唐納德·特朗普喬·拜登內維爾·張伯倫溫斯頓·邱吉爾克萊曼·艾德禮溫斯頓·邱吉爾安東尼·艾登哈羅德·麥米倫亞歷克·道格拉斯-休姆爵士哈羅德·威爾遜愛德華·希思哈羅德·威爾遜詹姆士·卡拉漢柴契爾夫人約翰·梅傑東尼·布萊爾戈登·布朗卡麥隆德蕾莎·梅伊鮑里斯·約翰遜莉茲·特拉斯里希·蘇納克凱爾·斯塔摩美國英國

特殊關係

Thumb
1945年,溫斯頓·邱吉爾和富蘭克林·羅斯福在雅爾塔

這種特殊關係體現了兩國在政治、外交、文化、經濟、軍事和歷史等各方面的密切關係。自1940年以來,它就專門用於處理兩國關係。[6]

歷史

起源

Thumb
正如威廉·哈爾薩爾在1882年出版的《普利茅斯海峽的五月花》中所描繪的那樣,1620年,「五月花」號將清教徒運送到了新大陸。

英國在北美大陸經過數失敗的嘗試後,1607年在維吉尼亞州詹姆斯鎮簽署第一份永久合約,成立維吉尼亞殖民地,在1624年以前維吉尼亞的保護地及殖民地原先屬於倫敦維吉尼亞公司,後歸屬於英王。清教徒發跡於英格蘭及阿姆斯特丹,後來乘坐五月花號出發行航向北美洲,由於他們被允許擁有極大的自治權,因此便建立起普力茅斯殖民地,1630年清教徒建立起更龐大的麻賽諸塞州殖民地,他們想要藉由建立全新且單純的教會組織來重組陳舊的英格蘭教會。

其他殖民地如下:1622年緬因省、1632年馬里蘭省、1636年羅德島及Plantations保護地、康乃狄克保護地,之後還有1663年的卡羅萊納省(但在1729年被分割成北卡羅萊納及南卡羅萊納)、1691年新罕布夏省以及1732年的喬治亞省。紐約省一開始是由新荷蘭省殖民地所組成,1674年新澤西省從紐約省中分割出來,1681年威廉·佩恩被英王查理二世授予爵士位子,並用以命名賓夕凡尼亞省。起初每個殖民地都是被分割成各個小區域,1686~1689年間曾經試圖合併成單一的新英格蘭殖民地,但最終仍失敗。

移民

在17世紀,大約有35萬英格蘭和威爾士移民作為永久居民來到13個殖民地。在1707年《聯邦法案》頒布後的一個世紀裡,蘇格蘭和愛爾蘭的移民在比例和數量上都超過了英格蘭和威爾士。[7]

在英國殖民者殖民期間,自由的行政、司法和市場制度被引入,與社會經濟發展呈正相關。[8]與此同時,殖民地的政策也是准重商主義的,鼓勵帝國內部的貿易,不鼓勵與其他強國的貿易,不鼓勵殖民地製造業的興起,而建立製造業是為了增加母國的貿易和財富。英國從其在加勒比海的商業殖民地的糖貿易中獲得了更多的利潤。

強制勞動制度的引入是殖民時期的另一個特徵。13個殖民地都參與了奴隸貿易。[8]中部殖民地和新英格蘭殖民地的奴隸通常都是家僕、藝匠、勞工和工匠。早期,南方殖民地的奴隸主要從事農業,在農場和種植園種植靛藍、大米、棉花和煙草用於出口。

1754年至1763年的法印戰爭是「七年戰爭」的北美戰場。這場衝突是法國和英國在北美的第四次殖民戰爭,導致英國占領了擁有法國天主教人口的新法國。根據1763年簽訂的《巴黎條約》,法國人將密西西比河以東的法屬路易斯安那州割讓給了英國人,也就是後來的印第安保留地。

信仰

英國本土和殖民地之間的宗教聯繫十分明顯。大多數教堂都是從英國移植過來的。新英格蘭的清教徒很少與英格蘭的非國教教徒保持聯繫。貴格會維持的跨大西洋關係要密切得多,尤其是在賓夕法尼亞州。衛理公會也保持着密切的聯繫。[9][10]

英國國教教會正式在南方殖民地建立,這意味着地方稅收支付牧師的工資,教區有公民責任,如救濟窮人,當地紳士控制教區。該教會在美國革命期間被解散。美國的聖公會教堂受倫敦主教的管轄,關於是否在美國設立聖公會主教存在着長期的爭論。其他的新教徒則反對這樣的任命。革命後,新成立的聖公會選出了自己的主教,並與倫敦保持距離。[11]

2000年美國人口普查的數據

美國獨立

13個殖民地逐漸獲得了更多的自治權,儘管自治權有限。[12]英國的重商主義政策變得更加嚴厲,對母國有利,導致了貿易限制,從而限制了殖民地經濟的增長,人為地限制了殖民地商人的收入潛力。美國殖民地被期望幫助償還法國和印度戰爭期間積累的債務。從1765年到1775年,由於國王喬治三世沒有代表權和控制權的稅收問題,緊張局勢升級。1770年的波士頓大屠殺中,英國軍士向平民開火,叛亂吞噬了憤怒的殖民者。英國議會徵收了一系列的稅收,如1765年的印花稅法案,以及後來1773年的茶葉法案,一群憤怒的殖民地居民在波士頓茶葉黨中抗議,將一箱箱茶葉傾倒在波士頓港。1774年,英國議會通過了被殖民者稱為「不可容忍的法案」來回應殖民者的挑釁。這一系列事件最終引發了1775年萊克星頓和康科德戰役的第一槍,以及美國獨立戰爭的開始。1775年6月英國在邦克山戰役中的勝利進一步加劇了緊張局勢。雖然爭取獨立的目標是被稱為愛國者的多數人,但被稱為保皇派的少數人希望無限期地作為英國的臣民。當第二次大陸會議於1775年5月在費城召開時,由本傑明·富蘭克林、托馬斯·傑斐遜、約翰·漢考克、塞繆爾·亞當斯和約翰·亞當斯等著名人物進行的討論最終導致了從母國的完全獨立。因此,1776年7月4日一致通過的《獨立宣言》是一次徹底和決定性的突破。美利堅合眾國成為近代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實現獨立的殖民地。

在1775年初,愛國者迫使所有英國官員和士兵離開這個新國家。1776年8月,英國軍隊大規模返回,占領了紐約市,成為他們的基地,直到1783年戰爭結束。英國人用他們強大的海軍可以占領主要的港口,但是90%的美國人住在他們自己完全控制的農村地區。1777年,在薩拉托加戰役中,愛國者俘獲了一支從加拿大南下的英國侵略軍。此後,法國作為美國的盟友加入了這場戰爭,並把荷蘭和西班牙作為法國的盟友。英國失去了海上優勢,在歐洲沒有主要的盟友和朋友。英國的戰略重新集中在南部,他們預計大量的忠誠分子將與英國人並肩作戰。拿起武器的效忠者比英國需要的少得多;皇室試圖控制南方鄉村的努力失敗了。當英國軍隊試圖返回紐約時,其救援艦隊被法國艦隊擊退,其軍隊在1781年10月包圍約克鎮時被喬治·華盛頓將軍領導的法美聯軍俘獲。這有效地結束了戰鬥。

和平條約

1783年,巴黎條約以對新國家非常有利的條件結束了戰爭。[13]

關鍵事件發生在1782年9月,當時法國外長費爾根尼斯提出了一項解決方案,但遭到了他的盟友美國的強烈反對。法國被戰爭搞得筋疲力盡,除了西班牙,人人都想要和平,西班牙堅持要繼續戰爭,直到從英國人手中奪取直布羅陀。格拉維耶提出了一個協議,西班牙將接受而不再聲索直布羅陀。美國將獲得獨立,但僅限於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的地區。英國將占領俄亥俄河以北的地區。南部地區將建立一個獨立的印第安人的國家,由西班牙控制。這將是一個印第安人的緩衝州。美國人意識到,在這些談判中,法國的友誼毫無價值:他們可以直接從倫敦得到更好的交易。約翰·傑伊立即告訴英國人,他願意與他們直接談判,切斷法國和西班牙的聯繫。英國首相謝爾本勳爵對此表示贊同。他全權負責英國的談判,現在他看到了一個機會,使美國和法國保持距離,使這個新國家成為一個有價值的經濟夥伴。[14]西部的條件是美國將獲得密西西比河以東、佛羅里達以北和加拿大以南的全部地區。北方的邊界幾乎和今天一樣。[15]美國將獲得加拿大海岸的捕魚權,並同意允許英國商人和保皇派試圖收回他們的財產。這是一項對美國極為有利的條約,從英國人的角度來看,這是一項故意為之的條約。謝爾本預見到英國和迅速發展的美國之間的高利潤的雙向貿易,這確實實現了。[16]

美國反抗結束

這項條約終於在1784年得到批准。1783年末,英國人從紐約、查爾斯頓和薩凡納撤出了士兵和平民。超過80%的效忠者留在美國,成為美國公民。其他的大多去了加拿大,自稱為聯合帝國的忠誠者。商人和實幹家經常去英國重建他們的商業關係。[17][18]富有的南方忠誠分子,帶着他們的奴隸,通常前往西印度群島的種植園。英國人還帶走了大約3000名自由的黑人,這些人以前是奴隸,後來與英國軍隊作戰;他們去了新斯科舍省。許多人發現這裡不適合居住,於是去了非洲的英國殖民地塞拉利昂。[19]

這個新國家幾乎控制了密西西比河以東、聖勞倫斯河以南和五大湖以南的所有土地。東佛羅里達和西佛羅里達的英國殖民地作為對西班牙的獎賞。與英國結盟的美洲土著部落在戰後掙扎;英國人在和平會議上忽視了他們,除非他們搬到加拿大或西班牙領土,否則大多數人都在美國的控制之下。英國人在美國中西部(特別是在密歇根州和威斯康星州)建立堡壘,向印第安部落提供武器。[20]

傑伊條約的作用

Thumb
包含傑伊條約文本的私人印刷的小冊子

戰爭結束後,兩國恢復了貿易。英國允許所有的出口到美國,但禁止一些美國食品出口到它在西印度群島的殖民地。英國出口額達到370萬英鎊,而進口額只有75萬英鎊。這種不平衡導致了美國的黃金短缺。

1785年,約翰·亞當斯成為美國第一位全權公使,也就是現在眾所周知的駐聖詹姆斯宮廷大使。英王喬治三世親切地接待了他。1791年,英國向美國派出了第一位外交使節喬治·哈蒙德。

當英國和法國在1793年開戰時,美國和英國的關係也處於戰爭邊緣。1794年簽署的傑伊條約緩和了緊張局勢,建立了十年的和平與繁榮的貿易關係。[21]歷史學家馬歇爾·斯梅爾澤認為,該條約實際上推遲了與英國的戰爭,或者至少推遲了戰爭,直到美國有足夠的實力應對。[22]

美國歷史學家塞繆爾·弗拉格·比米斯認為,美國存在一系列懸而未決的問題:

  • 英國軍隊在1783年和平條約規定的美國領土內,即今天的密歇根、俄亥俄和紐約,建造了五個堡壘。
  • 英國人資助美國印第安人襲擊西北部(俄亥俄和密歇根)的定居者。
  • 英國人繼續給美國公民在英國服役的水手留下深刻印象。
  • 美國商人要求賠償英國在1793年和1794年沒收的250艘商船。
  • 南方利益集團要求對1781- 1783年被帶到西印度群島的忠誠者及其主人所擁有的奴隸進行貨幣補償。
  • 美國商人希望英屬西印度群島重新對美國貿易開放。
  • 與加拿大的邊界在許多地方模糊不清,需要更明確地劃定。

1812年戰爭

Thumb
一位藝術家描繪了1814年巴爾的摩戰役的轟擊場面,激發了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創作了美國國歌星條旗 (美國國歌)的歌詞。

美國實施了貿易禁運,即1807年的《禁運法》,以報復英國對法國的封鎖,其中包括訪問和尋找中立的商人,因為這導致了在拿破崙戰爭期間禁止法美貿易。[23]皇家海軍也登上了美國船隻,強徵那些被懷疑是英國逃兵的美國水手作為英國軍人。[24]美國向中西部(即俄亥俄到威斯康辛)的擴張受到了美洲土著部落的阻礙,他們得到了英國特工的彈藥和支援。實際上,英國的目標是建立一個獨立的國家,以阻止美國向西擴張。[25]

在外交和抵制失敗後,國家榮譽和獨立的問題出現了。[26]布蘭茲說:「其他戰爭鷹派把與英國的鬥爭稱為第二次獨立戰爭;安德魯·傑克遜在美國獨立戰爭時負了傷,他對這一觀點深信不疑。即將到來的衝突是對美國權利的侵犯,但這也是對美國身份的維護。」[27]

最終,在1812年6月,美國總統詹姆斯·麥迪遜號召發動戰爭,並克服了東北部商業利益集團的反對。美國的戰略要求是對英國的船運發動襲擊,尤其是切斷對西印度群島英國糖料種植園的食物運輸。然後再征服北方殖民地(後來成為加拿大,目的是讓美國獲得強大的談判地位。[28]英國的主要目標是打敗法國,所以在1814年之前,戰爭主要是防禦性的。為了爭取以特庫姆塞為首的美洲原住民的支持,英國承諾將在美國宣稱擁有主權的領土上建立一個獨立的印第安國家。英國和加拿大軍隊多次擊退美國軍隊的入侵,美國軍隊準備不足,領導不力,民兵部隊缺乏,指揮官拒絕將民兵暫時置於聯邦控制之下。然而,美國軍隊在1813年控制了伊利湖,摧毀了與英國結盟的美國本土軍隊在西北部和南部的進攻能力。1814年英國對切薩皮克灣的入侵以「焚燒華盛頓」告終,但隨後英國對巴爾的摩的攻擊被擊退。1814年英國入侵紐約州的行動在普拉茨堡戰役中被擊敗,而安德魯·傑克遜將軍在1815年的新奧爾良戰役中也被擊敗。談判始於1814年,達成了根特條約,恢復了戰爭前的狀態:雙方都沒有獲得領土,英國建立一個獨立的美洲原住民國家的戰略也被放棄。英國保留了理論上的徵用權,但停止徵用任何水手,而美國則永遠放棄了這一問題。[29]美國將這一結果慶祝為勝利的「第二次獨立戰爭」。最終在滑鐵盧擊敗拿破崙的英國人慶祝了這一勝利,基本忘記了與美國的第二次戰爭。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的緊張關係通過外交手段得到了解決。1812年戰爭標誌着兩國長期衝突(1775-1815)的結束,開啟了兩國和平的新時代。

1815 - 1860年糾紛

Thumb
在1849年阿斯特廣場暴亂之前,一份措辭強硬的反英傳單在紐約分發,並參與煽動暴亂。

門羅主義是1823年對英國提出的聯合宣言的單方面回應,表達了美國對歐洲進一步侵占西半球的敵意。然而,英國政策的共同觀點和皇家海軍的執行使美國受益。19世紀40年代,有幾個州對英國投資者持有的債券違約。倫敦的銀行家們後來避開了國家債券,但大量投資於美國鐵路債券。[30]

在幾部影片中,美國將軍溫菲爾德·斯科特通過平復情緒並達成可接受的妥協,證明了他是一位睿智的外交官。[31]斯科特在1837年處理了卡羅琳事件。來自英屬北美(現在的安大略)的叛亂分子逃到紐約,在叛亂被鎮壓後,他們利用一艘名為「卡羅琳」的美國小船向加拿大走私物資。1837年末,加拿大民兵越境進入美國並燒毀了這艘船,引發了外交抗議和其他事件。

Thumb
從北緯42度到北緯54度,最具爭議的部分被突出顯示

尼加拉瓜運河

美國內戰

20世紀初

美英關係在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得到加強,雙方的聯盟促使了盟國的勝利,美國的租借法案給大英帝國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但在戰後格局如國際聯盟和殖民地問題上雙方有顯著分歧。

冷戰時代

西方國家與蘇聯的冷戰時期,兩國均為北約重要成員,合作密切,特別是美國里根總統和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時期的強有力合作,[32]新保守主義在西方的典型時代,合力促成了西方陣營的最後勝利。

21世紀

英美兩國在反恐戰爭開始後繼續合作,發動伊拉克戰爭,並經受了英國脫歐等一系列考驗,美國歷任政府都給予英國特別的支持。2021年9月15日澳洲(AU)、英國(UK)和美國(US)聯合宣布成立AUKUS的軍事安全合作夥伴關係。

2023年6月8日,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會晤英國首相蘇納克。會後雙方發表《大西洋宣言》,表示兩國將尋求建立新型創新夥伴關係。[33]

貿易投資和經濟

美國是英國最大的單一出口市場,美國於2007年購買了價值570億美元的英國商品。[34]2007年,英國與美國之間的進出口貿易總額為1,072億美元。[35]

美國和英國共同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夥伴關係。2005年,美國對英國的直接投資總額為3,240億美元,而英國對美國的直接投資總額為2,820億美元。[36]

2013年9月9日,美國國務卿約翰·克里在倫敦與英國外交大臣威廉·黑格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多次提及兩國特殊關係,他說:

「我們不僅僅是彼此最大的投資者在我們每一個國家,但事實是,每天近一百萬人在美國的英國公司工作,就像有一百萬多人工作在英國的美國公司。顯然,我們是緊密相連的。我們致力於讓這兩個國家都成為美國-英國和美國歐盟關係甚至是我們繁榮的更強大的驅動力。」[37]

旅遊

每年有450多萬英國人訪問美國,花費約140億美元。每年大約有300萬美國人訪問英國,花費大約100億美元。[38]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