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弗(梵語:शारिपुत्र Śāriputra,巴利語:Sāriputta),又譯為舍利弗多、舍利弗羅、奢利富多羅、舍利弗多羅、舍利補怛羅,玄奘在心經中譯為「舍利子」,其父取其名為優婆底沙(Upatissa)[1]。祂是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中號稱「智慧第一」的大阿羅漢。[2]
舍利弗較釋迦佛年長,並先於佛涅槃。藏傳佛教中,祂以騎乘或腳踏獅子象徵佛教智慧的「獅子吼」,並常與目犍連被雕塑成釋迦佛隨侍;漢傳佛教中,佛陀身邊則雕塑阿難陀與大迦葉較多;南傳上座部論書常以法將(巴利語:Dhamma-senapati)稱呼之。
名字意涵
舍利(Śāri)為鳥名 ,義譯秋露、鶖鷺、鴝鵒、 鵒、鶖、百舌鳥,弗(putra)是「兒子」、「男子」之意,漢地舊譯為身子、珠子[3][4]。相傳尊者之母因眼美如鶖鷺而得名「舍利」,因此舍利弗(Śāriputra)意譯為鶖鷺子、鶖鷺眼之子、秋露子[5];一說祂擅長議論,如百舌鳥,因而得名[6];因取其父親之名「提舍、低沙、帝沙」(Tissa)而又被名為「優婆低沙、優波底沙、優婆提舍或優波帝沙」(Upatissa)。[7]
簡介
舍利弗生於古印度摩揭陀國的婆羅門家庭,近於首都王舍城,父親是婆羅門教中著名論師。
舍利弗從小才智過人,善於辯論。二十歲拜六師刪惹夷為師[8],然並不滿足於其所學。後因聽聞馬勝比丘(Assaji)說因緣所生法之偈頌[9]而當下開悟,遂與好友目犍連及兩百名弟子一同加入佛陀僧團[10],成為僧團骨幹,被稱為佛陀的常隨眾(即經中千二百五十的二百之數者)。
舍利弗持戒精嚴、於法多聞、敏捷智慧、善講佛法,佛陀常命舍利弗代為說法。舍利弗擔任佛的侍者有二十年之久,佛曾讚祂是「眾生生母」。僧團碰到棘手問題都由祂解決,如提婆達多另立僧團時,就由舍利弗與目犍連將青年比丘帶回。
《法華經》中,舍利弗被授記將來無數劫後成佛,佛號華光,國名離垢,劫名大寶莊嚴。
師承
著名經典
傳說舍利弗在佛陀弟子中為智慧第一,擅於歸納演繹佛法精義,和阿毘達磨有密切關係。
- 南傳上座部認為舍利弗創作《無礙解道》和《義釋》,並向其他比丘講解佛陀所傳授的阿毘達磨。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