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羹也可以叫做羊羹果凍(日語:羊羹/ようかん Yōkan)是一種和菓子,一般以紅豆為材料,其後亦發展至有栗子、番薯甚至是綠茶口味的不同款式。羊羹除了傳統的甜味之外,也另有一些鹹味的羊羹。羊羹在日本非常著名,為一般日本人品茶時常備的甜點之一。
羊羹依據寒天的用量,可以分成「煉羊羹」與「水羊羹」。由於煉羊羹的糖度很高,在真空包裝下妥善保存的話,大多可以在常溫下保存超過一年以上,使羊羹也被當作緊急時的非常食糧。而水羊羹是以最大含水量、最低限度凝固力,透過低溫維持羊羹成形;由於古代沒有冰箱,缺乏低溫凝固的條件,因此在古代只有冬天才有水羊羹。
歷史
相傳,初期羊羹的確是一種加入羊肉煮成的羹,再因其膠質而後冷卻成凍,用於佐餐,或者攜帶,作為行旅的乾糧。後來羊羹傳至日本。在鎌倉時代至室町時代佛教的禪宗傳入日本,由於明治維新之前,多數日本佛教僧侶為素食,清規戒律不許食葷,故羊羹亦慢慢演化成為一種以豆類製成的果凍形食品。此後,羊羹成為了茶道的其中一種著名茶點,而日本人亦慢慢將羊羹發展和轉化,變成今天多款不同口味的羊羹。[1]
不過,亦另有傳說指出,羊羹原是中國的一種仿照羊的肝臟形狀製成的食品。傳至日本後,由於「肝」與「羹」兩字讀音相近,被混淆,久而久之就被稱之為羊羹,直至今天。[2]
初期的羊羹製法主要以小豆加上小麥粉混和,再加以蒸煮而成。製作方法如另一種米的粉末加入砂糖、小麥澱粉蒸煮製成的和菓子外郎相若。
天正17年(1589年),和歌山的駿河店店主岡本善右衛門將原有的羊羹作改良,在餡料中加入寒天(一種洋菜,由於含有瓊脂,煮後會凝固成果凍狀)製成煉羊羹,並用竹竿將羊羹的形狀鞏固成方形。此後,羊羹就成了現時長方形的形狀。羊羹主要依據寒天的用量分成「煉羊羹」及「水羊羹」兩種種類。
江戶時代是煉羊羹最盛行的時期,其中以江戶本鄉的藤村羊羹最為著名,而與此同時四周亦開滿了林林總總以製作羊羹為主的知名店鋪。
現時,日本除了傳統的羊羹外,亦開發了不少不同口味的品種。除了成為日本人日常的茶點外,亦成為了一種日本的特式土產。
中國北方的北京和天津等地亦出產羊羹[來源請求],除了沿用小豆、甘栗等材料外,還有加入水果如山楂、桃子以及蘋果等的水果口味。
羊羹在台灣日治時期傳入臺灣。二戰結束後,日本戰敗,日本人遭到引揚歸國,全台各地的羊羹店鋪隨之消失,全臺各地僅剩由臺灣人經營的羊羹店鋪[3]。其中較著名產地例花蓮縣玉里鎮、宜蘭縣蘇澳鎮等。
主要材料
調味料一般都是以豆為主,但由於現時已發展至有多種口味,故材料方面亦開始多樣化。
著名口味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