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山戰爭 (阿拉伯語:حرب الجبل الأخضر,音譯:阿可達山戰爭)[1][3],又稱阿曼戰爭[4] (阿拉伯語:حرب عمان)、阿曼民族解放戰爭、阿曼人民反英起義,指馬斯喀特蘇丹國和阿曼教長國之間於1954年和1957年爆發的兩次武裝衝突。起因為阿曼教長國所控制的內陸地區發現石油資源,馬斯喀特蘇丹賽義德·本·泰穆爾遂在英國政府政治支持和伊拉克石油公司資金支持下向阿曼教長國宣戰[5][2][6][7] 。由於埃及和沙特阿拉伯等國對阿曼教長國的支持,戰爭形勢始終相持不下,1959年英國政府決定加大干預力度,戰爭形勢得到決定性轉變。1959年1月30日英國-馬斯喀特聯軍占領阿曼教長國最後兩個據點,教長國伊瑪目加利布·海伊流亡國外,馬斯喀特蘇丹國完全吞併阿曼教長國,戰爭宣告結束[1][8][6][9][10]。
綠山戰爭 | |||||||
---|---|---|---|---|---|---|---|
亞洲的非殖民化和阿拉伯冷戰的一部分 | |||||||
| |||||||
參戰方 | |||||||
馬斯喀特蘇丹國 英國 |
阿曼教長國 支持: 埃及 沙烏地阿拉伯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賽義德·本·泰穆爾 大衛·斯邁利 托尼·德拉蒙德 |
加利布·希奈 塔利布·阿爾希奈 蘇萊曼·本·希木葉爾 | ||||||
兵力 | |||||||
107 阿曼蘇丹武裝部隊 123 馬斯喀特團 476 北方邊防團 250 特種空勤團 2 偵察車部隊 8 皇家海軍陸戰隊 和 皇家空軍[1][2] 總計: 1000人 |
300 反抗軍[1][2] 總計: 1000人[1] | ||||||
傷亡與損失 | |||||||
1958年空襲中: 1名飛行員死亡[1] 1959年攻勢中: 13名士兵死亡 57名士兵受傷[1] |
1958年空襲中: 數十名士兵傷亡[1] 1959年攻勢中: 176名士兵死亡 57名士兵受傷[1] | ||||||
總計:213–523+人死亡 |
此次戰爭的結束標誌着阿曼結束了長達幾十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國家的統一,賽義德王朝的權威得到鞏固,而在阿曼存在了數個世紀的伊瑪目制度徹底瓦解。但在這一過程中蘇丹賽義德為取得英國支持,同英國政府簽訂諸多不平等的政治與貿易條約[11][12][13][14],割讓哈拉尼亞特群島予英國[15],且允許英國人把持蘇丹國的國防外交等各個部門,這使蘇丹國被認為在事實上已成為英國殖民地[16][5][17]。聯合國大會於1965年、1966年和1967年通過了「關於阿曼問題的決議」,呼籲英國政府停止對當地人的一切鎮壓行動,結束英國對阿曼的控制,並重申阿曼人民具有不可剝奪的自決和獨立權利[17][18][19][20][21][22]。
背景
18世紀中葉,來自阿曼內部某小村莊的艾哈邁德·本·賽義德將波斯殖民者逐出阿曼,隨後當選伊瑪目,並以魯斯塔克為首都。1783年,當伊瑪目艾哈邁德·本·賽義德駕崩後,阿曼領土被劃分為沿海領土與內地領土。其中,沿海領土繼承了賽義德王朝的世襲,建立了馬斯喀特蘇丹國。而內陸的阿曼伊瑪目國則維持選舉君主制,爾後首都被遷回尼茲瓦。[23][24][25] [26][5]此時,大英帝國熱衷於控制阿拉伯中南部,藉以扼殺其他歐洲大國日益增長的主導地位,並對抗18-19世紀阿曼等國的新興海上力量,因此英國開始支持馬斯喀特的賽義德王朝。大英帝國與蘇丹簽訂了一系列條約,旨在提高英國在馬斯喀特的政治和經濟利益,換取對蘇丹的保護承諾。至此,馬斯喀特蘇丹國變得愈來愈依賴英國的貸款與政治建議,本國經濟也在外來英國資本影響下處於持續的欠發達狀態[26][5][12][5][16]。馬斯喀特的政府架構中甚至出現過僅有一名官員為阿曼人,而國防部長、情報局長,蘇丹首席顧問等其他職務均由英國人擔任的現象[16][11]。入駐馬斯喀特的英國政治代理人認為,英國政府對馬斯喀特的影響屬於「完全的利己主義」,對當地的社會和政治狀況缺乏關心,這也導致了沿海領土與內地領土社會的進一步撕裂[27]。
19世紀末20世紀初,馬斯喀特蘇丹國和阿曼教長國之間關係進一步惡化[26],蘇丹國與教長國雖在宗教信仰方面同為伊斯蘭教伊巴德派,但在政治利益方面存在很大衝突[28],與親英的蘇丹國不同,教長國在伊瑪目治下反英傾向明顯[26][29][16][29][16],1913年,時任伊瑪目薩利姆·阿爾哈魯西發起一場反馬斯喀特暴動,直到1920年教長國同蘇丹國在英國調停下簽訂《錫卜條約》才正式宣告結束[5][30]。 此時英國對於阿曼內陸地區基本不存在戰略上的控制需求,因此《錫卜條約》大體上維持了現有政治秩序,承認沿海的馬斯喀特蘇丹國具有統一主權,同時亦聲明伊瑪目治下的阿曼內陸具有充分的自治權,在事實上承認了阿曼教長國的獨立[30][28][5][31]。
波斯灣其他地區發現石油後,英國石油公司渴望在阿曼尋找石油。[2][28] 1923年1月10日,阿曼蘇丹國和英國政府簽訂協議,規定阿曼蘇丹國開採本國石油前必須與駐馬斯喀特的英國政治專員商議,並獲得英屬印度政府的批准。[32] 1928年7月31日,英伊石油公司(後更名為英石油)、皇家殼牌公司、法國民用石油公司(後更名為道達爾)、近東開發公司(後更名為埃克森美孚)和亞美尼亞商人卡盧斯特·古爾本基安簽訂「紅線協議」,共同開採奧斯曼帝國解體後留下的地區的石油,包括阿拉伯半島。四大公司各持23.75%的股份,卡盧斯特·古爾本基安持有剩餘5%的股份。該協議規定,如果不包括其他利益相關方,簽約方不得尋求在同意區域建立石油特許權。然而,除紅線協議之外的其他石油公司有機會單獨尋求石油特許權,這導致標準石油公司(後更名為雪佛龍)在1933年與沙特阿拉伯獲得石油特許權。次年即1929年,協議各方成立了伊拉克石油公司(IPC)。[33]
賽義德·本·泰穆爾於1932年繼承蘇丹之位時,馬斯喀特蘇丹國的國防體系完全依賴《英馬防禦協定》保障。其軍事力量僅包含兩類建制:由部落長老臨時徵募的民兵,以及從巴基斯坦俾路支斯坦地區招募的200人宮廷近衛隊。根據1939年簽署的《英馬諮詢協定》,新蘇丹延續其父泰穆爾·本·費薩爾時期的附屬國地位,承諾在石油特許權授予等重大國務決策前需獲得英國政府背書[11]。
1937年,蘇丹與伊拉克石油公司(IPC)英國子公司簽訂協議,授予石油勘探特許權並獲簽約獎金。當IPC在蘇丹國境內未發現石油後,聲稱阿曼內陸可能存在油藏,資助組建武裝以應對伊瑪目國抵抗。英國政府支持該計劃,既謀求領土擴張利益,又將阿曼石油視為對抗中東其他地區動盪的保險[2][5][34]。賽義德實施高壓統治,推行非發展政策,嚴禁其認定的"頹廢事物"及批評言論[16][27]。1951年《英馬友好條約》規定蘇丹國不得限制英國貨物進出口[13]。
1954年前,蘇丹國與沙特阿拉伯就擁有石油儲備的布賴米綠洲存在主權爭議。1953年初,蘇丹國組建500人部隊應對沙特占領,同年8月準備進軍時被英國政府要求暫緩行動[35][36] 。1957年10月,英國首相艾登下令英軍進入布賴米,宣布該地區歸屬蘇丹國[37] 。此爭議持續至蘇丹國與伊瑪目國戰爭期間[35][36]。
過程
蘇丹國對阿曼內陸的軍事行動籌劃始於1945年初,當時有消息傳出伊瑪目阿爾哈利利(後任伊瑪目加里卜·阿爾希奈的前任)健康狀況急轉直下。蘇丹賽義德·本·泰穆爾隨即向英國政府表明意圖,計劃在現任伊瑪目逝世後立即接管伊瑪目國政權,並利用可能出現的繼承危機介入局勢。[6] 英國駐馬斯喀特政治事務官強烈反對石油公司直接與阿曼內陸當局接觸的提議,認為這種外交承認將實質提升伊瑪目國的政治地位。該官員在秘密備忘錄中強調,實現內陸石油資源開發的唯一可行方案,是協助蘇丹政權完成對伊瑪目國的軍事兼併。[7][38] 英國政府隨後確立了三重戰略目標:避免與內陸政權直接建交以維持蘇丹宗主權威;確保伊拉克石油公司(IPC)獲得的特許權涵蓋整個阿曼地區;通過代理人戰爭避免直接軍事介入引發的國際爭議。[39] 蘇丹政權着重利用阿曼內陸哈納維派與加菲里派的百年世仇,自1937年起在英國情報部門配合下,持續策反加菲里部落領袖脫離伊瑪目國。儘管初期收效甚微,但這項分化策略為後續軍事行動奠定了基礎。[2][40][41] 1946年9月,英國戰爭部秘密擬定了代號"沙漠之鷹"的作戰方案,計劃動用英國皇家空軍實施快速部署。儘管承認空中優勢能大幅縮短作戰周期,但外交部最終以"避免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介入"為由否決了該計劃,改為通過第三國渠道向蘇丹政權輸送包括反坦克炮和無線通訊設備在內的現代化裝備。[42][43] 1954年5月3日,隨着伊瑪目阿爾哈利利的逝世,權力真空如期而至。經過三天密室政治,原首席大法官加里卜·阿爾希奈在哈納維派系支持下繼任伊瑪目。[44][45][14]
1954年10月10日,賽義德正式批准伊拉克石油公司在伊瑪目國實際控制的法胡德地區進行石油勘探作業,並派遣常規部隊進駐該區域。[2][46][47] 伊瑪目國政府認定該行動直接違反1920年簽署的塞卜條約中關於領土主權的條款。[46][31] 次日上午,蘇丹國陸軍第23機械化營完成對塔納姆的戰略控制。12月13日,由英國軍事顧問團(含8名現役軍官)直接指揮的"馬斯喀特-阿曼野戰部隊",從法胡德基地向東南方向推進27公里,占領亞當交通樞紐。[2] 12月15日凌晨,MOFF部隊在未遭遇實質性抵抗的情況下進入伊瑪目國首都尼茲瓦。隨着行政機構的撤離,蘇丹國自1913年英奧曼條約簽訂以來首次恢復對內陸地區的實際控制。[48] 原伊瑪目國核心成員——包括伊瑪目之弟塔利卜·阿爾希奈與魯斯塔克地方行政長官——經艾因邊境口岸流亡至埃及,開始尋求阿拉伯國家聯盟的正式軍事介入。[2][49]
隨着阿拉伯統一運動的興起及賈邁勒·阿卜杜勒·納賽爾領導的泛阿拉伯主義思潮影響,埃及與伊拉克開始公開支持伊瑪目國。[50]伊瑪目國在開羅正式設立駐埃及辦事處以協調外交事務。[51] 與此同時,蘇丹國與沙特阿拉伯就布賴米綠洲的領土爭議,以及沙特試圖在阿拉伯冷戰中削弱納賽爾影響力的戰略考量,促使沙特轉而支持伊瑪目國。[52][53] 美國國務卿約翰·杜勒斯在1957年8月的記者會上明確表示採取不干涉立場,[54] 即便伊瑪目國通過駐開羅使館提出和平談判請求,美國也未進行實質性調解。[55] 美國的利益考量具有雙重性:既通過雪佛龍前身加州標準石油持有沙特阿美股份,又以埃克森美孚前身近東開發公司參與伊拉克石油公司,在阿拉伯半島石油特許權競爭中保持平衡,同時維繫與沙特、英國的雙邊同盟關係。[56]
1957年,伊瑪目之弟塔利卜·本·阿里·阿爾希奈(Talib bin Ali al-Hinai)率300名裝備精良的戰士從巴提奈海岸登陸阿曼。第二支分隊在蓋勒哈特登陸後向比迪亞推進,成功誘使馬斯喀特-阿曼野戰部隊(MOFF)主力南移。塔利卜部隊突破防線與伊瑪目加里卜在烏拉谷會師。起義軍在比拉德賽特奪取要塞塔樓後,MOFF指揮官奇斯曼中校調集炮兵連實施圍攻,但因缺乏重武器被迫撤退。[48] 塔利卜部隊切斷了MOFF通訊線路,在巴赫萊要塞等關鍵據點取得勝利。MOFF在塔努夫、卡馬等地遭遇伏擊,損失十餘輛軍車及大量裝備。安德森少校建議蘇丹將部隊撤至沙漠地帶,僅留小股部隊駐守尼茲瓦。撤退途中,MOFF主力在親起義城鎮的襲擾下基本瓦解。[2]
蘇丹的軍隊在一名英軍士兵,大衛·斯邁利上校手下重組。「巴提奈部隊」被重新命名為北方前線團,而馬斯喀特和阿曼蘇丹國的殘餘部隊則併入了新的阿曼團。在每一個單位和小隊中,俾路支和阿拉伯士兵混雜在一起。這大大減小了部隊叛逃或公開同情反政府武裝的可能性,但導致了部隊內部的緊張局勢。由於語言不通,許多命令經常不被遵守。許多名義上的阿曼士兵是從佐法爾省招募來的,被其他阿拉伯人看不起。
軍隊仍然無法攻下塔利卜的據點。在阿可達山上的幾條小路太窄了,無法部署攻擊營。蘇丹這一方嘗試過出動四個連(包括特魯西爾阿曼偵察兵的兩個連,後來成為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進攻山的南部。但攻擊者在斷定他們很容易遭到伏擊並被截斷後路之後匆忙撤離。在另一次嘗試中,步兵發動了一場佯攻,然後撤退了,而英國皇家空軍的沙克爾頓轟炸機轟炸了據稱是防禦的叛亂分子。他們沒有造成人員傷亡。[57] 來自英國皇家空軍沙迦(RAF Sharjah)的德·哈維蘭(De Havilland Venoms)也曾被用來轟炸和掃射叛亂分子的據點。
兩年來,叛軍的滲入者不斷地在山脈周圍的道路上挖掘,伏擊了蘇丹武裝部隊和英國分遣隊,以及石油公司的車輛。在山腳下的城鎮和村莊裡,蘇丹的部隊分散在各個地方,因而易受傷害,處於守勢。他們的武器(主要是二戰時期的英國武器)不如塔利卜手下戰士使用的最新裝備有效。一個蘇丹的炮兵部隊,有兩個5.5英寸中等口徑的大炮,騷擾了在阿可達山之上的高原居民點,幾乎沒有什麼效果。英國皇家空軍的飛機繼續攻擊高山高原地區上的叛軍據點,在賽克高原(Saiq Plateau),毒液FB4墜毀飛機的殘骸和飛行員克萊夫·歐文·沃特金森的墳墓作為空襲的紀念物,至今依然存在。[58][59][60]
據一些英國軍官估計,英國將需要一個旅的全面進攻來奪回阿可達山。斯邁利和其他人認為,由特種部隊提供支援的小型行動就足夠了。最終在1959年,特種空勤團(British Special Air Service Regiment)派出了兩支中隊,由安東尼·德南·德拉蒙德(Anthony Deane-Drummond)率領。他們在阿可達山北部的邊遠地區進行了佯裝行動,之後在夜間攀登了山的南部,讓叛軍措手不及。在他們到達山頂之後,補給就被空投給了他們,這可能誤導了一些叛軍,認為這是傘兵的攻擊。
阿曼伊斯蘭教長國被擊敗了,塔利卜和他的戰士要麼偽裝成當地居民,要麼逃到沙特阿拉伯。伊瑪目加利布在沙特阿拉伯流亡。
這五年的衝突使數百名反政府武裝分子死亡,並使英國和馬斯喀特蘇丹國支出巨大的人力成本。在1959年決定性的進攻中,蘇丹的13名武裝士兵和英軍人員死亡,176名艾巴德派教徒在最後一個月的戰鬥中喪生。
後續
隨着伊瑪目的失敗,《錫卜條約》被終止,阿曼的自治伊斯蘭教法也被廢除。[61] 20世紀60年代初,伊瑪目被流放到沙特阿拉伯,得到了東道主和其他阿拉伯國家政府的支持,但這種支持在20世紀80年代結束了。
儘管失敗了,但一些叛亂分子仍然從沙特阿拉伯或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進入阿曼,並鋪設地雷,繼續造成部隊傷亡和平民車輛傷亡。1961年在迪拜發生的「MV Dara」事件被認為是由這樣一個地雷引起的。蘇丹武裝部隊由於人數較少,難以防止這種滲透活動。1960年,阿曼建立了一支準軍事部隊「阿曼憲兵隊」,以協助蘇丹武裝部隊執行任務,也負責接管正常的警務工作,使得地雷運動最終減少了。
參考
腳註
[a].^ Casualties breakdown (213-523+ killed):
- 1957年,Bilad Sait - Omani團(300人)的戰鬥遭受重大傷亡,結果被解散; 此外,在坦努夫的阿曼部隊中有3人受傷。
- 1958年的空中戰役——一名英國飛行員死亡,大量的反叛分子傷亡。 大約20 - 30名叛軍於1958年12月被殺。
- 1959年進攻- 13名英軍和馬斯喀特軍隊死亡,57人受傷;Ibadis死亡,57人受傷。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