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尤里實驗Miller-Urey experiment)或稱米勒實驗Miller experiment)是一項模擬假設性早期地球環境的實驗,研究目的是測試化學演化的發生情況。尤其是針對亞歷山大·歐帕林與約翰·伯頓·桑驗,該學說認為早期地球環境使無機物合成有機化合物反應較易發生。

米勒-尤里實驗是關於生命起源的經典實驗之一,由芝加哥大學史丹利·米勒哈羅德·尤里於1953年主導完成,其結果以《在可能的早期地球環境下之胺基酸生成》(A Production of Amino Acids Under Possible Primitive Earth Conditions)為題發表[1][2][3]。米勒實驗對後來探索前生物分子的非生物合成具有相當大的啟發性,至今依然是教科書中關於生命起源的經典實驗。

實驗方式與結果

Thumb
實驗圖解。右下燒瓶模擬海洋環境,左上燒瓶則模擬閃電。

在實驗中,研究者將(H2O)、甲烷(CH4)、(NH3)、氫氣(H2)與一氧化碳(CO)密封於無菌狀態下的玻璃管於燒瓶內,並將其連結形成一個迴路。裝置中的一個燒瓶裝著半滿的液態水,另一個則含有一對電極。首先將液態水加熱促使其蒸發,進而產生水蒸氣;而另一燒瓶的電極通電後會產生火花,以模擬閃電。水蒸氣經過電極之後,又再度凝結並重回原先裝水的燒瓶中,使實驗得以循環進行。

於實驗開始一週後的觀察中發現,約有10%到15%的以有機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其中2%屬於胺基酸,以甘胺酸最多。而糖類脂質與一些其他可構成核酸的原料也在實驗中形成;核酸本身,如DNARNA則未出現。在實驗中產生的各種化合物皆同時有左式與右式之鏡像異構物。(註:一般報導將「左式 L-form」「右式 D-form」誤譯為「左旋」「右旋」,事實上幾乎所有生物化學的教材均說明生物胺基酸為「左式 L-form」,但卻大多為「右旋光性」)

除了上述實驗之外,米勒還進行了其他相關的實驗,但這些實驗都沒有發表,產物也沒有進行分析。2008年,11名科學家重新分析了米勒-尤里實驗留下的實驗瓶樣品,藉助於高效液相色譜質譜技術,他們發現該實驗產生的有機化合物比原先報道的要多。[4]有機物數量最多的是一個模擬火山爆發情景的實驗:水蒸氣推動着其他氣體進入一個經過改造的燒瓶中,加入抽氣裝置,使氣體流動的速度加快。在電火花的作用下,水分子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均裂生成羥基自由基,再加之其他分子參與的反應,該實驗一共得到了22種氨基酸,5種胺,以及很多羥基化的化合物。[5]羰基硫可以幫助這些氨基酸縮合形成多肽。這些進一步的研究為化學演化的假說提供了證據,使生命起源的問題再次回歸焦點。[6]

米勒實驗證明:由無機物合成小分子有機物是完全有可能的。

實驗反應式

實驗中首先形成(R-CHO)與氰化氫(HCN),而兩者可作為接下來化學反應的原料,經由下列等通式生成其他化合物:

式一: R-CHO + HCN + H2O
H2N-CHR-COOH
    胺基酸


式二: R-CHO + HCN + 2 H2O
HO-CHR-COOH + NH3
    羥基酸

含碳產物列表

由初始的59000微莫耳(μmol)的甲烷(CH4)所形成的含碳產物[7]

更多信息 , ...
產物 化學式 化合物莫耳數
(μmol)
每一分子的碳原子數 碳原子莫耳數
(μmol)
甲酸 2330 1 2330
甘氨酸* 630 2 1260
乙醇酸 560 2 1120
丙氨酸* 340 3 1020
乳酸 310 3 930
β-丙氨酸 150 3 450
乙酸 150 2 300
丙酸 130 3 390
亞氨基二乙酸 55 4 220
肌氨酸 50 3 150
α-氨基丁酸 50 4 200
α-羥基丁酸 50 4 200
琥珀酸 40 4 160
尿素 20 1 20
N-甲基尿素 15 2 30
3-氮雜己二酸 15 5 75
N-甲基丙氨酸 10 4 40
穀氨酸* 6 5 30
天冬氨酸* 4 4 16
α-氨基異丁酸 1 4 4
 
總計
4916   8944
关闭

(*合成蛋白質胺基酸)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