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D大調第1號交響曲,是古斯塔夫·馬勒的第一部交響曲作品。該作品創作於1884年到1888年之間,最初的版本被命名為「巨人」交響詩。該作品在1889年在布達佩斯首演,反響不佳,但現在已名列馬勒最受歡迎的作品。首演時所發表的曲目,並不是交響曲,而是兩篇交響詩。原來的詳細曲目一直被沿用到1892年後,才標以簡單的標題「巨人」(或「泰坦」)。
此章節尚無任何內容,需要擴充。 |
在最初的三場演出中,第一和第二樂章之間還有一個稱為「百花」的樂章。該樂章原先是馬勒為約瑟夫·舍菲爾的1884年話劇《賽金根的號手》(德語:Der Trompeter von Säckingen)所作的配樂中的一曲。馬勒在1894年魏瑪的演出之後捨棄了這個樂章。自此該樂章一直失傳,直到1966年作家唐納德·米切爾發現了它。1967年,英國指揮家和作曲家本傑明·布里頓首次在馬勒去世後演出了這個樂章。如今,第1號交響曲的演出基本從不包括該樂章,只是有時候會被單獨演奏。1970年尤金·奧曼迪指揮費城交響樂團首次錄製了帶有「百花」版本的馬勒第1號交響曲。該錄音已絕版多年,最近RCA又開始重新發行。現在共有大約有20個錄音包括該樂章。
五樂章的最初版本被作曲家本人視為一首大型交響詩。他曾經寫過一段描述該作品的文章。
在1893年漢堡首演和1894年魏瑪首演中,馬勒給該交響曲加以標題「巨人」。該標題與讓·保羅的一部小說相同,但馬勒申明該交響曲和小說沒有關係。「巨人」(或「泰坦」)這個標題今天仍然經常使用。
該作品所需樂團較大,需近百名演奏者。但與馬勒隨後的一些交響曲不同,並非所有樂器在每個樂章中都要用到。例如一些木管和銅管樂器只在最後一個樂章出現。
該作品分為四個樂章,全長約55分鐘。
緩慢拖延地(Langsam, schleppend)
穩定前進地(Kräftig bewegt)
莊嚴準確、不拖延地(Feierlich und gemessen, ohne zu schleppen)
第三樂章葬禮進行曲從第三小節開始由低音提琴演奏一段民歌主題《雅克弟兄》(法語:Frère Jacques,在德語則是Bruder Martin,「馬丁弟兄」)的變體[1]。這種使用低音提琴的手法在交響作品中比較罕見。馬勒將這個民歌旋律從大調改為小調,因而使其具有葬禮進行曲的特性。
馬勒嘗表示,第三樂章的音樂受到畫家雅各·卡洛(Jacques Callot)畫作《獵人的送葬行列》影響[2]:
“ | 我們的主角前面經過一個送葬隊伍,隊伍中充滿哀苦。這時,世界的痛苦配上了另一個強烈對比,也就是一個可笑的諷刺,進入了音樂。《馬丁兄弟》的送葬進行曲是由一個非常糟的樂隊演奏⋯⋯當中包含了世界的粗俗、好笑和陳腐,同時還有主角相當痛苦的悲傷。—馬勒與娜塔莉·萊希納(Natalie Lechner),1900年[2] | ” |
暴風雨般衝動地(Stürmisch bewegt)
第四樂章是全曲長度最長、最為複雜的樂章,馬勒將之喻為「從地獄到天堂」(dall'Inferno al Paradiso)的過程,經過中期的渾沌後,迎來「輝煌的勝利聖詠」(Herrlicher Siegeschoral)[3],可說為第四樂章的音樂留下深刻的註腳。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