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清朝巡洋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福靖號防護巡洋艦,為清朝自行建造的第一級全鋼巡洋艦,廣乙級防護巡洋艦3號艦。本艦的經歷頗為奇特,廣東水師訂購,福建水師自留,南洋水師借用,北洋水師服役,體現了晚清各地海軍割裂的現狀[2]。甲午戰爭期間本艦一直在福建服役,戰後清朝重新組建北方海防時抽調本艦北上。然本艦因風浪損毀沉沒,乘員大多死難[3]。
廣東水師訂購本艦時,預定艦名「廣丁」。廣東水師因財政經費有限,福建水師接手時,按福建水師為成對軍艦命名的慣例,以「福建」拆字並搭配一個字而得「福靖」一名(預定一起使用的另一艘即為兵商兩用巡洋艦建靖)[4]。
十九世紀80年代,當時的福州船政局因為清末特殊的體制而陷入了財政困難:當時的做法是由清廷每年劃撥一定的款項,而新建成的艦艇則直接領走,不再另行支付。因此船政局經常由於實際支出大於額定撥款,而導致入不敷出,船政大臣裴蔭森迫切希望為船政局找到解決困境的辦法。而另一方面,兩廣地區水師向來強調地方獨立自主,拒絕聽從中央統一號令,所需船艦也是自行籌建;然而兩廣一地經費有限,不可能遠赴歐洲訂購最新式的軍艦,而距離廣東咫尺的船政局成為了選擇。時任兩廣總督張之洞為了擴充水師,籌得80萬兩白銀。1887年,兩廣方面向福建船政訂購1艘1600匹馬力的舊式無防護巡洋艦,以及3艘2400匹馬力的新式穹甲防護巡洋艦,兩廣為每艘軍艦付款9萬兩;另再訂購4艘小型舊式淺水炮艦,每艘3萬兩。[5]
1890年兩廣總督李瀚章因兩廣財政緊張而放棄本艦[6]。船政方面隨將本艦接收過來列為船政水師的軍艦,從而繼續建造[6]。
本艦具體建造時與廣乙、廣丙兩艦略有差異,但依然可以算是同一級別而稱為廣乙級。本艦長71.01米,寬8.02米,吃水深3.5米,比前兩艦稍小[6]。設計排水量1000噸,安裝兩台蒸汽機,3座圓形鍋爐,額定動力2400匹馬力,設計航速16.5節(31公里每小時;19英里每小時)[7]。艦身3桅杆,前後桅杆為鋼製,有瞭望台,中間桅杆為木製,三根桅杆都可以懸掛風帆[7]。在實際海試時,本艦錄得航速12.4節(23公里每小時);推測使用優質燃煤和熟練爐工,可以達到13.4節(25公里每小時),雖然如此,依然低於設計值,而且也比兩艘姊妹艦要慢[6]。
本艦與姊妹艦一樣,裝有強大的魚雷武裝,全艦共有4具14英寸(356公釐)魚雷發射管,其中艦艏左右各安裝一具,中後部主甲板下兩舷各裝備1具[7]。與此相比,本艦的火炮威力相比同時代要弱得多。本艦具體的火炮武裝不詳,推測與姊妹艦基本相同[8],可能安裝有3門120毫米火炮,主炮布置樣式應該也與前兩艦一致,兩門安裝在前部兩舷耳台,可以轉向前方充當前部主炮;第3門則安裝在後部。輕武器推測包括4門47毫米哈齊開斯單管機關炮,裝設在艦橋附近,以及4門37毫米哈乞開斯37毫米5管機關炮[7]。
本艦為鐵脅鐵殼,所需鋼材均購自國外。防護能力與姊妹艦類似,艦體內在水線附近縱向鋪設有中間高、兩邊低的裝甲甲板(穹甲),保護輪機、鍋爐、彈藥艙等,厚1英寸(25公釐),因此可以列入防護巡洋艦。艦上另一處有裝甲保護的地方則是司令塔,厚2英寸(51公釐)。[7]
1887年,廣東水師向福州船政局下達了訂單。1889年11月4日,本艦開始在福建船政動工[6]。在此前後原兩廣總督張之洞已經調任湖廣總督,接任的兩廣總督李瀚章為了節省經費,於1890年要求船政停止建造本艦。時任閔浙總督兼任船政大臣卞寶第檢查本艦的狀態後,認為船政已經為本艦準備了三分之一的材料,建造工程也完成了相當一部分,因此將本艦改為船政的軍艦繼續建造,同時改名為「福靖」[8]。因為經費不足,材料購買受到很大掣肘,福靖號的建造拖延良久,直到1893年1月20日才下水。1893年底福靖號舾裝完成。同年12月16日,船政水師靖遠號管帶林承謨指揮進行海試,時任閔浙總督兼船政大臣譚鍾麟登艦觀看[8]。
福靖號首任慣帶為原船政水師藝新號管帶楊永年[8]。甲午戰爭期間福靖號一直留在福建一帶進行巡邏,未直接參與戰爭[3]。
1895年10月,法、德、俄三國干涉還遼。同年11月8日,朝廷電令時任南洋大臣張之洞,從南洋水師抽調南洋軍艦北上。張之洞以南洋各艦過於老舊為由,詢問時任閔浙總督兼船政大臣邊寶泉,是否可以抽調福靖號北上[9]。邊寶泉鑑於船政經費緊張,難以維持福靖號日常開支,當即同意此議,將當時正在福建沿海巡邏的福靖號召回馬尾,進行整修。12月21日,福靖號由管帶關慶祥指揮前往上海,與南洋水師無防護巡洋艦鏡清號、南瑞號會合[8]。
1896年1月8日福靖號等三艦抵達旅順口,與早一步到達當地的南洋水師開濟號、寰泰號會合,重新恢復對中國北方海域的巡邏。[10]
1897年2月,北洋艦隊重新建立,旗下防護巡洋艦福靖,魚雷艇飛霆、飛鷹,練習艦康濟(復濟)、通濟。此時因中國尚未還清《馬關條約》賠款,日本仍舊占據着威海衛北洋艦隊錨地,新北洋艦隊只能臨時以旅順港為基地[11]。在旅順駐紮期間,管帶關慶祥廣交各界文士,各方人士常登艦訪問,各大臣、將領也都喜歡搭乘福靖號渡海往來旅順[12]。
1898年,俄國強租旅順,清朝駐防陸軍被迫移駐牛莊,而福靖號等軍艦則繼續以旅順為主要泊地。同年6月9日,福靖號從煙臺出發,下午抵達旅順。當天俄方通知風暴將近,福靖號應當迅速入港。關慶祥認為天色已晚,而港內船隻較多,貿然進港可能會發生碰撞事故,因此決定留在旅順口外錨泊,打算次日早上再進港。當晚颱風襲擊旅順,天剛亮福靖號即起錨,卻因此受到風浪衝擊,失去控制。福靖號本身過於修長,而且動力不足,被風浪裹挾着衝向海灘,撞擊3次,斷成三截。全艦270人餘人全部遇難[12]。不過根據當時日本駐芝罘公使的報告,遇難人數約150人,有3名水兵抓着木板游上旅順燈塔而得以倖免;當晚另有兩名軍官上岸,因而也逃過一劫[1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