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中国江苏省淮安市下辖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盱眙縣 | |
---|---|
縣 | |
都梁閣 | |
盱眙縣在淮安市的位置 | |
坐標:33°0′N 118°05′E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隸屬行政區 | 江蘇省淮安市 |
設立 | 1955年[1] |
政府駐地 | 盱城街道十里營大街86號 |
下級行政區 | |
政府 | |
• 縣委書記 | 孫志標[2] |
• 縣長 | 孫志標[3] |
面積 | |
• 總計 | 2,497.3 平方公里(964.2 平方英里) |
人口(2020年)[5] | |
• 常住 | 607,211人 |
• 密度 | 243人/平方公里(630人/平方英里) |
• 城鎮 | 374,436人 |
• 戶籍 | 79.67萬 |
語言 | |
• 母語(方言) | 江淮官話洪巢片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郵政編碼 | 211700 |
電話區號 | 517 |
車輛號牌 | 蘇H |
行政區劃代碼 | 320830 |
氣候 |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 年均溫 | 15℃[6] ℃ |
• 年降水 | 972毫米[6]毫米 |
• 年日照 | 2,056小時[6]小時 |
國內生產毛額 | ¥435.32億 |
• 人均 | ¥63,756 |
毗鄰 | 西北:宿遷市泗洪縣 西南: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 南:安徽省滁州市來安縣 東南:安徽省滁州市天長市 東:淮安市金湖縣 東北:淮安市洪澤縣 |
最長河流 | 淮河 |
最大湖泊 | 天泉湖 |
網站 | www |
春秋時代屬吳國,戰國時代屬楚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東海郡下的盱台,設置盱眙縣,因縣治曾設在山上,取「張目為盱,直視為眙」之意,故縣名曰「盱眙」。又因境內山上盛產都梁香草,秦末,楚國義軍曾立楚懷王孫心建都於盱眙。西漢為徐州刺史部臨淮郡盱眙督尉;東漢為下邳國盱台;三國時為魏國徐州下邳郡盱眙縣;西晉時為徐州臨淮國盱眙;隋朝為江都郡盱眙縣,隋煬帝曾在山上建都梁行宮[註 1],故又稱「都梁」(當時寫做:盱台);唐代為淮南道楚州盱眙,河南採訪道下泗州的治所臨淮縣就在境內,五代時為江都府泗州;北宋為淮南東路泗州盱眙;南宋為淮南東路盱眙軍盱眙。元朝為河南江北行省淮安道盱眙;明朝為南直隸鳳陽府盱眙,明代盱眙屬於鳳陽府泗州管轄,盱眙縣號稱帝里,因為這裡被明朝官方認定為明太祖朱元璋的出生地,但明朝的盱眙太平鄉在今安徽省明光市明光街道趙府村附近。1680年(清康熙十九年),黃河改道,經淮河入海後明祖陵完全被水淹沒[7][8]。清朝為安徽省泗州盱眙。民國時屬於安徽省,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十一月,劃盱眙南17個保、滁縣北6個保、定遠東6個保、來安西3個保,合併新置嘉山縣,縣治三界鎮(老三界)。1955年,江蘇省為了便於管理洪澤湖地區,用江蘇省兩縣(碭山,蕭縣)交換安徽省的兩縣(泗洪,盱眙),盱眙縣由安徽省劃入江蘇省,先後隸屬淮陰專區、六合專區,現在屬於地級淮安市。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盱眙縣常住人口為607211人,佔淮安市的13.33%。
盱眙地勢西南高,多丘陵低山;東北低,多平原;呈階梯狀傾斜,高差220多米。淮河流經境內。境內有低山、丘崗、平原、河湖圩區等多種地貌。仇集鎮五座窯旁海拔231米的無名山峰為盱眙最高點。
1998年起,小龍蝦於江蘇地區開始大規模銷售,並逐漸形成產業,在地方政府的扶持與推動下,「盱眙龍蝦」被認定為國家馳名商標,盱眙縣亦成為遠近聞名的「龍蝦之鄉」[9]。盱眙縣內亦擁有如明祖陵、鐵山寺等名勝古蹟,2022年春節期間接待遊客約40萬人次。2007年8月15日盱眙縣凹土科技園建立,而新材料產業亦在成為該縣的主導產業[10]。
盱眙縣轄19個鄉鎮,一個農場,人口73萬,幅員2483平方公里,人均國土面積居江蘇省縣級之首。縣政府駐盱城鎮。
下轄鄉鎮:
中學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