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番禺學宮位於中國廣州市中山四路東段,包括現時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全部以及廣州圖書館東南角部份。番禺學宮與德慶學宮揭陽學宮,並稱廣東三大學宮;與廣府學宮南海學宮,並稱廣州三大學宮。1961年3月4日以「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之名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Thumb
學員宿舍

歷史

Thumb
番禺學宮的崇聖殿,被改作飯堂。

清朝同治年間《番禺縣志》記載,宋朝淳祐元年(1241年)在縣東南5里創建,後來被毀。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由知縣吳忠、訓導李昕建於東城內,後被火焚毀;洪武十三年(1380年)重修於本址,為當時地區最高學府,建成後再次被火焚毀。清代以前為番禺縣縣學和祭祀孔子文廟,每年農曆二月八月在此舉行祭祀典禮。現時格局形成於清朝乾隆十二年(1747年),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修。原學宮闊三進,深五進,規模宏大:大門是花崗岩石雕琢的櫺星門,正面有大成殿、崇聖殿、尊經閣;左側有鋪、土地寺、科庠、儒學署、明倫堂、光霽堂、八桂儒林、園、廊、名宦寺;右側有鋪、節孝寺、訓導署、忠義孝弟寺、射圃、鄉賢寺、廊等。戟門後有池畔一口,中建石橋,再進內是大成門,兩旁是更衣所及東廡西廡。各種殿堂組成紅牆黃琉璃瓦的建築群。右都番禺縣署,左都芳草街。整個學宮的結構、規模,和各縣的大致相同。崇聖殿後面為尊經閣,閣後還有個小山坡。正座東西各有長巷,東巷有教諭署、明倫堂、光霖堂,西巷有節孝祠、習日導署、忠孝祠。祠後有一大幅空地,名叫射圃,是武試場所。尊經閣兩側還有名宦祠和鄉賢祠各一座[1]

目前左右兩路除左側尚存明倫堂、光霽堂外大部分建築已毀;中路建築尚存櫺星門泮池拱橋、大成門、大成殿、崇聖殿、以及東西廊廡,東齋東牆上鑲嵌有《番禺府縣新生印金章程碑記》等6塊碑刻。占地面積5425平方米,主體建築大成殿規模較大,面闊五間24.72米,進深14.22,高12.62米,木質結構。

Thumb
番禺學宮牌匾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廢科舉、興學校,第一間番禺中學堂—八桂中學就設在這座學宮裡。 拆掉後座的尊經閣和鄉賢祠、名宦祠,改建課室和辦公室。又將射圃改建學生宿舍和操場,將廢科舉而裁撤的教諭、訓導兩署分別改為名宦、鄉賢兩祠[1]

1920年代初,滇桂聯軍盤跨廣州期間,曾駐兵學宮。中華民國十五年(1926年)將大部分租給毛澤東等主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第六期設於此。粵桂軍閥混戰期間,學宮又淪為傷兵後反醫院,再度遭到破壞。

陳濟棠治粵時期,番禺縣長嚴博球把學宮從銅駝荊棘, 蔓草荒涼中收回管理,將正座前部裝修粉飾,辦了一間番禺縣銀行。原日的光霖堂充作縣參議會名宦祠充作禺北學會。東都芳草街的東巷全部借給中山大學闢為預科學生宿舍。由於陳濟棠提倡「讀經」, 恢復祀孔, 重新樹立孔子和先賢先哲的牌位, 力圖恢復舊觀。陳濟棠下台後,祭孔活動也隨之冷卻, 番禺學宮又是一片落寞荒涼[1]

1953年當局辟之為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1961年3月4日以「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之名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5年維修時,挖空大成殿金柱腐朽部分,用鋼筋混凝土加固,仍保持金柱外皮。

Remove ads

公共交通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