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安縣城為原遂安縣縣治所在,因北依五獅山又名獅城,始建於唐武德四年(621年),明正德八年(1513年)修築城牆,城內占地面積約0.432平方公里。1959年因新安江水電站庫區蓄水被淹沒,現址位於今中國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千島湖西南湖區茅頭尖水域、五獅島南,距千島湖鎮約40公里,為著名的水下古城。2011年1月以獅城水下古城一名列入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遂安縣又名遂陽縣,位於江西和安徽去往浙江的交通要道上,為浙西重鎮。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分歙縣南鄉(武強鄉)安定里置新定縣,屬新都郡。西晉太康元年(280)改縣名遂安,郡名新安,隋開皇九年(589)併入新安縣,仁壽三年(603)復立,屬睦州。北宋宣和三年(1121)屬嚴州,南宋咸淳元年(1265)屬建德府,元屬建德路,明清屬嚴州府[志 1]。1958年10月併入淳安縣。
明初於城內設里,轄東南、西北二里,清宣統二年(1910)實行城鎮鄉自治制,城內及附城統稱城區。民國二十一年(1932)設建制鎮獅山鎮,1949年後稱獅城鎮[1]。
縣城最初位於安定里木連村溪北(今淳安縣西南汾口鎮仙居村、童家塢村一帶[1]),唐武德四年(621)徙治五獅山南今址。明正德八年(1513)王浩八兵亂波及遂安,平亂後由時任知縣容九霄主持修築城牆[志 2],萬曆二年(1574)知縣吳撝謙主持向北拓建[志 3],將西北角及北半段築於五獅山上,地勢高峻,尤為壯觀,清光緒九年(1883)和民國二十四年(1935)均有重修,其中民國時於城垣四周添設八座碉樓。至1956年有城鎮居民1347戶5371人[2],主要姓氏有王、姚、余、方、胡、汪、黃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為滿足華東電力供應,1957年4月開始動工建設當時華東最大的水力發電站新安江水電站,壩址位於淳安縣和建德縣交界處的銅官峽。1959年9月21日新安江截流,庫區開始蓄水。按照初步設計,水庫正常壩前水位為108米(黃海高程),遂安、淳安[注 1]兩座縣城與茶園、港口、威坪等27個鄉鎮、1377個村莊處於淹沒區,29萬移民遷至浙皖贛3省50餘縣[3],其中遂安縣城內大部分居民被安置到北側5公里之外的姜家村,即今日的姜家鎮[4]。
在清庫[注 2]過程中淳安縣城基本被平毀,遂安縣城則因為水位上升較快,搬遷時間倉促,再加上當時大躍進政治壓力[注 3]和運輸條件[注 4]的影響,一些移民除了少量必要的家具和生產資料外幾乎什麼都沒帶走,[5]城內許多文物古蹟來不及搬遷、搶救,也來不及徹底清庫,因此城牆、絕大多數民房和尚存的歷史古蹟被基本保存了下來[6],且拆除時北少南多,北部保存較好[7]。
規劃
縣城北依五獅山(因五山聯踞如獅而得名),南臨武強溪(為新安江支流,於縣南合澗水、縣東二里合龍溪水),隔溪南面婺山,民國《遂安縣誌》稱縣城「婺峰環其前,五獅擁其後,襟帶武強、龍渡諸溪」[志 4]。城內水系稱為澗水,兩條入城支流在烈橋處匯合,向南流出城外並匯入武強溪[志 5]。
城牆依山就勢而築,平面呈「心」字形,周長七百七十八丈(四里又一一六步,約2570米[1]),高二十四尺(因地勢不平,實際高約7-9米,城樓高約10米[8]),下部以方形條石砌築,上部為燒制方磚。共開城門五座、水門三座,五座城門分別為東門興文門、南門向明門(民國時稱獻壽門)、小西門康阜門、大西門靖武門和北門拱極門,其上均建有城樓[志 6]。其中南門為縣城主要入口,城門最寬,南門外有跨溪橋梁鍾義橋[志 7]和民國時沿溪所築的防洪河堤金公堤[志 8][9]。
城內的主要街道有東街、南街、西街、北街、直街和橫街等,其中東街、北街與直街在縣署門前交會,為城內主要的商業街,沿街建有大量民居和店鋪。道路多為以石板、石子和石灰鋪築而成的石板路,路心鋪大塊茶園石[注 5]石板,兩邊為采自武強溪河灘的鵝卵石,間以細沙石灰[10]。
建築
縣署居縣城中心偏西北,北依五獅山,南臨廣場及半月形的池塘勝池(又名太平池),東西有牌坊柱史坊和聚奎坊,東街、北街與直街在縣前交會,其中南側的直街形同縣城中軸線。縣署自唐武德時遷至此地後歷代不斷興修擴建,最後重建於清同治七年(1868),民國時又有少量改擴建,中軸線上依次為勝池、照牆、頭門(譙樓)、儀門、大堂(忠愛堂)、川堂(大中堂)、二堂(惠孚堂)和補拙軒,各廳堂均面闊三間,大堂前東西廊房各九間,東路南北為捕廳和知縣內宅,西路南北為獄禁和常平倉[志 9][11]。縣署東側有明代所建布政分司和按察分司[志 10],西側近北門處有清代所建駐防公署[志 11]。
縣學文廟位於縣署以西百餘步儒學前,創建於北宋嘉祐年間(1056-1063),原利用長壽僧院改建,位於縣南二十步澗水南岸,南宋紹熙四年(1193)因火而毀後改建於現址,所存建築亦為經咸豐兵亂後於同治時重建。整體格局呈左廟右學,文廟中軸線上依次為掛榜牆、文林湖、泮池、屏牆、櫺星門、戟門和大成殿,主殿大成殿面闊五間,前有東西廡各三間,櫺星門和戟門面闊均為三間,戟門東西有名宦祠和鄉賢祠各一間。儒學中軸線上依次為儒學門、儀門、明倫堂和教諭署,教諭署面闊一間,其它建築面闊均為三間[志 12]。文廟周圍有狀元坊、豸繡流光坊和龍章褒顯坊等多座牌坊[志 13],其中較大的一座牌坊豸繡流光坊原高約10米,寬約8米,建於明中晚期。文林湖為明萬曆十三年(1585)所鑿,呈長方形,長約400米,與澗水相通,湖內種以荷花[9]。1939年後在文廟內創辦縣立簡易師範和遂安初級中學,1949年8月合併為遂安中學[12]。
五獅書院位於縣署東五十步,原為南宋狀元詹騤故宅(一說此為南宋樞密詹大方故宅,書院後狀元台處為詹騤故宅),後為公館,明隆慶時重修並改為獅山書院[志 14],萬曆時改名五獅書院[志 15]。書院後有狀元台,巨石高三仞,上建亭台,下有二池分列[志 16]。
縣城外築有先農壇、社稷壇、風雲雷雨山川壇和邑厲壇四座主要的祭壇[注 6],除先農壇外的其它三座祭壇均始建於明洪武時,最初社稷壇和風雲雷雨山川壇位於城南半里,萬曆三年(1575)分別改置於城西二百步和城東四百步,壇台高三尺,長寬均二丈五尺,邑厲壇位於城西半里,三座祭壇除壇台外均建有宰牲房三間。先農壇始建於清雍正時,位於東門外,並置有籍田四畝九分[志 17][志 18]。
縣城隍廟位於南街中段西側,始建於明洪武四年(1371),所存建築為清同治時重建,主要建築有頭門牌樓、二門、正殿(前有左右廊)和寢宮[志 19],廟左有預備倉。
除此之外主要的祠廟有東嶽廟(位於城西)、關帝廟(位於東街新安會館內)、三聖廟(位於西街,祀北宋時為國戰死的普州景氏三兄弟思忠、思立和思誼)、康王廟(即英烈王廟,位於橫街,祀唐交州都督李壽)和節烈祠(位於儒學前)等[志 20]。
無礙寺和洞神宮均位於城西,為城內最主要的寺觀,並分別作為明清時掌縣內佛教和道教的僧會司和道會司[志 21]。清末天主教與新教相繼傳入縣城,至民國時在東門外建有天主教堂,新教則租借東街民房設立教會[志 22]。
至淹沒時縣城內仍存有牌坊21座[4],主要集中在東街、南街和儒學前,分為功德牌坊和節孝牌坊兩類,前者大多採用茶園石建造,跨街和不跨街者均有,四柱三門,用料考究,結構緊密,雕刻精細,多飾以龍鳳、花鳥、花瓶、梅花鹿和錦紋等圖案。後者以磚構為主,有的作為廳堂的門樓,有的則靠壁而建[13]。
水下考古
遂安縣城的水下探摸考古活動始於2001年7月,千島湖風景旅遊管理局委託潛水俱樂部潛水員開始尋找古城,9月17日第六次下潛時發現城牆遺址[14]。當年9月至2002年7月,千島湖風景旅遊管理局對古城進行了11個月的水下探摸,探摸結果表明古城內外原有的整體布局沒有改變,一些木構建築的梁架、瓦頂等都還留存[6],一些房內家具還擺放在原來的位置上。而經歷「文革」的毀壞和房地產開發拆遷之後,當前國內地面上相對完整的古城形態已經罕見[4]。因縣城北高南低,現狀北部水深約有20-30米,南部水深約有50-60米,水溫常年保持在10-20℃左右。北部相對較淺、能見度較好,因此北門一帶為歷次探摸的主要區域[7]。
2009年底至2010年底,水下攝影師吳立新潛入湖底拍攝了大量遺址照片,並刊登於《中國國家地理》2011年2月號[10],公開後成為網絡上的熱門話題[4]。隨後中央電視台《探索發現》欄目攝製組和《中國國家地理》攝製團隊再次對古城進行了實地探摸,並製作成專題片《神秘的湖底古城》,於2011年7月在《探索發現》欄目播出[15]。
2012年4月27日至5月1日,考古隊員使用水下機器人和水下攝像機對古城進行了全景式探摸,並由浙江衛視和中央電視台對探摸過程進行直播。探摸的重點包括古城的整體輪廓、北門、儒學前和「悅來行」商號等[7]。
其中首日探摸到北門及附近城牆、周邊建築遺蹟和姚文浚妻王氏節烈坊,因清庫時為保護航道對大部分高大建築做了拆除處理,發現的城牆高低參差不齊,多見殘垣斷壁和碎石堆。姚文浚妻王氏節烈坊位於北門內約30米處,水深約24米,建於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為三層磚石結構、四柱三門,保存完好[16]。第二日探摸到保存較為完好的小西門,並找到距小西門約50米處的烈橋(又名忠烈橋,為小型石質拱橋),此處為唐交州都督李壽逐寇殉難處[志 23],但附近紀念李壽而建的康王廟並未發現[17]。第三日探摸到東門、周邊建築遺蹟和旴江循良坊,旴江循良坊約建於明末清初,紀念鄉賢余學文[志 24],但清庫時已被拉倒,探摸時找到堆在一起的牌坊構件[8]。第四日對南門和大西門進行了探摸,其中大西門在水庫蓄水前已經坍塌,僅存城牆和城門洞,探摸時未能找到城樓所在,在大西門內的儒學前區域探摸到大量牌坊構件以及文林湖的護欄,其上雕有蓮花花紋。在南門外探摸到鍾義橋橋墩,但未發現金公堤遺蹟[9]。最後一日繼續對孔廟進行了探摸,發現大量條石、房屋廢墟和帶有花紋的石構件,並找到位於孔廟前的倒種龍柏[18]。
保護與開發
手繪地圖《淳安老縣城賀城示意圖》、《遂安老縣城獅城示意圖》、《新安江水庫淹沒村落圖》、《淳安、遂安縣水系圖》由退休愛好者餘年春於2005年發表,他走訪老街坊把老城佈局還原出來。2007年起藏於淳安縣檔案館。[19]
對於開發古城的水下觀光已提出的設想包括普通潛水遊覽、使用潛水艇和建造水下懸浮隧道(阿基米德橋)等,其中水下懸浮隧道以纜索或其他方式固定於水底和兩岸,並藉助浮力浮於水中,遊客可通過隧道步入水底,通過兩側的玻璃幕牆近距離欣賞古城,對古城可能的破壞最小,是目前仍在進行研究、最有可能繼續的旅遊開發方式[20]。
甚至也有人提出因新安江水電站已退居為華東後備發電站,其發電功能已基本廢棄,可將千島湖的水位下降30米、水落城出[20][注 7],或將古城整體搬遷到陸地上重建[4]。但多數專家認為古城當前最好的保護就是維持原樣[6],開發利用為時尚早。理由在於根據以往經驗,木質建築浸泡於相對靜止的水中、與空氣隔絕時往往能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一旦脫離水體,水分蒸發後很容易縮水乾枯變形,當前並沒有成熟的技術將長期浸泡於水中的文物在離水環境下妥善保存。但城牆和建築牆體因採用稀泥、石灰作為粘結材料,這些材料被水長期浸泡後容易流失,因此可能因為大的水流衝擊而垮塌[21]。
為有效保護古城,淳安縣在千島湖五獅島東南方向設立了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900米的千島湖水下古城保護區,使用浮筒定位,其間系上浮標,以在水面上標出保護區範圍,並設立了警示牌禁止船隻駛入或捕魚、采沙[4]。
為了使遊客在地面上也能感知和了解古城,2011年10月,位於姜家鎮龍川灣碼頭附近,展示古城風貌、風土人情和記錄移民歷史的千島湖獅城博物館正式開館[22]。後又修築了「文淵獅城」景區復原古時獅城,於2016年開放[23]。
參見
- 淳安縣城
- 均州城
注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