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英語:Bear)是男性同性戀或雙性戀族群中的一個詞彙,多指體型較大且體毛茂盛的、男性氣質比較明顯的同性戀或雙性戀者。熊族是LGBT社區活動、規範及文化中的專有名詞之一。
「熊」這個同時俚語由理查德·巴格推廣而變得流行,他和他的伴侶查理斯·尼爾森在1987年創辦了《熊刊》。但是就熊族術語的起源及其亞文化的定義是否由巴格完成也由爭議。喬治·馬澤伊(George Mazzei)在1979年為雜誌《倡導》撰寫了一篇名為《動物園明寵錄(Who's Who in the Zoo?)》的文章,[1] 文章將定義了七種類型的同性戀,並給他們對應上某種動物的名字,而熊族也在其中。[2]
有些熊族會為了強調高度男性化而迴避或甚至歧視表現出陰柔氣質的其他男性。[3] 熊族的概念包括個人認同以及社群連結,但界定熊族的特質在社群內仍然持續討論中。
雖然熊族主要指同性戀或雙性戀男性,但跨性別者、轉男性變性者、或希望迴避性別與性傾向標籤的人也可能會加入熊族社群。同時一些異性戀男性,如果他們肯定並支持他們同性戀家人、朋友或粉絲,且他也擁有熊族普遍喜愛的體型,那麼他也有可能被非正式地認為是「榮譽熊族」。[4] 同時也有一部分女性同性戀者,她們外表呈現男性化而且也樂於參與到熊族社區文化里,她們一般被稱為「厄休拉」(ursula)。[5]
起源與行為
美國的熊族起源於1980年代,是皮革族的衍伸社群。有些人認為主流的男同性戀文化太著重於沒有必要的身材標準上(瘦、沒有體毛和年輕),因此便創造出了這個族群。然而同樣地,也有許多熊族社群內外的人批評熊族,說他們將一些不符合他們所謂「真男人」標準的人排除在外。
熊族有時會去擺脫自己和男同性戀社群的關係,他們擁有自己的酒吧和場合,在那裡可以和其他的熊社交。他們會有選拔比賽,很類似選美比賽,只不過通常都帶有強烈的性暗示,而贏家可以得到皮革做的肩帶和頭銜。
在世界各地都有熊族社群,比如在澳洲、南美、北美和歐洲有熊族舞廳。在那些地區通常會舉辦熊族活動,不同熊族社群之間的成員會彼此進行交流互動。
術語
- 壯熊、胖熊:「壯熊」也就是指身材壯碩有較多肌肉的胖子,抑或略有肚子。「胖熊」就是指身上肌肉並不發達而從外表看上去較胖的熊族,肚子較大而圓。在西方,「熊」通常意指年紀較為成熟、體格壯碩、帶有體毛、具陽剛氣質的男性。在部分亞洲文化裡,沒有體毛或身材肥胖者有時也被稱為「熊」。
- 小熊、大熊、中年熊:「小熊」的定義為身高較矮或年齡較小者;不過有的時候,只要滿足年齡較小的條件就也會稱之為「小熊」。「大熊」是指身材較為高大的熊族,一般與年齡關係不大。「中年熊」一般指年到中年的熊族,對於身材並沒有特指。此外,這些詞語也可自由組合,如「中年胖熊」、「中年大熊」、「肉壯小毛熊」、「中年毛熊」等,不過「中年豬」是較為少見的貶義說法。
- 毛熊:亞洲人種並不是體毛普遍比較濃密,所以對於體毛較多的熊會專門稱為「毛熊」。
- U熊:指長得好看的熊,也稱「優熊」 ,也有人認為是「優秀的熊」的意思,基本上是一種主觀評價。類似的衍生有「名熊」「米熊」(米指的是有錢)「才熊」等[6]。
- 賤熊:指對肛交的重度愛好者,對排泄物有特殊癖好的熊,對SM等特殊形式的活動也有與生俱來的喜好。
- 猴、狒狒:「猴」是從「熊」的概念衍生而出的名詞,指身材較瘦的人。「狒狒」是指身材略胖但卻沒有達到胖子程度的人。值得注意的是,「猴」和「狒狒」的概念是相對「熊」這個名詞而成立的。例如兩個人在一起,可以說是「熊猴」——也就是一個胖子和一個瘦子;或者「熊狒」;當然也可以是「熊熊」。但是如果兩個都是瘦的,不會特別去說他們是「猴猴」。
- 豬:貶義詞,用來指稱身材過於肥胖或主觀上外貌不好看的男性。
- 母熊:貶義詞,指稱具有「熊」的粗獷外貌,行為舉止卻顯陰柔的男性,例如說話時的手勢擺出蓮花指、或笑起來喜歡遮嘴。
- 合成獸:指身材與頭部樣貌,兩者搭配起來顯得突兀、不勻稱的人。例如斯文瘦弱的臉龐,卻有著肥胖多毛的身體;或是滿臉粗獷、蓄鬍,卻有著瘦小扁平的身形。
- 熊圈、熊猴圈:前者一般是指雙方的性取向對於身材的要求都是「熊」——這些人形成一個圈子;後者是指「熊」和「猴」的組合——這些人形成的圈子(當然也有「熊猴通吃」的類型)。從絕對數量上而言,「熊」喜歡「猴」的人數並不在少數。
- 熊吧:以熊族為主要客層的酒吧。
- 熊片:即以熊族為主題的成人色情片。[7]
- 幼獸(Cub):與「小熊」近義,通常指那些年輕或看上去年輕的熊族,他們通常但不全是較小體型。[8]
- 爸爸(Daddy):特指那些尋求與小熊(或更年輕男性)建立關係的成熟熊族。這和「乾爹」有明顯區別,因為這類關係不見得和金錢有絕對關係,小熊選擇「爸爸」更多可能是戀老或戀中年人。
- 小熊(Pocket Bear):與華語熊族社群里的「小熊」近似。幼獸一般指相貌年輕,但小熊一般指體型嬌小。
- 水獺(Otter):一般指體型苗條或毛髮稀疏的熊族。這個稱呼不區分年紀,有點類似華人熊族文化圈裡的「白熊」稱呼,但是「白熊」一般只指毛髮稀少且皮膚白皙,不一定體型苗條。
- 獵熊人(Chaser):他們喜愛熊族或鰱族(也可能只偏愛其中一種),但他們並非熊族成員。這個俚語類似華人熊族社群里的「猴子」或「狒狒」。
- 胖熊(Chub):體重超重或過度肥胖的熊族。他們屬於熊族文化中的亞文化,但他們不一定認同自己的熊族身份或被其他熊族認同。有點類似華人熊族文化中的「豬」,但詞性更趨中性化。
- 泰迪熊(Teddy):特指那些毛髮濃密的熊族,近似華人熊族社群里的「毛熊」。
- 肌肉熊(Musclebear):類似華人熊族社區裡的「壯熊」,特指那些因為肌肉而體型壯碩的熊族。
- 厄休拉(Ursula):女同性戀中的熊族。[5]
- 戈笛洛克斯(Goldilocks):特指對熊族友好的異性戀女性。
- 黑熊(Black Bear):擁有非裔血統的熊族。
- 熊貓(Panda):擁有亞裔血統的熊族。
- 考拉熊(Koala Bear):擁有澳洲血統的熊族。
- 北極熊(Polar Bear):年紀較大且鬍鬚和體毛多為灰色、白色的熊族。
- 灰熊(Grizzly):在伴侶關係中處於主導地位,同時在體重、身高、毛髮等方面具有優勢的熊族。
- 野狼(Wolf):體型較為苗條的熊族,同時他們在性關係中往往表現出自負和侵略性。
參見
參考資料
書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