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崔氏,是中國中古時代一個以清河郡為郡望的崔姓士族,漢末三國時期開始崛起為山東望族。北魏時,魏孝文帝分定姓族,清河崔氏與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並稱為四姓。在唐朝,為五姓之一,清河崔氏有十二名宰相。
姓源
崔氏源出於齊國公族,是齊太公的後裔。[1]齊丁公的嫡子季子將繼承權讓給了齊乙公,以崔為采邑,於此終老[2],有子穆伯,後世便以崔為氏。[3][4][5]穆伯的十一世孫崔杼擔任齊國的正卿,有子崔成、崔彊,後取齊桓公的後裔東郭姜[6]生崔明。慶封攻殺崔成、崔彊,崔杼與東郭姜自殺,崔明躲在墳墓中逃過一劫,之後出奔到魯國。[7]崔明有子崔良,十五世孫崔意如為秦大夫,封東萊侯。有二子:崔業、崔仲牟。業字伯基,漢東萊侯,居清河東武城,後代為清河崔氏;仲牟居博陵安平,後代為博陵崔氏。[3][8]
郡望
清河崔氏郡望為清河郡,屬冀州,治清陽縣(今河北省清河縣東南),最初由漢高祖劉邦設置。漢景帝中元三年(前147年),改為清河國,漢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復改為清河郡,元鼎三年(前114年)復為清河國,漢元帝永光年間又改為郡,王莽時改為平河郡。東漢時,復改為清河國,移縣治於甘陵縣(後改名清河縣,今山東臨清市東北)。曹魏時復改為清河郡,西晉又改為清河國,仍屬冀州。北魏時復改為清河郡,北齊移縣治於武城縣(今清河縣西北)。隋朝開皇初年,清河郡被廢,大業及唐朝天寶、至德時又改貝州為清河郡。
發展
崔氏家族在漢初分為清河崔氏與博陵崔氏。[5]博陵崔氏在東漢時期名人輩出,[9]相較之下清河崔氏發展較晚,直至漢末三國時期,始有崔琰、崔林等人揚名史冊。魏晉南北朝以後,清河崔氏快速發展,北魏時,與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並稱為四姓[10]崔琰有名望,先後被袁紹、曹操徵辟,後因言辭上得罪曹操而被迫自殺。崔琰堂弟崔林,魏明帝時被任命為司空,封安陽亭侯,開三公封侯的先例。[11][12]
崔林的後裔一度發展極為興盛。崔林子崔參,崔參的孫子崔悅、外孫盧諶溫嶠等都有名於當世。西晉末年大亂,崔悅與盧諶最初被段末波留滯,後來仕於石虎。[13][14][15]崔悅孫崔宏,曾在前秦、後燕任官,後來被北魏道武帝重用,賜爵白馬侯,加周兵將軍,魏明元帝拜崔宏為天部大人,進爵為白馬公。崔宏子崔浩襲爵白馬公,被魏太武帝重用,擔任司徒。[16]崔林一系於崔宏、崔浩臻於極盛,崔浩甚至仗著自己家世隆盛,欺負同宗族人。[17]然而魏太武帝晚年,國史之獄爆發,崔浩被族誅。[16]崔浩堂弟崔蔚逃到江左,仕於劉宋,直到魏孝文帝年間才返回北方,定居鄭州,其後裔稱「鄭州崔氏」。崔蔚子崔稚,崔稚子崔彥珍,崔彥珍女兒崔氏嫁給獨孤信,生獨孤伽羅。[18][19][20]崔蔚另有一子崔彧,定居許州鄢陵,別出一房號為「許州鄢陵房」。
崔琰後裔的發展,最初不如崔林後裔那般顯赫。崔林後裔崔浩,就曾仗著自己的家世欺負崔琰後裔崔頤。[17]然而在北魏孝文帝時,崔琰後裔崔宗伯與范陽盧氏盧敏、滎陽鄭氏鄭羲、太原王氏王瓊等與皇室通婚,並稱「四姓」,地位上升。[21]
房支
禁婚家
顯慶四年,唐高宗下禁婚詔,禁止七姓十家互相通婚,崔宗伯的二子、崔元孫的二子被列入禁婚家,其中包括了清河大房、清河小房的全部以及清河青州房的一部分。
定著房
鄭州崔氏、許州鄢陵房、南祖崔氏、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合稱清河崔氏定著六房。
宰相
另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