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清朝貨幣,是指中國清代時的貨幣。清朝從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到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間的296年裡曾發行了多種貨幣。[1][2]清朝前期的貨幣制度基本沿襲了明朝幣制,即大額用銀兩,小額用銅錢的銀錢複本位,或稱銀錢平行本位,後期為應對外國經濟入侵帶來的幣制混亂,清王朝進行了多次幣制改革。
清朝歷代皇帝均發行有年號錢;從乾隆年間開始,清政府在西藏開始發行銀幣;咸豐年間曾發行戶部官票和大清寶鈔;清朝後期,以制錢為主的中國傳統鑄幣逐漸被機制幣所取代,而銀兩也被銀元所取代。[3][4]
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國,建元天命,始鑄錢幣,分老滿文「天命汗錢」及漢文「天命通寶」。早期天命錢鑄造粗劣,天命六年(1621年,明天啟元年)遷都遼陽,始正式鑄錢。[5][6]由於當時後金所在的關外商品經濟活動不發達,滿洲人多不用錢,結果所發行的天命錢最後多被用作了裝飾品。
1626年(明天啟六年),皇太極繼位。次年改元天聰,鑄「天聰汗錢」當十大錢,錢文為老滿文。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大清」。由於當時東北地區貨幣經濟並不發達,還存在物物交換的原始交易,同時戰爭中掠奪的大量財富減少了對本朝貨幣的需求,因此後金貨幣的鑄行量很少。[7]
正面錢文 | 羅馬化轉寫 | 幣值 | 年代 | 汗 |
---|---|---|---|---|
ᠠᠪᡴᠠᡳ ᡶ᠋ᠣᠯᡳ᠍ᡢᡴᠠ ᡴᠠᠨ ᠵᡳᡴᠠ |
Abkai fulingga han jiha | 1 文 | 1616–1626 | 努爾哈赤 |
天命通寳 | Tiān Mìng Tōng Bǎo | 1 文 | 1616–1626 | 努爾哈赤 |
ᠰᡡᡵᠠ ᡴᠠᠨ ᠨᡳ ᠵᡳᡴᠠ |
Sure han ni jiha | 10 文 | 1627–1643 | 皇太極 |
1643年(崇德八年),皇太極去世,其子福臨繼位,1644年清軍入關,改元順治。1644年始在北京設局鑄「順治通寶」錢,後隨天下統一,在各地分別設鑄錢局開鑄錢幣。順治通寶鑄行之初與明錢同時流通,後不久獨行清錢。該幣為黃銅鑄造,其中銅占七成,鋅占三成。順治通寶鑄行過程中的錢制形式曾發生多次改變,按照背文可分為五種,即所謂的「順治五式」。
版別 | 圖例 | 背文 | 直徑 | 重量 | 鑄造時間 | 備註 |
---|---|---|---|---|---|---|
順治一式 | 光背 | 24.5mm | 3.8g | 順治元年至二年 (1644年-1645年) |
||
順治二式 | 有戶、工、陝、臨、宣、薊、延、原、西、雲、同、荊、河、昌、寧、江、浙、東、福、陽、襄局名 | 25mm-26mm | 4g | |||
順治三式 | 穿右局名,穿左「一厘」二字 | 26mm | 4g | 順治十年至十四年 (1653年-1657年) |
該錢式稱「一厘錢」 | |
順治四式 | 穿左為滿文「寶」字,穿右為滿文局名 | 17mm | 4.4g | 順治十四年至十八年 (1657年-1661年) |
||
順治五式 | 穿左滿文局名,穿右為漢文局名,有陝、臨、宣、薊、原、同、河、昌、寧、江、浙、東 | 28mm | 4g | 順治十七年至十八年 (1660年-1661年) |
咸豐朝是中國貨幣史上的一段幣制混亂時期,除了以往各朝發行的小平錢制錢外,咸豐朝還發行了虛值大錢,以及戶部官票和大清寶鈔等紙幣和咸豐寶藏、上海銀餅和銀錠等銀質貨幣。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