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鹽城牆為海鹽縣城城牆,位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武原街道,現僅存東門靖海門兩側牆段,長約70米。

Quick Facts 海鹽城牆遺址, 海鹽縣文物保護單位 ...
海鹽城牆遺址
Thumb
靖海門內側,2015年3月
海鹽縣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武原街道東門村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不詳
認定時間2001年7月
Close

歷史

海鹽縣為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置縣,屬會稽郡,建縣後四遷縣治,最初設於華亭鄉(今屬松江區),秦末地陷為柘湖,其後遷武原鄉(今平湖市東門外),東漢永建時又陷為當湖,繼而南遷齊景鄉故邑山,東晉咸康七年(341)又遷海鹽鄉吳御越城(又名馬嗥城[1]),唐開元五年(717)再遷至吳御越城西北一百步今址,位於海鹽縣境中東部,東臨杭州灣。明洪武十七年(1384)始築磚石城牆,其後不斷翻修加固[2][3]

抗戰時期縣城遭日軍多次炮擊和轟炸,城牆損毀嚴重,城內90%以上房屋被毀[4]。現城牆僅存東門靖海門兩側一段長約70米的遺址,2011年修繕並重建靖海門,修繕完工後的城牆總長約80米,寬12至15米[5]

Thumb
明天啟四年(1624)《海鹽縣圖經》縣城圖,清乾隆十三年(1748)重刊本
Thumb
清乾隆十三年(1748)《海鹽縣續圖經》海鹽全城圖
Thumb
清光緒三年(1877)《海鹽縣誌》縣城圖
Thumb
1969年12月原海鹽縣城及周邊地區衛星航拍

規劃

海鹽城牆呈橢圓形,東西寬,南北狹,城周九里三十五步(約5240米),高二丈五尺(約8米),設城門四座、水門三座、敵台十八座,四座城門分別為東門靖海門、西門望吳門、南門來薰門和北門鎮朔門,各門均設有瓮城(明嘉靖時增築)[2],門外設吊橋(其中北門外設有兩座,其它均為一座),東門外距海僅半里,故不設水門,沿海築有海塘,內為備塘河白洋河。護城河周一千三百四十丈(約4288米),深一丈二尺(約3.8米),寬六丈九尺(約22米)[6]

宋代城內被劃分為十,各坊名均以「海」字起始,元代仍為十坊,但名稱與宋代有所不同。明洪武初年改設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a],城外為四。民國二十三年(1934)城內屬建制鎮中北鎮,三十四年(1945)與城外的西南鎮合併為武原鎮[7],2010年撤銷武原鎮並設立武原街道。

貫通東西兩座城門的大街為城內主街(今海濱路),南與市河並行,主街南側有六條小巷與之相通,北側有九條,各巷間再以子巷相通[8]。城外東多漁場,南多菜園,西、北多市肆,又以西門外至天寧寺的一段最為繁盛[9]

原城內主要建築有海鹽縣署、海寧衛署、海鹽學宮(海鹽縣儒學)、蔚文書院、便民倉和資聖寺等,歷經抗戰與舊城改造(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10])現均已無存,今城內古蹟僅存綺園(馮宅)及城西楊家弄一帶的少量民居。縣署原設於東門內二十二步,明洪武十七年(1384)原址改作海寧衛署,並改設縣署於東側原按察司行署址,距東門十二步[11]。學宮在縣署西南二十五步,宋代始建於縣東,後遷縣東南,南宋乾道二年(1166)再遷至今址[12],採用東廟西學的格局(圖)。

圖集

Thumb
光緒《海鹽縣誌》縣署圖,其址今為海濱公園
Thumb
光緒《海鹽縣誌》學宮圖
Thumb
光緒《海鹽縣誌》蔚文書院圖,抗戰時被焚毀,其址今為核電會堂[13]
Thumb
海鹽市河及市河東閘
Thumb
海鹽城東錢塘江河口灣及明代魚鱗石塘

注釋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