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洪範〉,《尚書》篇名,「洪」是大的意思,「範」是法的意思[1]。用現代語言來說,洪範就是「大法」,近似於「國家憲法」之意。
尚書序說〈洪範〉為箕子向周武王陳述的「天地之大法」。漢朝時人把〈洪範〉當作傳說中的「洛書」[2],《漢書·五行志》曰:「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洪範〉是也。」認為禹治洪水時,上天就賜以〈洪範〉,幫助他治水。
〈洪範〉說:「肅,時寒若」,「乂,時暘若」,意思是說君主施政態度能影響天氣的變化。漢代董仲舒在〈洪範〉的理論基礎上,提出了「天人感應」之說。
現代漢語的「範疇」一詞翻譯自「κατηγορία」,是由日本學者井上哲次郎在《哲學字彙》(1881年)中借用《尚書‧洪範》中「洪範九疇」一詞作為英文category的譯語而來。
傳說大禹治水時,天賜予〈洪範〉,分為九疇(類),助其治水。周武王滅殷之後,向殷商遺臣箕子問道,箕子認為「天以是道畀之禹,傳至於我,不可使自我而絕,以武王而不傳,則天下無可傳者矣」,於是為武王陳述了這篇建國君民的大則大法[3]:
對於〈洪範〉的成立年代,傳統上認為是西周初年所作。至1928年,劉節在《東方雜誌》上發表〈洪範疏證〉,推論〈洪範〉為戰國末期所作,是陰陽五行家託古之説,得到梁啟超的贊同,獲得廣泛的影響[4]。對於劉節的論證,後來的一些學者有所批評和修正,不過大抵仍認為是戰國時期成立,如童書業[4]、屈萬里[1]持戰國早期説,張西堂持戰國中期説[4]。
對於戰國成立說,亦有一些學者持反對意見,如徐復觀寫成《陰陽五行觀念之演變及若干有關文獻的成立時代與解釋的問題》,認為〈洪範〉是夏禹集結古代的政治經驗傳承下來,由箕子傳給周武王,不過經過了整理而使得內容有所修改[5]。陳蒲清也提出論證,主張是西周初年所作[4]。
近來,李學勤、裘錫圭等人,又依據⿸厂豕叔多父盤和燹公盨銘文的詞句,認為《洪範》非出自於戰國時期。裘錫圭在考釋西周中期後的燹公盨文字後,認為「燹公盨銘中的一些詞語和思想需要以〈洪範〉爲背景來加以理解,這説明在鑄造此盨的時代(大概是恭、懿、孝王時期),〈洪範〉已是人們所熟悉的經典了。由此看來,〈洪範〉完全有可能在周初已基本寫定。如果我們對「設正」的解釋符合原意,〈洪範〉以水、火、木、金、土為五行的內容,也應是原有的,並非出自春秋或戰國時代人之手。」[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