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龍(屬名:Harenadraco,意為「黃沙之龍」)是傷齒龍科獸腳類恐龍已滅絕的一個屬,化石發現於蒙古晚白堊世西戈約特組。屬下包括單一物種首位沙地龍(H. prima),所知於一具破碎骨骼。沙地龍代表西戈約特組發現的第一種傷齒龍科。鑑於耐梅蓋特組、德加多克塔組等層亦存在該科成員,本屬的發現表明傷齒龍科是耐梅蓋特盆地眾地層重要的動物群組分。
發現與命名
沙地龍正模標本MPC-D 110/119於2018年在蒙古南戈壁省西戈約特組(赫明察夫地)的沉積物中發現。該標本電一具破碎的關節半連接骨骼組成,包括右髂骨碎片、右股骨末端及股骨頂部、脛跗骨末端、第二至第四節跖骨和數節趾骨等左腿骨骼。一些未鑑定的骨骼碎片亦與該骨骼相關聯。[2]
2024年,李等人根據此化石遺骸描述了傷齒龍科獸腳類新屬新種首位沙地龍(Harenadraco prima)。屬名Harenadraco組合拉丁語詞彙harena(沙)及draco(龍)。種名prima在拉丁語中意為「第一個」,指本屬是該地層中發現的首個傷齒龍科。[2]
古生態學
沙地龍發現於西戈約特組的赫明察夫地(Hermiin Tsav locality),[2]此地以其豐富的恐龍遺骸而聞名。根據地層學及化石組成,雖輻射定年尚未確認,但一般認為該地層的年齡為晚白堊世(可能是坎帕階晚期)。[1]
西戈約特組主要以紅色岩層為特徵,擁有許多膠結良好的淺色砂岩(黃色、灰標色及部分紅色)。一些砂質粘土岩(通常為紅色)、粉砂岩、礫岩及交錯層理的砂岩也很常見。地層的地質構造表明,沉積物很可能是在相對乾旱至半乾旱氣候中沉積於沖積平原(由高地河流沉積的沉積物組成的平地)、湖泊及風蝕古環境中,其中偶爾出現短期水體。[1][3][4]
西戈約特組合層已發現大量脊椎動物化石遺骸。最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恐龍數量最多,且已有許多物種被描述。獸腳亞目的手盜龍類尤為常見,包括馳龍科(胡山足龍、作明龍、泳獵龍和吉祥天母龍)、[5][6][7]偷蛋龍類(竊螺龍、河源龍及耐梅蓋特母龍)、[8]阿瓦拉慈龍科(角爪龍、槍蛇爪龍、胡山尾龍、蛋龍及小馳龍)、[9]及鳥類(戈壁雛鳥、戈壁鳥及霍蘭鳥)。[10][11]值得注意的是,沙地龍是該地層發現的首個傷齒龍科,儘管蒙古耐梅蓋特盆地的其它兩個同時期層位——耐梅蓋特組與德加多克塔組均保存有多種傷齒龍科分類單元。[2]
還出土了幾種非獸腳類恐龍,包括泰坦巨龍類蜥腳下目(非凡龍)、[12]甲龍科(美甲龍、多智龍及齊亞甲龍)、[13]原角龍科(弱角龍及矮腳角龍)、[14]及一種厚頭龍科(膨頭龍)。[15]
該地層的非恐龍動物包括幾種化石魚類、兩棲類、龜鱉類及多種蜥蜴和哺乳動物(包括德加多克塔獸科、真獸下綱、多瘤齒獸目及三楔齒獸類)。[16]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