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郡
中国古地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建置沿革
西汉时郡治不详,或云西陵县(县治在今武汉市新洲区一带),或云安陆县(县治在今云梦县)[2],东汉治西陵,属荆州刺史部。西汉末年,江夏郡领十四县:西陵、竟陵、西阳、襄、邾、轪[3]、鄂、安陆、沙羡、蕲春、𫑡、云杜、下雉、锺武。东汉时省襄、锺武二县,增置平春县、南新市县[4]。
建安年间,权臣曹操攻打荆州牧刘表,夺取了江夏郡的一部分[5]。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手下江夏太守黄祖被孙权所杀,孙权占据江夏南部[6]。同年曹操平定荆州诸郡,占据荆州北部,自此两家瓜分荆州南北。
东汉末年时,江夏郡分属魏、吴两国,曹操领有江夏郡北部的襄、蕲春、北新市、𫑡、西阳、轪、邾、安陆,孙权则领有江夏郡南部的西陵、南新市、竟陵、鄂、沙羡、云杜、下雉、锺武。三国鼎立后,孙权数度伐魏,攻取了江夏北部的蕲春、安陆、石阳,240年夺取邾并于次年筑城[7]。晋建立后,羊祜任荆州刺史,重新占据夏口北岸,孙吴在江夏郡的领地压缩回沔口周边的临江狭窄地带。晋于太康元年(280年)灭吴,江夏郡移治安陆,改吴国所置江夏郡为武昌郡。
- 后世研究注者谢锺英个人认为,孙权攻江夏郡只取得其同年析置的蕲春郡,并以刘表命长子刘琦继任江夏太守作为引证,所以江夏没有被孙权攻占[8]。而且认为刘琦万人留镇夏口,江夏全境属于刘琦所有[9]。赤壁之战后,刘备表刘琦为荆州刺史,刘琦死后由其手下推刘备继任,江夏郡南岸的沙羡、鄂县、下雉等地被孙权占领,这个时候孙权才有江夏[10]。谢锺英论点与史书记述相反,史书则记述208年孙权数伐黄祖已得江夏南部,而当时刘琮投降曹操平定荆州诸郡,刘琦不可能如谢锺英所说拥有江夏全境。刘备与刘琦一同奔到夏口北,由于曹操袭来之后二人奔入孙氏的江南境地[11],之后听从鲁肃的计划所以刘备进住孙权境地的鄂县樊口[12]。蜀书说刘琦死后其臣下推刘备为荆州牧[13],但是《资治通鉴》等史书则记述是孙权表刘备为荆州牧,周瑜分南岸地给刘备才有地盘[14]。另外建安二十年(215年),割湘水为界分割东西,史书两方各有说法。吴书刘备向孙权求和请盟,孙权派诸葛瑾回报刘备,重新盟好,孙权割湘水,还零陵给刘备,之后分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自己,分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刘备[15]。蜀书则说刘备与孙权连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属东,南郡、零陵、武陵属西[16]。《三国志》吴书及《资治通鉴》说孙权主导分割,《三国志》蜀书说刘备主导分割,各执一词。清代学者吴增仅和杨守敬研究也与史书记述相同,208年孙权破黄祖得到江夏南部[17]。无论三国志或是其他史书,刘备都没有获得过江夏,相反史书记述是魏吴所属以及互相争夺,及后晋所得。
- 谢锺英又引诸葛亮说“孙权不能越江,魏贼也不能渡汉水”,所以认为孙权得到江夏后,因为能力只能自保所以被魏夺取土地。近代学者认为曹魏在江陵作战期间占领了沔北的安陆、新市、云杜、竟陵诸县和石阳、邾,魏吴以汉水为界[18]。史书记述与谢锺英相反,沙羡、云杜、南新市、竟陵均在沔南而不是沔北[19],陈健梅指“黄武中沔北之地入魏,吴失安陆、新市两县,然云杜、竟陵在沔南,仍为吴境”[20];宋杰参考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三国魏、吴荆州图及梁允麟《三国地理志》魏国江夏郡条,认为云杜县治今湖北京山县,与南新市(治今湖北京山东北)相近,且黄龙元年(229年)吴将张梁还建议“遣将入沔,与敌争利”并得到孙权的赞同,可见当时吴国势力仅在沔口附近,尚未溯汉水进军收复失地,而竟陵县治在今湖北潜江西北,距离沔口有三百余里,当属曹魏,故赞成谢锺英的说法。但孙权一直都有越江攻城略地。黄武七年(228年),安陆县尚在孙权治下。[21]清朝吴增仅、杨守敬认为孙权在建安十三年(208年)领有安陆县,与南新市都在嘉禾初年即约232年为魏所占[22]。按《元和郡县图志》记述,安陆则本属于魏晋领土[23]。另外按史书记述,曹操平定荆州后领有沔北,任文聘为江夏太守镇守沔口(汉口汉水)[24]。孙权曾经派兵攻打文聘不能克,在魏青龙后就是嘉禾中年份被吴攻下沔州,吴将张梁因功为沔中督[25],陆逊和诸葛瑾屯沔口[26]。沔地先属魏后属吴,直到晋朝重新收复[27]。史书记述竟陵由后汉管治,三国时代由吴所得,地理在石城,直到晋灭吴后才得此地[28]。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灭陈,废江夏郡,其地属鄂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鄂州为江夏郡。江夏郡领四县:江夏、武昌、永兴、蒲圻。[31]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平萧铣,改江夏郡为鄂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鄂州为江夏郡。江夏郡领四县:江夏、武昌、永兴、蒲圻。天宝二年(743年),开山洞置唐年县。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改江夏郡为鄂州。[32]
人口
行政长官
- 侯登,汉光武帝建武四年(28年)在任。[39]
-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汉光武帝建武中在任。[40]
- 张成,山阳高平人,东汉中期在任。[41]
- 应叠,汝南南顿人,东汉中期在任。[42]
- 贺纯,会稽山阴人,汉安帝时在任。[43]
- 陈忠,字伯始,沛国洨人,汉安帝延光四年(125年)出任。[44]
- 田明,汉桓帝时在任。[45]
- 韩说,字叔儒,会稽山阴人,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年)出任。[46]
- 刘祥,零陵烝阳人,汉献帝初平中在任。[47]
-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汉献帝建安四年(199年)领。[48]
- 黄祖,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为孙权所杀。[49]
- 刘琦,山阳高平人,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到十四年(209年)在任。[50]
- 文聘,字仲业,南阳宛人,汉献帝建安十四年(209年)到魏明帝时在任。[51]
- 程普,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人,孙权部下,汉献帝建安十四年(209年)到十五年(210年)领。[52]
- 蔡遗,孙权部下,汉献帝建安中在任。[53]
- 孙奂,字季明,吴郡富春人,孙权部下,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到二十五年(220年)领。[54]
- 刁嘉,吴大帝时在任。[55]
- 逯式,魏明帝青龙四年(236年)在任。[56]
- 王经,字彦纬,清河人,魏齐王时在任。[57]
- 高达,字式远,勃海蓨人,曹魏时在任。[58]
- 刘朗,吴孙皓天纪四年(280年)降晋。[59]
- 陶侃,字士行,寻阳人,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由刘弘任命。[60]
- 杨珉,晋怀帝永嘉中在任。[61]
- 卞敦,字仲仁,济阴冤句人,晋愍帝建兴三年(315年)离任。[62]
- 李恒,晋元帝时在任。[63]
- 周抚,字道和,河内温人,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年)离任。[64]
- 毛宝,字硕真,荥阳阳武人,晋成帝咸和三年(328年)出任。[61]
- 桓宣,谯国铚人,晋成帝咸和中在任。[61]
- 陶称,寻阳人,晋成帝咸康五年(339年)出任,后弃市。[60]
- 谢尚,字仁祖,陈郡阳夏人,晋康帝建元中在任。[65]
- 司马无忌,字公寿,谯王,河内温人,晋穆帝永和初领。[66]
- 袁乔,字彦叔,陈郡阳夏人,晋穆帝时在任。[67]
- 刘岵,晋哀帝兴宁二年(364年)在任。[68]
- 朱序,字次伦,义阳人,晋废帝兴宁三年(365年)在任。[68]
- 竺瑶,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年)在任。[69]
- 刘奭,晋孝武帝时在任。[69]
- 桓不才,谯国铚人,晋孝武帝时在任。[61]
- 桓振,字道全,谯国龙亢人,晋孝武帝时在任。[69]
- 桓嗣,字恭祖,谯国龙亢人,晋孝武帝时领。[69]
- 杨孜敬,弘农华阴人,晋安帝隆安初在任。[70]
- 邓启方,晋安帝隆安中在任。[71]
- 程道惠,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离任。[75]
- 胡藩,字道序,豫章南昌人,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到七年(430年)在任。[74]
- 刘蔚祖,彭城人,宋文帝元嘉中在任。[72]
- 臧质,字含文,东莞莒人,宋文帝元嘉中在任。[76]
- 刘贞之,东莞莒人,南朝宋时在任,卒官。[77]
- 刘怀默,彭城人,南朝宋时在任。[73]
- 朱脩之,字恭祖,义阳平氏人,宋孝武帝元嘉三十年(453年)离任。[78]
- 蔡兴宗,济阳考城人,宋孝武帝大明四年(460年)出任。[79]
- 王彧,字景文,琅邪临沂人,宋孝武帝大明五年(462年)到六年(464年)在任。[80]
- 孔觊,字思远,会稽山阴人,宋孝武帝大明六年(462年)到八年(464年)在任。[81]
- 孔道存,会稽山阴人,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出任。[81]
- 王锡,琅邪临沂人,南朝宋时在任,卒官。[77]
- 王奂,字彦孙,琅邪临沂人,宋后废帝元徽元年(473年)出任。[82]
- 萧赜,字宣远,兰陵人,宋后废帝元徽四年(476年)到宋顺帝昇明元年(477年)在任。[83]
- 柳世隆,字彦绪,河东解人,宋顺帝昇明元年(477年)到二年(478年)在任。[84]
- 褚炫,字彦绪,河南阳翟人,齐武帝永明元年(483年)离任。[85]
-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齐武帝永明初在任。[86]
- 沈冲,字景绰,吴兴武康人,齐武帝永明初在任。[87]
- 刘季连,字惠续,彭城人,齐武帝永明初在任。[88]
- 石文安,字守休,会稽人,齐武帝永明中在任。[88]
- 孔琇之,会稽山阴人,齐武帝永明中在任。[89]
- 王茂,字休远,太原祁人,齐武帝永明中在任。[90]
- 孔琇之,会稽山阴人,齐郁林王隆昌元年(494年)除,未拜,卒。[89]
- 陆慧晓,字叔明,吴郡吴人,齐郁林王隆昌元年(494年)到齐明帝建武初在任。[91]
- 张冲,字思约,吴郡吴人,齐东昏侯永泰元年(498年)到永元元年(499年)在任。[82]
- 程茂,齐东昏侯永元三年(501年)离任。[82]
- 韦叡,字怀文,京兆杜陵人,齐和帝中兴元年(501年)到二年(502年)在任。[92]
- 王志,字次道,琅邪临沂人,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年)到九年(510年)在任。[93]
- 萧琛,字彦瑜,兰陵人,梁武帝天监九年(510年)出任。[94]
- 丘仲孚,字公信,吴兴乌程人,梁武帝天监中在任。[86]
- 臧未甄,东莞莒人,梁武帝天监中在任。[95]
- 夏侯亶,字世龙,谯郡铚人,梁武帝天监十五年(516年)到十七年(518年)在任。[96]
- 到溉,字茂灌,彭城武原人,梁武帝时在任。[97]
- 刘孺,字孝稚,彭城人,梁武帝中大通四年(532年)到五年(533年)在任。[98]
- 乐法才,字元备,南阳淯阳人,梁武帝时在任。[99]
- 王冲,字长深,琅邪临沂人,梁武帝大同中在任。[100]
- 郝回,安陆人,南朝梁时在任。[101]
- 褚球,字仲宝,河南阳翟人,梁武帝中大同中除,以疾不赴职。[98]
- 崔僔(天宝年间)
- 康某(天宝年间)
- 董某(756年—757年)
- 崔寓(757年)
- 韦良宰(757年—759年)[102]
国主
兰陵国(291年—300年代)/江夏国(300年代—403年,404年—420年)[103][104][105] | |||||
以举门无辜受祸及伐蜀之功封,食邑4800户→8500户 |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兰陵公 | 成公 | 卫瓘 | 291年追封 | |
兰陵世子 | 贞世子 | 卫恒 | 卫瓘子 | ||
2 | 兰陵公→江夏公 | 卫璪 | ?—311年 | 卫恒子 | |
3 | 江夏郡开国公 | 卫崇 | 卫瓘玄孙 | ||
4 | 江夏郡开国公 | 卫准 | |||
5 | 江夏郡开国公 | ? | |||
6 | 江夏郡开国公 | 卫玙 | ?—420年 | 卫准孙 | |
宋受禅,国除 |
江夏国(424年—479年)丨食邑5000户 |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江夏郡王 | 文献王 | 刘义恭 | 424年—465年 | 宋武帝第五子 |
2 | 江夏郡王 | 宣王 | 刘叡 | 465年追封 | 刘义恭第二子 |
3 | 江夏郡王 | 愍王 | 刘伯禽 | 465年追封 | 刘义恭第十三子 |
4 | 江夏郡王 | 刘子绥 | 465年—466年 | 刘义恭兄孙 | |
5 | 江夏郡王 | 刘伯猷 | 467年—471年 | 刘义恭兄孙 | |
6 | 江夏郡王 | 刘跻 | 471年—479年 | 刘义恭兄孙 | |
齐受禅,降封沙阳县开国公 |
江夏国(481年—494年)丨食邑2000户 |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江夏郡王 | 萧锋 | 481年—494年 | 齐高帝第十二子 | |
伏诛,国除 |
江夏国(494年—500年) |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江夏郡王 | 萧宝玄 | 494年—500年 | 齐明帝第三子 | |
伏诛,国除 |
江夏国(565年—589年) | |||||
代数 | 封爵 | 谥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1 | 江夏郡王 | 陈伯义 | 565年—589年 | 陈文帝第九子 | |
陈亡,国除 |
参见
注释及征引文献
参考书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