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政治理念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民粹主義(英語:populism),又譯平民主義、大眾主義、人民主義、公民主義,指的是一系列強調「人民」觀念並與「精英」相對立的政治立場[1],多與反建制和反政治形態掛勾[2]。民粹主義是社會科學語彙中最沒有精確定義的名詞之一,也可以被當成是一種政治哲學或是政治語言。學術界有關民粹主義的討論甚多,但是把它當成一個獨立學術概念來處理的卻很少,主要原因是民粹主義呈現的樣貌過於豐富、難以捉摸。[3]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8月8日) |
民粹主義通常是精英主義的反義詞。在古希臘城邦發明民主制度之後,對於應由菁英、貴族還是一般大眾來掌握政治,出現了爭論。支持民粹主義者則訴求直接民主與基層民主,認為政治菁英(當下或未來)只追求自身利益,腐化且不可相信,希望由人民直接決定政治事務。[4][5]
解讀民粹主義的通用框架被稱為觀念作用方法:這將民粹主義定義為一種呈現「人民」為一股道德善良的力量,並將他們與被描繪為腐敗和自私的「精英」相對比的意識形態[6]。民粹主義者對「人民」的定義各不相同,可能基於階級、種族或民族等線索,並通常將「精英」描繪一個作為同質性實體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媒體機構,同時指責其將自身以至大公司、外國或移民等其他團體的利益置於「人民」的利益之上[7]。民粹主義政黨和社會運動通常由具有魅力或主導地位、並以「人民代言人」自居的人物領導。根據觀念作用方法,民粹主義常常與其他意識形態相結合,例如民族主義、自由主義或社會主義;因此,在左右政治光譜及衍生政治光譜的不同位置都可以找到民粹主義者,既有左翼民粹主義,也有右翼民粹主義[8]。
民粹主義不代表一定要採取激烈與暴力的手段,溫和的手段包括諸如演講、靜坐、絕食,而且近代採取溫和手段抗議的成功率也較高。[9][10][11]。
民粹主義主要可分為左翼民粹主義和右翼民粹主義兩類,此外也有同時不屬於左翼民粹主義和右翼民粹主義的民粹主義,例如中間主義或第三位置的民粹主義。
民粹主義的字根源自拉丁語:populus,是人民或群眾的意思,通常被用來與菁英主義、貴族制、共治主義或金權政治相對。在古羅馬,拉丁語:populus意指擁有公民權的羅馬公民。在羅馬共和時期,有一群被稱為平民派(拉丁語:Populares)的政治人物,包括提比略·格拉古等人,他們推動以羅馬公民舉行的公民大會,來替代由元老院,進行決策。與他們對抗的貴人派,則支持元老院統治的政治人物,強調菁英貴族才擁有統治的能力與智識。貴人派認為,人民缺少知識與統治能力,易受煽動,將權力交給人民,將會帶來暴民政治。
在19世紀,俄國首度出現了民粹主義這個詞即民粹派,特徵是擁護民眾、蔑視菁英。民粹派知識分子曾發起「走向民間運動」,試圖和底層群眾共同解決社會問題。不過統治貴族以這個詞來稱呼包括自由派人士、民主派人士、社會主義人士與無政府主義等。在這個脈絡下,這是一個有貶義的稱呼,這些人士通常都會否認這個稱呼。
民主制度逐步確立之後,舊有的貴族消失,新的統治菁英經由代議民主與官僚制度,控制了政府。民粹主義這個詞的意義又開始轉變。統治菁英以這個詞,來稱呼那些訴求直接民主與草根民主的人士。統治菁英認為,人民缺少做出決定的知識,易受感情影響,主張應該交給有能力做出決策的專家來決定政策。人民擁有的權力是選舉權,在決定出政治領袖之後,就不適宜再直接做出政治決定。
約2019年的一項亞洲民主動態調查顯示,包括香港、台灣、韓國在內國家或地區的民眾都懷有極高的反建制情緒,並極其不滿於經濟不平等。在此背景下,包括左翼民粹主義、右翼民粹主義和其他形式的民粹主義在內的民粹主義已經擁有了成熟的發展條件[17]。
他信·西那瓦憑藉其塑造的「人民」形象於2001年擔任泰國總理,2006年遭軍方解職。在任期間,其實施了全民醫保等有利於窮人的政策,並在下台後仍得泰國窮人歡迎。[17][1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