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畢沅幼年失父,由母親張藻養育成人,深受其母的薰陶。後至蘇州靈岩山,拜沈德潛從學。乾隆十八年(1753年),順天鄉試中舉,授內閣中書,入值軍機處。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乾隆三十年(1765年),升翰林院侍讀。歷升左春坊左庶子,改甘肅鞏秦階道、安肅道。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擺陝西按察使。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擢陝西布政使。歷任陝西、甘肅、河南巡撫等。
晚年築館於靈岩山,腹地有三十畝,內有「御書樓」、「九曲廊」、「澄懷觀」、「畫船雲壑」、「硯石山房」、「張太夫人祠」等,費時五年乃成。乾隆五十五年,和珅四十壽辰,「自宰相而下皆有幣帛賀之」,畢沅賦詩相贈,「並檢書畫銅瓷數物為公相壽」。[1]乾隆六十年,授湖廣總督,當時福寧為湖北巡撫,陳淮為湖北布政使,三人官官相護,索斂民財。百姓形容說:「畢如蝙蝠,身不動搖,惟吸所過蟲蟻;福如狼虎,雖人不免;陳如鼠蠹,鑽穴蝕物,人不知之。」[2]湖南石三保造反,赴常德、荊州督餉。[3]
嘉慶元年(1796年),枝江(今屬湖北)人聶人傑等起義,畢沅自辰州(州治今湖南沅陵)趕赴枝江鎮壓,攻克當陽,擒獲石三保、吳半生、吳八月等人,赴湖南鎮撫。嘉慶二年(1797年)六月,手足麻木不仁,帝賜活絡丸,七月,病逝於湖南辰州大營,歸葬於靈岩山的東北麓。[4]詔贈太子太保,未加諡號。
嘉慶四年(1799年)朝廷追究鎮壓白蓮教不力,[5]又任內因胡齊侖任意侵貪、剋扣軍需,私扣二萬九千兩,饋送給各營將軍、督撫花用,其中永保就達六千兩,死後被削奪世職,抄沒家產。[6]時任江蘇巡撫的岳起奉命前往婁東執行抄家事宜,臨行前夕,面帶微醺,岳夫人規勸道,畢秋帆「即以耽於酒色故,至於家產蕩然。今相公觸目驚心,方畏戒之不暇,乃復效彼為耶?」岳起聽完後果然驚醒。[7]
畢沅本人好學不倦[8],治學遍及經、史、小學、金石、地理等。為官時主持編纂《續資治通鑑》二百二十卷,以宋、遼、金、元四朝之「正史」為經,將《資治通鑑續編》、編《宋元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長編》、《資治通鑑後編》等史料重新修訂,歷時二十年始成;畢沅生前僅初刻《續資治通鑑》一百〇三卷[9],後因畢家貪污遭籍沒而止,書稿散佚,最後由馮集梧買得全稿補刻成二百二十卷。畢沅還親校宋敏求《長安志》,重刻《三輔黃圖》。在陝西又著有《關中金石記》,在河南著《中州金石記》,在湖廣總督任聘用嚴觀著《湖北金石詩》,在山東與阮元合著《山左金石志》。另有《靈巖山人文集》傳世。
據其門下洪亮吉記載,畢沅生平禮賢下士,「愛才尤篤,人有一技之長,必馳幣聘請,唯恐其不來,來則厚資給之。」[10],著名學者章學誠、孫星衍、汪中、段玉裁等皆入幕門下。如孫星衍、武億等人均受邀參與。清代顯宦待士之優厚,以畢沅為最。[11]乾隆五十三年,畢沅任河南巡撫時,由周震榮推薦章學誠開始編寫《史籍考》。
畢沅也致力於古跡調查和保護。任陝西巡撫期間,對州府內重要名勝古跡進行了繪圖與記錄,編撰成《關中勝跡圖志》三十卷。對明代後期以來疏於管理與保護的西安碑林進行了大規模整修,建立保管機構和保護制度,並整理編目和進行研究。關中地區幾乎所有帝王陵墓前,都有他樹立的,標記墓主人的石碑。陝西師範大學杜文玉教授表示,雖然畢沅「在陝西考證皇帝陵寢,為保護陵墓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當時沒有考古技術,畢沅只根據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來確定皇帝陵寢所在,所立石碑「對的和錯的同樣多[1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