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語

人一出生之後成長學習的語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母語

母語,又稱第一語言,是一個人出生以後最早接觸、學習並掌握的一種或幾種語言。在人類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特別是在最初階段的啟蒙教育中,有相當一部分知識都依賴母語傳授。對於掌握兩種或多種語言的人而言,其母語以外的語言稱為第二語言[1]

Thumb
阿塞拜疆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的母語紀念碑

定義

195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法國巴黎召開了一個有關母語的會議,並對母語作出了如下定義:「母語是指一個人自幼習得的語言,通常是其思考與交流的自然工具。」[2]

中華民國的學術界與政治界也定義將自己民族、族群的語言定義為母語,例如泰雅族的母語即為泰雅語,既使精通的語言是泰維族語以外的語言。[3]

語言與教育原則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多語世界中的教育》(英語:Education in a Multilingual World)文件,該份立場文件涉及語言和教育的關鍵問題,提供了指導綱要和原則,試圖釐清語言與教育有關的政策。文件中提及[4][5][6]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以母語作為教學語言是因為可從老師與學習者熟悉的知識與經驗上提高教學的效率。
  • 母語教學是初等教育以及提升讀寫能力最不可或缺的部分,應該盡可能的擴充母語教學的階段。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母語教學。
  • 作為日常生活用語,母語應該優先於官方語言(在官方語言非使用者的母語的前提下)和其他外來語言。

參考文獻

參閲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