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體育用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死亡之組是一個體育運動常見的術語,大多使用於足球,形容當進行大型體育賽事進行分組賽階段中,多支實力較強的隊伍經抽籤獲編入同一組別[1]。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 (2021年6月25日) |
一般大型賽事的外圍賽及初賽,多採用分組循環制。為避免幾隊強隊提早在同一組相遇,賽會大多會按各球隊的往績及實力先分成不同的種籽,實力相近的球隊被編在同一種籽中,在分組抽籤中同一種籽中的球隊不會被抽在同一組中,照這樣的抽籤安排,各組中都包含各級實力的球隊,強隊不會集中在同一組中。
但種籽制度,有時不能避免出現多支實力相約球隊被編在同一小組中,原因包括:
以上情況,增加了強隊在分組賽相遇的機會,出現所謂『死亡之組』的分組組合。
「死亡之組」一詞據說在1986年世界盃足球賽開始引用,當時被編入E組的烏拉圭,領隊奧馬爾·博拉斯(Omar Borrás)將該組形容為死亡之組,該組的其他對手為丹麥、西德及蘇格蘭,雖然E組四支球隊實力並非相當接近,但該組是當屆世界盃分組賽階段唯一一組全部球隊來自歐洲及南美洲,而一向被譽為實力最強的足球隊均來自這兩大洲。
幾乎每屆世界盃足球賽分組賽階段都會出現「死亡之組」,死亡之組最少有兩支冠軍熱門球隊,另一支可能是當屆賽事被譽為黑馬的球隊。
在F組,被譽為「世紀宿敵」的阿根廷及英格蘭被分在該組,同組對手還包括瑞典及尼日利亞,雖然後兩者並非奪標大熱,但這兩支隊伍同樣擁有多名優秀球員,因而此組被視為「死亡之組」。最後的結果是,阿根廷意外地以小組第三名未能出線,小組頭名由瑞典獲得。
最後結果:英格蘭(8強)及瑞典(16強)獲晉級。
2006年世界盃足球賽是根據球隊於前兩屆世界盃的成績及三年來的世界排名,再分成四個組別進行分組賽抽籤,當中C組被認為戲碼最強的「死亡之組」(後來E組競爭變得激烈,亦被形容為「死亡之組」)。四支球隊包括兩支奪標大熱荷蘭及阿根廷,另外科特迪瓦及塞爾維亞和黑山亦被視為實力不俗的球隊,不過荷蘭及阿根廷在比賽中先後輕鬆擊敗科特迪瓦及塞爾維亞和黑山,最後一輪亦令該組的競爭度大減,只是荷蘭及阿根廷爭取首名出線。
E組方面,種子隊排列為 意大利 > 美國 > 捷克 > 加納 (在當時世界排名為第17名之內),2005年12月世界排名排列為 捷克 > 美國 > 意大利 > 加納 ,在賽果不正常的情況下,競爭出線變得激烈,最後意大利取得該組首名並奪得冠軍。
最後結果:荷蘭(16強)及 阿根廷(八強)獲晉級。
最後結果: 意大利(冠軍)與加納(16強)獲晉級。
最後結果: 烏拉圭(殿軍)與墨西哥(16強)獲晉級。
巴西是歷屆世界盃足球賽熱門奪冠球隊,科特迪瓦是非洲勁旅,葡萄牙是傳統歐洲強隊,該三隊在六月份的世界排名均處於較高排名(巴西排名第一位、葡萄牙排名第三位、科特迪瓦排名第27位),而且該三隊的主要球員大多在歐洲著名球會效力。朝鮮雖然在六月份的世界排名為105位,但其曾在1966年世界盃晉身八強與葡萄牙交手,被視為該組的「黑馬」。
最後結果: 巴西(八強)與葡萄牙(16強)獲晉級。
在本屆世界盃抽籤開始前三天,國際足協公佈了最後的種子分佈。歐洲球隊在種子隊中只佔4個,其中意大利和荷蘭兩支傳統歐洲勁旅世界排名較低而沒有被列入種子隊內。再加上歐洲共有13支球隊晉級世界盃,其餘9支順理成章被安排至第四檔次(歐洲)。因此令第二檔次(非洲 & 南美洲)只有7支球隊,令每個檔次的球隊總數(8個)不平均。國際足協原本安排歐洲球隊排名最低的法國進入第二檔次,但盛傳歐洲足協主席柏天尼從中作梗,使國際足協決定在抽籤當日開始前才以抽籤決定其中一支歐洲球隊進入第二檔次,從而增加死亡之組出現的可能。最後意大利被安排至第二檔次。結果本屆世界盃出現了四組死亡之組,但當然不包括「逃出生天」的法國。
死亡之組如下:
本組球隊有五屆世界盃冠軍兼主辦國巴西和克羅地亞、墨西哥及喀麥隆,四隊均是實力派球隊。表面上該組會由巴西帶出,但其實克羅地亞、墨西哥及喀麥隆的實力也不容忽視。克羅地亞的踢法是偏向硬朗型,不少勁旅與其交手都嘗下不少苦頭。墨西哥是一支中美洲勁旅,自1994年起連續五屆都有份參加世界盃,而且每屆都能順利從小組賽出綫。雖然今屆墨西哥要透過跨洲附加賽才能進軍世界盃,但相信墨西哥仍然會被看好。喀麥隆有「非洲雄獅」的稱號,在1990年世界盃的表現令人眼前一亮,更成為首支殺入8強的非洲球隊,亦是現時非洲球隊的最好成績。不過之後有份參與的世界盃都在分組賽出局,其中2010年世界盃更是首支出局的球隊。克羅地亞在1998年才首次參加世界盃,但在季軍戰曾擊敗荷蘭獲得季軍。墨西哥也於2013年洲際國家盃與巴西交手,最後僅敗2-0。而巴西與克羅地亞也於2006年同組,結果當時在克羅地亞施壓的情況下巴西僅贏1-0。
最後結果: 巴西(殿軍)與墨西哥(16強)獲晉級。
本組球隊有2010年世界盃冠亞軍西班牙和荷蘭、智利及澳洲,也是世界盃史上首次上屆世界盃冠亞軍被安排在同一組。表面上該組會由西班牙和荷蘭帶出,但其實智利和澳洲的實力也不容忽視。其中智利在上屆小組賽也與西班牙同組,雖然最後僅敗2-1,但也令西班牙踢到吃不消。智利同時也是1962年世界盃的季軍得主,再加上近年南美洲足球在阿根廷、巴西及烏拉圭三強當道之下仍然能立足,證明智利近年實力不俗。而澳洲雖然不復當年勇(2006年世界盃),但亦有人相信澳洲有能力搞亂該組的形勢。
最後結果: 荷蘭(季軍)與智利(16強)獲晉級。
本組集合了兩屆冠軍烏拉圭、四屆冠軍意大利和1966年冠軍英格蘭。三隊實力接近,再加上烏拉圭有半個主場優勢(離巴西只是一個國界之隔),預計哥斯達黎加只會做陪跑份子。烏拉圭是兩屆世界盃得主,但自1950年之後在世界盃舞台卻一直沉淪,直至上屆才重新崛起。意大利雖然進攻能力不遜,但防守是卻全世界公認最強,被傳媒譽為有「鋼筋混凝土」般的堅固防守,而香港著名足球評述員黃興桂更以「保方保方,保住後方」來形容當家門將保方。英格蘭在外圍賽的表現100分,但在決賽周的表現卻為人詬病,尤其是英格蘭的弱項為十二碼。雖然如此,英格蘭的實力也不可忽視。哥斯達黎加雖然被大部分認為會做陪跑分子,而且陣中球員大部分都名氣不大,但隊中擁有效力西甲利雲特的首席門將基羅·拿華斯及在英超(現英冠)富咸效力的前鋒拜仁·雷斯,兩人的表現都獲得外界讚賞。意大利與英格蘭曾經於2012年歐洲國家盃中交手過,並以十二碼擊敗對手。而意大利也於2013年洲際國家盃中同樣以十二碼擊敗烏拉圭並奪得季軍。值得一提的是,英格蘭最近5次與三隊交手中均無法獲勝,只錄得2和3負。
最後結果: 哥斯達黎加(八強)與烏拉圭(16強)獲晉級。
德國的實力毋庸置疑,小組第一應該問題不大。該組的焦點主要放在小組第二的爭奪戰上,有葡萄牙、加納和美國。葡萄牙是衆所周知的一人球隊,相信C朗拿度的表現就是球隊成敗的關鍵。加納是速度及技術於一身,再加上近年在世少盃及世青盃均有不俗的表現,被譽為是青訓做得最好的球隊之一。至於美國則被人看淡,相信都會做陪跑份子居多。其中德國和加納上屆是同組,加納和美國於2006年同組,葡萄牙和美國於2002年同組。而加納與美國也在上屆16強中交手過,最後加納憑加時進球晉級8強。德國和葡萄牙也在2012年歐洲國家盃中在同一組,同時兩隊曾在2006年的季軍戰中對壘。值得一提的是,該組是本屆世界盃中四隊總交手次數最多的組別(7次),其中只有葡萄牙未與加納對戰過。而7次交手當中過半是在分組賽進行。
最後結果: 德國(冠軍)與美國(16強)獲晉級。
雖然今屆世界盃傳媒沒有定義實際意義上的死亡之組,但球迷將實力比較接近的D組及最後競爭激烈的F組定義為今屆的死亡之組。
該組包括了上屆世界盃亞軍阿根廷、宿敵尼日利亞、巨人殺手克羅地亞及新貴冰島。最終克羅地亞保持其高水準表現首名出綫,而阿根廷則驚險地次名晉級。
最後結果:克羅地亞(亞軍)與阿根廷(16強)獲晉級。
該組包括了衛冕冠軍德國、墨西哥、瑞典及南韓。該組的死亡之處是因兩輪分組賽打完後,在賽果不正常的情況下,F組成為唯一出綫形勢不明朗的分組。最終瑞典意外地首名出綫,墨西哥次名出綫。而衛冕冠軍德國則意外落馬。
最後結果:瑞典(8強)與墨西哥(16強)獲晉級。
今屆世界盃傳媒同樣沒有定義實際意義上的死亡之組,但球迷將實力比較接近的C組、E組、G組及H組定義為今屆的死亡之組。
該組包括了兩屆世界盃冠軍阿根廷、中北美洲奪冠最多的墨西哥、波蘭和沙地阿拉伯。該組的賣點主要是阿根廷球王梅西與波蘭球星利雲度夫斯基的對碰、梅西於世界盃最後的探戈、墨西哥如何搞亂該組的形勢,以及波蘭會否墮入「墨西哥魔咒」[2]。最終波蘭成功突破「墨西哥魔咒」,成功以小組次名晉級,而墨西哥則失波蘭一球,意外地出局,繼1990年世界盃後,再次無法進入十六強。至於阿根廷雖然在第一輪意外爆冷敗給沙地阿拉伯,但所幸之後兩輪發揮正常,均以2-0分別擊敗墨西哥和波蘭,以小組首名晉級。阿根廷進入淘汰賽階段後繼續保持分組賽之後兩輪穩定的發揮並最終第三次高舉大力神盃。
最後結果:阿根廷(冠軍)與波蘭(16強)獲晉級。
該組包括了2010年世界盃冠軍西班牙、四屆世界盃冠軍德國、日本和中北美洲區–大洋洲區勝方。該組的賣點主要是歐洲兩大勁旅西班牙和德國之間的強強對話,以及亞洲勁旅日本與歐洲球隊的對碰。哥斯達黎加讓該組的激烈程度再提升。而E組第二輪小組賽結束後,出線形勢仍然不明朗。E組最後一輪分組賽四隊的即時排名在75分鐘間發生不少變化,而且四隊都曾經佔據出線的位置。最終西班牙雖然意外地以1-2敗給日本而被日本爬頭成為E組首名,但因為第一輪以7-0大勝哥斯達黎加,所以雖然與德國同積4分,但西班牙最終以得失球的優勢次名晉級。而德國繼上屆後再次於分組賽飲恨出局。
最後結果:日本(16強)與西班牙(16強)獲晉級。
該組包括了五屆世界盃冠軍巴西、塞爾維亞、瑞士和喀麥隆。該組與上屆的E組幾乎一樣,只是由哥斯達黎加換了喀麥隆。上屆該組兩支歐洲球隊瑞士和塞爾維亞為了爭出線鬥得非常燦爛,而巴西對著兩支歐洲球隊亦佔不了多少甜頭。至於喀麥隆則是缺席一屆之後今屆捲土重來,其表現亦為球迷所期待。最終巴西和瑞士繼上屆後再次攜手出線。
最後結果:巴西(8強)與瑞士(16強)獲晉級。
該組包括了兩屆世界盃冠軍烏拉圭、葡萄牙、南韓和加納。該組的賣點是南韓的葡萄牙籍教練保羅·賓圖面對自己的祖國,而葡萄牙C朗拿度及烏拉圭蘇亞雷斯是該屆世界盃最後的探戈,烏拉圭和加納這兩隊世仇球隊的再度對碰更添火藥味。最後一輪可以說是該組競爭最激烈的比賽,烏拉圭上半場領先加納2-0,而南韓與葡萄牙則1-1和。如果以該比分完場的話晉級的會是烏拉圭,但南韓在下半場補時階段絕殺葡萄牙。南韓和烏拉圭同得4分,得失球亦一樣,但由於南韓比烏拉圭進多了兩球,使烏拉圭由出線變出局。
最後結果:葡萄牙(8強)與南韓(16強)獲晉級。
自2019年女子足球的地位列為跟男子足球相等以來,不少以往的傳統強隊(如美國、巴西、意大利、加拿大、德國)表現失色,導致出現多個可能的死亡之組。
最後結果: 巴西(冠軍)與美國(亞軍)獲晉級。
最後結果: 巴西(冠軍)與義大利(季軍)獲晉級。
2006年世界盃冠亞軍得主意大利和法國,以及世界排名(以2008年FIFA排名計算)前10名內的荷蘭均被編為同一組。由於三隊實力接近,因此此組被視為當屆歐洲國家盃的「死亡之組」。但賽果令人非常意外,於2006年世界盃只奪得16強成績的荷蘭,首兩場比賽以3-0及次以4-1分別擊敗意大利及法國,令意大利和法國只能爭奪次名出綫權。最後意大利與荷蘭齊齊晉身8強。本屆最後意大利和荷蘭在八強賽均被淘汰。
2012年歐洲國家盃屬於比較特別的一屆,因為兩個實力一般的主辦國 波蘭及 烏克蘭自動成為第一種籽,佔了第一種籽的一半席位,以至 德國、 義大利、 英格蘭等強隊被編入較次的種籽檔次,增加死亡之組出現的機會,以至4組當中出現3組「死亡之組」。分別為B組、C組和D組。其中B組4隊止於2012年6月的國際足總世界排名,4隊都是排名前十( 德國第三, 荷蘭第四, 丹麥第九, 葡萄牙第十),被喻為「終極死亡之組」。但第二輪完結後,A組競爭激烈,也成為「死亡之組」。換言之,所有分組均是「死亡之組」,此現象乃所有大型國際賽事中首次出現。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