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世界(英語:Western World),也稱西方國家Western Countries)、西方文化區西洋[a],在不同場合和不同時間有不同定義,主要指稱歐洲北美洲澳大拉西亞國家。有時候也稱為西方文明Occident,字源為拉丁語「occidens」),以與「東方文明」(Orient,字源為拉丁語「oriens」)或「東方世界」來對比。這些國家文化、文字皆是一脈相承,惟地理上不一定位於「西方」,例如澳大利亞新西蘭

基於塞繆爾·P·亨廷頓著作《文明衝突論》繪製的西方世界示意圖[1]拉丁美洲東歐另以綠松色繪製,根據該書的觀點,拉丁美洲既可說是西方世界的一部分,也可說是繼承自西方文明而與西方世界密切的獨特文明區塊[2]

西方的概念根源於希臘文明古羅馬及後來的基督教文化,經由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時代、通過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科學革命工業革命擴張形成當今西方世界。冷戰時期,西方的觀點確立於深受自由主義思想影響,反對共產主義資本主義國家,形成反共陣營,有別於政治經濟方面不同歐洲共產主義國家。這個詞原本字面意思是一個地理概念,15世紀以來西歐人相對於將看到西亞南亞東亞當作東方。在當代文化含義裡,這句西方世界除包括歐洲也包括歐洲殖民時期源自大量歐洲的祖先人口移民至北美洲大洋洲國家。西方世界也是古代中國人中國為中心一個地理概念,現代用法則與「西方世界」同義,明朝初期以婆羅洲中間為界,以東稱為東洋,以西稱為西洋,故過去所稱南海之處,明朝稱為東洋、西洋,且暹羅灣之海,稱為「漲海」。

簡介

西方文化是由許多古老、偉大西亞文明所影響形成的,像腓尼基蘇美爾巴比倫對後來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產生一定影響。西方文明最初起源於地中海盆地及其附近,古希臘經常被引用作為起源地之一。隨著時間推移,第1波擴張伴隨羅馬帝國征服並傳播至整個地中海沿岸地區、黑海南方沿岸地區,第2波擴張是基督教傳播,英格蘭基督教化(公元5世紀)、保加利亞基督教化(公元9世紀)、基輔羅斯基督教化(烏克蘭、俄羅斯,公元10世紀)、北歐基督教化(公元12世紀)、立陶宛基督教化(公元14世紀),促使整個歐洲進入西方基督教文化。歷史學家卡羅爾·奎格利文明的演進 主張西方基督教文化大約誕生於公元500年,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留下文化真空反而帶來新穎思想蓬勃發展,這在古典時代是絕不可能產生。在西羅馬帝國滅亡至文藝復興之間,西歐經歷第1次大幅衰退,然後適應、調整、再次發展物質、技術、政治。這整個時期一千年並被稱為中世紀,初期形成黑暗時代,後期促成文藝復興在歷史上反思觀點、自我形象。倖存東羅馬帝國、基督教堂的各個機構在中古時期部分保留了羅馬帝國時期知識。歐洲也極大地擴大透過阿拉伯輸入中國印度新技術。文藝復興以來,歐洲發展超越希臘文明羅馬帝國伊斯蘭世界影響,由於商業、科學工業革命,使西歐殖民帝國在20世紀中期一度統治世界人民廣大地區。這種擴張也使基督教傳播擴展至全世界,使基督教成為世界第1大宗教。

定義

西方世界被認為是歐洲北美美國加拿大2國)、大洋洲澳洲紐西蘭2國),即是人口以白人為主、具基督教文化西方文化背景國家,亦有認為信奉基督公教為主的拉丁美洲國家、信奉猶太教以色列、以希臘為代表的東正教國家也屬於西方世界。由於文化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將俄羅斯(與希臘同屬東正教文化圈)、拉丁美洲菲律賓以色列南非包括在內仍存在爭議。

被認為屬於西方世界的國家和地區列表

更多信息 旗幟, 國家和地區 ...
旗幟 國家和地區 首都 備註
歐洲聯盟 歐洲聯盟 布魯塞爾 歐盟成員國
英國 亞克羅提利與德凱利亞 埃皮斯科皮兵營 英國海外領地
奧蘭 奧蘭群島 瑪麗港 芬蘭行政區劃
阿爾巴尼亞 阿爾巴尼亞 地拉那 阿爾巴尼亞行政區劃
安道爾 安道爾 安道爾城
奧地利 奧地利 維也納
比利時 比利時 布魯塞爾
保加利亞 保加利亞 索菲亞
克羅地亞 克羅地亞 薩格勒布
賽普勒斯 賽普勒斯 尼科西亞
捷克 捷克 布拉格
丹麥 丹麥 哥本哈根
愛沙尼亞 愛沙尼亞 塔林
法羅群島 法羅群島 托爾斯港 丹麥行政區劃
芬蘭 芬蘭 赫爾辛基
法國 法國 巴黎
德國 德國 柏林
直布羅陀 直布羅陀 直布羅陀 英國海外領土
希臘 希臘 雅典
根西 根西島 聖彼得港 英國皇家屬地
匈牙利 匈牙利 布達佩斯
冰島 冰島 雷克雅未克
愛爾蘭 愛爾蘭 都柏林
曼島 馬恩島 道格拉斯 英國皇家屬地
義大利 意大利 羅馬
澤西 澤西島 聖赫利爾 英國皇家屬地
科索沃 科索沃 普里什蒂納 科索沃行政區劃
拉脫維亞 拉脫維亞 里加
列支敦斯登 列支敦士登 瓦杜茲
立陶宛 立陶宛 維爾紐斯
盧森堡 盧森堡 盧森堡市
馬耳他 馬耳他 瓦萊塔
摩爾多瓦 摩爾多瓦 基希涅夫
摩納哥 摩納哥 摩納哥城
蒙特內哥羅 蒙特內哥羅 波德戈里察
荷蘭 荷蘭 阿姆斯特丹
北馬其頓 北馬其頓 斯科普里
挪威 挪威 奧斯陸
波蘭 波蘭 華沙
葡萄牙 葡萄牙 里斯本
羅馬尼亞 羅馬尼亞 布加勒斯特
聖馬力諾 聖馬力諾 聖馬力諾
斯洛伐克 斯洛伐克 布拉迪斯拉發
斯洛文尼亞 斯洛文尼亞 盧布爾雅那
西班牙 西班牙 馬德里
挪威 斯瓦巴 隆雅市 挪威屬地
瑞典 瑞典 斯德哥爾摩
瑞士 瑞士 伯爾尼
英國 英國 倫敦
梵蒂岡 梵蒂岡 梵蒂岡
美屬薩摩亞 美屬薩摩亞 帕果帕果 美國行政區劃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 堪培拉
美國 貝克島 美國行政區劃
聖誕島 聖誕島 飛魚灣 澳大利亞行政區劃
科科斯(基林)群島 科科斯(基林)群島 西島 澳大利亞行政區劃
庫克群島 庫克群島 阿瓦魯阿 新西蘭行政區劃
法屬玻里尼西亞 法屬玻里尼西亞 帕皮提 法國海外領地
關島 關島 阿加尼亞 美國行政區劃
美國 豪蘭島 美國行政區劃
美國 賈維斯島 美國行政區劃
美國 約翰斯頓島 美國行政區劃
美國 金曼礁 美國行政區劃
美國 中途島 美國行政區劃
新喀里多尼亞 新喀里多尼亞 努美阿 法國行政區劃
新西蘭 新西蘭 惠靈頓
紐埃 紐埃 阿洛菲 新西蘭行政區劃
諾福克島 諾福克島 金斯敦 澳大利亞行政區劃
北馬里亞納群島 北馬里亞納群島 塞班 美國行政區劃
美國 巴爾米拉環礁 美國行政區劃
皮特凱恩群島 皮特凱恩群島 亞當斯敦 英國海外領土
威克島 威克島 威克島 美國行政區劃
瓦利斯和富圖納 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 馬塔烏圖 法國海外領地
安圭拉 安圭拉 山谷市 英國海外領地
阿魯巴 阿魯巴 奧拉涅斯塔德 荷蘭王國行政區劃
百慕大 百慕大 漢密爾頓 英國海外領地
博奈爾 波內赫 克拉倫代克 荷蘭行政區劃
英屬維爾京群島 英屬維爾京群島 羅德城 英國海外領地
加拿大 加拿大 渥太華
開曼群島 開曼群島 喬治敦 英國海外領地
法國 克利珀頓島 克利珀頓島 法國行政區劃
庫拉索 庫拉索 威廉斯塔德 荷蘭王國行政區劃
格陵蘭 格陵蘭 努克 丹麥行政區劃
蒙特塞拉特 蒙特塞拉特 普利茅斯
英國海外領土
美國 納瓦薩島 納瓦薩島 美國行政區劃
波多黎各 波多黎各 聖胡安 美國行政區劃
薩巴 薩巴 博坦 荷蘭行政區劃
法國 聖巴泰勒米 古斯塔維亞 法國海外領地
法國 法屬聖馬丁 馬里戈特 法國海外領地
法國 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 聖皮埃爾 法國海外領地
聖尤斯特歇斯 聖尤斯特歇斯 奧臘涅斯塔德 荷蘭行政區劃
荷屬聖馬丁 荷屬聖馬丁 菲利普斯堡 荷蘭行政區劃
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 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 科伯恩城 英國海外領地
美國 美國 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美屬維爾京群島 美屬維爾京群島 夏洛特阿馬利亞 美國行政區劃
关闭

注釋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