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学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楊蔭瀏(1899年11月10日—1984年2月25日),字亮卿,號二壯,又號清如,中國音樂史和音樂理論家,對國樂的保存和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本人擅彈琵琶及三絃等中國樂器。[1][2]
楊蔭瀏出生於光緒三十五年十月初八(1899年11月10日)江蘇無錫留芳聲巷,[2] 與楊絳同族、更與楊蔭榆同輩,母親錢淑珍是錢基博的叔伯姊妹、哥哥楊蔭溥後來成為了經濟學家。[3] 幼時在家和私塾中接受傳統教育,6歲開始向鄰里學習江南絲竹。待到青少年時期,楊蔭瀏先後在無錫東林小學和師範接受教育。1911年師從吳畹卿在無錫的天韻社學習唱崑曲及琵琶、三絃,直到楊蔭瀏二十七歲左右吳畹卿去世為止,二人都保持著師生關係,[4] 他實際上也是天韻社的最後一代傳人。同時,楊蔭瀏在12歲時從美國女傳教士郝路義(Louise Strong Hammand)學習鋼琴及西方音樂理論,二人關係十分密切,楊蔭瀏自述曾叫郝路義乾媽。1920年加入中華聖公會成為基督教徒。[1] 1921年自無錫第三師範學校畢業。[5]
1923年至1925年進入上海的聖約翰大學經濟系與光華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學習,但在1926年輟學,輾轉在無錫、宜興擔任中學教師,1928年還在宜興中學教書的楊蔭瀏被任命為「中華聖公會統一讚美詩委員會」成員,參加聖公會的讚美詩編輯工作,同年秋辭去宜興中學職務開始專門編寫讚美詩。1931年編成《頌主詩集》,在教會內部刊印。不久中華基督教會聯合中華「六公會」組成「聯合聖歌委員會」,楊蔭瀏亦是32名委員會成員之一。[1] 1936年至1937年任北平哈佛燕京學社音樂研究員、1940年代擔任國立音樂院國樂系與金陵女子大學音樂系教授,亦曾在擔任禮樂館編纂、樂典組主任等職。1945年抗戰結束後隨國立音樂院前往南京,此時接到哈佛大學去教授中國音樂史的邀請,但認為「脫離了中國音樂的實際環境就無法研究中國音樂的歷史和現狀」而拒絕。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楊蔭瀏進入中央音樂學院擔任教授,後來歷任音樂研究所副所長、所長,與呂驥、李元慶並稱音樂研究所的「三駕馬車」。此外也擔任過中國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1950年暑假和表妹曹安和一起到無錫給阿炳錄下了名曲《二泉映月》。[6][7] 文化大革命爆發後被下放到幹校。[7] 1980年左右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顧問。1984年2月25日在北京病逝。[5]
楊蔭瀏專攻中國音樂史、樂律學與民族音樂研究,做過大量的中國民樂搜集、整理以及研究工作,常說:「中國古代音樂史不能成為『啞巴』音樂史」。[8]同時他也試圖融合中西音樂理論並解決民族音樂古今脫節的現象。在1949年之前,楊蔭瀏就整理了很多民族音樂書譜,包括《雅音集》、《笛譜》、《簫譜》和《文板十二曲線譜》等,其重要著作《國樂概論》與《中國音樂史綱》也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此外,楊蔭瀏曾師從心理學家劉廷芳、物理學家丁燮林研究聲學,為民族樂器與樂律研究開創了新的研究領域。[5]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完成的主要作品為1982年著成的《中國古代音樂史稿》,此外還進行過姜白石詞譜譯解、古樂器考古與測音研究工作等。晚年總結平生所學得出《管律辨訛》、《三律考》。[5] 中國音樂史在他一代幾於大成,楊蔭瀏自己曾說:「我希望以後的年輕人,不要再去編中國音樂史,你們不可能達到一個我這樣的程度,你們應該去搞斷代史和專題。」此外,他對中國大陸官方批判鄧麗君之舉持負面態度,並說道「鄧麗君才不是資產階級呢!交響樂、歌劇才是資產階級的東西,資產階級瞧不起鄧麗君這樣的東西,我們怎麼能跟着資產階級說呢?」「資產階級是要聽交響樂的,聽鄧麗君歌曲的都是勞動人民」。[7][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