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游牧为主的民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東胡是一個居住在古代中國東北方的古老文明部族,他們來自東夷。在商代初年便存在,在西周時首次出現文獻記載,到秦末漢初時被匈奴所滅,大約存在了一千年。東胡、濊貊與肅慎一同被稱為東北古老三大部族[1]。在被併入匈奴帝國後,東胡後來分支出鮮卑與烏桓。
![]() | |||
---|---|---|---|
匈奴 | 東胡 | ||
南匈奴 | 北匈奴 | 鮮卑 | |
鮮卑 | 丁零 | ||
柔然 | 高車 | ||
突厥汗國 | 鐵勒 | ||
東突厥 | |||
薛延陀 | |||
唐朝(單于都護府·安北都護府) | |||
後突厥汗國 | |||
回鶻汗國 | |||
契丹 | 阻卜 | 黠戛斯 | |
遼朝 | 克烈 | 乃蠻 | |
蒙兀 | |||
蒙古帝國(諸汗國) | |||
元朝(嶺北等處行中書省) | |||
北元與後蒙古帝國時期 | |||
韃靼(東蒙古) | 瓦剌(西蒙古) | ||
喀爾喀 | (四衛拉特) | ||
清朝(清代蒙古)·準噶爾汗國 | |||
內屬蒙古·外藩蒙古(內札薩克·外札薩克) | |||
中華民國境內盟旗 (塞北四省) |
博克多蒙古國 | ||
外蒙古(地方) | |||
蒙古人民共和國 | |||
中國蒙古族 (內蒙古自治區) | |||
蒙古國 | |||
民族 · 文化 · 地理 · 漠南 · 漠北 | |||
泛蒙古主義 | |||
「東胡」一名最早見於成書年代可能是先秦的《逸周書》,《逸周書·王會篇》提到「東胡黃羆,山戎戎菽」,據近人考證認為,早在商初,東胡就已經存在,至春秋時代晚期南下至老哈河與西拉木倫河流域一帶活動,在開溝子發掘的墓葬被認為是東胡文化的遺址[3]。先秦古籍《山海經·海內北經》提到「東胡在大澤東,夷人在東胡東」,當中的「大澤」被推斷是今內蒙古呼倫湖。
戰國,東胡居住在燕國和趙國以北,《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燕北有東胡、山戎」[4],這個時期東胡最為強盛,號稱「控弦之士二十萬」,曾多次南下侵入燕國。後被燕將秦開擊敗。
秦漢之際,東胡逐漸衰落。公元前206年,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擊敗,併入匈奴帝國。餘部聚居烏桓山和鮮卑山,形成後來的烏桓族與鮮卑族。從此東胡的名字從歷史上消失。
東胡及其名稱的由來,自古有許多說法。
在中國古代,統稱塞北各民族為胡人、胡族。
胡這個名稱,可能起源自匈奴,匈奴人自稱為胡[5][6]。烏其拉圖教授認為,胡,對應到蒙古語ku,為子的意思,然此說法忽略了「胡」字的上古漢語發音迥異於現代漢語。[7]。
東胡,以胡自稱。一個說法是,因他們是居住在東邊的胡人,故稱東胡。另一個說法,則是以匈奴為西胡,居住於東邊的胡族,稱東胡。
中華民國學者呂思勉認為,東胡本自稱為鮮卑,東胡為漢人所加稱呼[8]。
中華民國學者梁啟超認為,山戎為貉族一支,後成為東胡。蒙文通認為,東胡源自貉族。同屬貉族的林胡與東胡,名稱中皆有胡,因此出現胡人名稱。
東胡可能是由他們以自身語言的自稱,經由中文轉寫而成。
1820年代的法國漢學家連薩認為東胡的音轉為通古斯,認為東胡即通古斯族,英國人巴克爾與法國人沙畹也有此看法,亦說通古斯民族起源於東胡。漢學家蒲立本認為,這是因為現代漢語發音的東胡,音近於通古斯(Tungus),所以他們將東胡等同於通古斯民族,並推論他們屬於通古斯語族,但這種說法缺少可靠證據。
現代語言學家認為東胡族語言屬於蒙古語族,為一種古代蒙古語,分支自原始蒙古語[2],因此主流學說認為東胡應分支自原始蒙古族,為古代蒙古族之一。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