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壇中國古代舉行夕月禮祭祀的場所,又稱「夕月壇」(與「朝日壇」相對)。早在周代,即已有天子春天祭日、秋天祭月之制[1]。目前僅存的月壇地處北京城西,始建於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清代重修,是北京九壇八廟之一,到民國初年廢棄。一般稱「月壇」即指此地。

事实速览 月壇,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月壇
Thumb
月壇北天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6-301
認定時間2006年
关闭
Thumb
月壇
月壇
月壇在北京市的位置

北京月壇在今北京市西城區南禮士路以西,月壇北街以南,與其南部的仿古園林組成月壇公園。在明清文獻中提及的壇內主要建築,除祭壇壇台和內壇壇牆被拆毀外,其餘如鐘樓、天門、具服殿、神庫等古建築尚存。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

歷史沿革

中國的祭月傳統,由來已久。《國語·周語》云:「古者先王即有天下,又崇立於上帝明神而敬事之,於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尊君」。《禮記·祭義》載:「郊之祭,大報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後氏祭其暗,殷人祭其陽,周人祭日,以朝及暗。祭日於壇,祭月於坎,以別幽明,以製上下。祭日於東,祭月於西,以別外內,以端其位。日出於東,月生於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古之天子,以天為父,地為母,日為兄,月為姊。每年春分朝日,秋分夕月。[3]之所以選擇春分秋分,是因為「春分陽氣方永,秋分陰氣向長」,可「得陰陽之義」。這一傳統延續數千年,直至民國。歷代雖各有損益,但總體變化不大。

明初,本為合祀。洪武三年(1370年),為正祭禮而分祀日月,在南京城東、西城門外分建日、月壇,至二十一年廢。到嘉靖年間,改訂禮法,又將地、日、月重新分祀。嘉靖九年(1530年),將由北京天地壇(即後來的天壇)分出的月壇設於阜成門外,東向,稱「夕月壇」,並建設附屬建築。於每年秋分日祭祀夜明之神(月),配祀五緯二十八宿並周天星辰。逢年(每隔三年),皇帝親赴月壇祭祀。其它年份則派遣武官代行。[4][5]並擬定各郊壇瓷器,月壇用白色。[6]清承明制,未有太大更改。順治八年(1651年)重建,乾隆二十年(1755年)重修,將內壇牆由土牆改為磚砌。[7]

Thumb
月壇內的中央廣播電視發射二台(俗稱紅塔),在中央廣播電視塔啟用後作為備份發射塔保留至今

清末,壇廟荒廢。民國年間,先後在壇內設立過兵營和中學。日本佔領北京時,壇內古樹被砍伐殆盡。1955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將月壇闢為公園。1960年代,月壇壇牆大部分被拆毀,祭台被拆除,並建起一座高大的電視發射塔(俗稱「紅塔」,1968年1月30日啟用[8],附近的紅塔禮堂也因此得名)。1980年代起,園中又陸續設立了郵票市場、職業介紹所、婚姻介紹所等機構。月壇面目全非。[9]1983年,在公園南部新建了月壇蟾宮、香院、攬月亭、霽月亭、爽心亭和月桂亭等諸多以月為主題的景點。[2]1984年5月24日,月壇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北京市和西城區政府對月壇進行了修整和改建,重建了壇牆,修整部分古建。2006年5月25日,月壇作為明至清古建築,被中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但由於月壇最主要的部分——祭台、神廚、神庫、宰牲亭、樂器庫和祭器庫等,仍被中央電視發射台占用,導致文物修繕工程無法完成。[9]

建築布局

清代《欽定大清會典圖》之月壇圖
西為上,建築、院落非實際比例

月壇在北京城西郊,阜成門外,即當都城酉位。主建築即壇體廣四丈,高四尺六寸,壇面以白色琉璃鋪砌,四面各出白石陛階六級。

壝牆(壇周矮牆)設櫺星門四座,東門為三門六柱,西、南、北三座均為一門二柱。壝東門內有鼎、爐各二座,東門外北有瘞坎、鐵燎爐各一座,壝北門外正北有鐵燎爐一座。壝南門外之西為神庫東向三間,神廚北向三間,其東南有井亭一,北向。有牆垣一重,設一門東向。其西有宰牲亭三間,也有一重牆垣,設一門東向。兩個院落之間有一角門相通。壝南門外為祭器庫、樂器庫,各三間,彼此相連,均北向。東南隅有一井。壝東門外之北為具服殿三間,南向;左右配殿各三間,東西向;四周圍繞宮牆,宮門三間,均南向。東門西北有鐘樓一座。

外周有壇垣,即內壇牆,周長二百三十五丈九尺五寸。內壇牆東、北開天門二座,即東天門、北天門。東天門外正東建柵欄門三座,照壁一座。北天門外有照壁一座,東角門一座。東北為光恆街牌坊。外圍牆東自坊東抵壇垣東南隅,長二百六十丈,西自坊西抵壇垣西北隅,長二百四十丈四尺。其甬路由光恆街而南,折向西,再向南達壇北門,與門內神路相接。神路向東折而北可至具服殿,從壝南門外至祭器庫,折向西達神庫、宰牲亭等。[10][11]

建築形制與現狀

祭壇

Thumb
正東櫺星門及神道

祭壇方四丈,高四尺六寸。壇面鋪設白色琉璃,代表月亮,與日壇祭壇的紅色琉璃相對。祭壇東、南、西、北四方各設白石階六級。[11]

祭壇周圍有壝牆,方形,周長九十四丈七尺,高八尺,厚二尺二寸。壝牆四面各開櫺星門一座。正東之櫺星門為三門六柱,西、南、北三門則均為一門二柱,柱和楣閾為白石制。扉皆為朱櫺。

1960年代,祭壇被拆除,並於1966年建起央視發射塔台。發射塔高180米,為央視備用發射塔,至今仍然占據壇址,央視方面以遷移前必須先建好新的備用塔為由,拖延遷出,使祭壇無法得到重建。[12]壝牆內還有籃球場、辦公室等現代建築。櫺星門和小部分壝牆尚存,但都已殘破。

Thumb
樂器庫側面觀,右側遠處為神廚局部

祭器庫、樂器庫

祭器庫和樂器庫分別為存放祭月時使用的祭器樂器的倉庫。兩庫位於壝牆南門外,坐南朝北,各三間,祭器庫在西,樂器庫在東,建築彼此聯檐通脊。目前仍被發射台占用。[11]

神庫、神廚、井亭

神庫是平時安奉夜明神位之地,神廚則是祭祀前準備祭祀貢品的場所。井亭內可以汲水。月壇的神庫、神廚、井亭、宰牲亭位於壇垣內西南隅的兩個院落中。北側院落為神庫和神廚及井亭:神庫三間,座西向東;神廚三間,座南向北,均為一出三級陛階;井亭北向,四面閒以朱櫺;院落有牆垣一重,向東開一門。該院落和宰牲亭院落之間還有角門相連。[11]這兩個院落也被占用,無法修復和開放參觀。

宰牲亭

宰牲亭用於宰殺、清洗祭祀的太牢(牛、羊、豬)。宰牲亭自成一院落,位於神庫、神廚、井亭院落南側。院落內有宰牲亭三間,座西向東,院落牆垣一重,門亦東向。

Thumb
鐘樓

鐘樓

鐘樓兩層,綠琉璃筒瓦歇山頂,檐下彩繪旋子彩畫。通過內部的木柵券門可登上二層。二層原有一尊鑄造於明代的黃銅大鐘,高3米、重2噸余,後來移至大鐘寺保存。現在鐘樓內的大鐘是按照原來大鐘的形制專門定做的。

具服殿

Thumb
具服殿

具服殿是皇帝祭月更衣、休息的場所。

正殿三間,坐北朝南,綠琉璃筒瓦歇山頂,檐下斗栱,梁枋施金鳳和璽彩畫,正中懸「具服殿」匾;殿內有清高宗「典崇郊坎」御額,且有對聯曰:「西兌齋心陳白琥,大田發詠慶黃雲。」左右配殿各三間,殿頂覆黑琉璃瓦綠剪邊,梁枋施旋子彩畫。外設宮牆,形成院落,南開三座宮門。

具服殿院落長期被西城區勞動局下屬的職介中心占據,2006年方才遷出。隨後具服殿得到修繕,並重新懸掛上保存的原匾。

壇牆

Thumb
重建的南側壇牆

據記載,月壇的內壇牆在清乾隆年間曾進行過全面的修繕和改建,達到「周二百三十五丈九尺五寸,二面磚砌, 二進,青瓦,綠緣」的規模。後來東、南、北側的壇牆都被拆毀,西側也因單位及居民占用而遭破壞。月壇公園一直以鐵柵欄作為園牆。2004年開始的改造重建了壇牆的絕大部分,重建的壇牆高5米,全長達580米,總共由15萬塊用傳統工藝製成的二重樣城磚槽實砌而成。

在施工過程中,考古專家還在西側壇牆上發現了一段明代壇牆遺存。當時的壇牆結構是夯土牆芯,外面一層包磚。施工人員將這段土牆址用玻璃框保護在新建的壇牆內,以供遊人參觀。[9]

天門

東天門和北天門均為三券門式,通面闊22米,進深4.50米。朱紅牆壁,歇山調大脊,單檐綠琉璃筒瓦,檐下彩繪旋子彩畫。磚砌拔券門,木門飾九橫九縱門釘[13]北天門外原有照壁一座,東側原有東角門一座。東天門外正東原有柵欄門三座,照壁一座。

現兩座天門已經修繕完畢,但東天門的券門已改為方門。

光恆街

光恆街位於北天門東北,東天門北。街北原有牌坊,稱禮神坊,清朝時易名「光恆坊」,坊前界以朱柵。該牌坊於1953年被拆除。光恆街中心為甬路,該路由光恆街向南,然後西折,再向南達北天門,和門內的神路相接。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