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軍事顧問團,為德國協助中華民國的軍事顧問團。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28年開始,一直到1938法肯豪森將軍被召回德國為止,在中國協助蔣中正進行德國軍火買賣相關事宜及軍隊現代化的顧問團。第二階段則是指戰後西德協助在臺灣的中華民國國軍訓練軍官的「明德專案」,始於1963年,終於1975年。

德國軍事顧問團(1928-1938)

1928年,德國計劃把魯登道夫與幾位出名將領派到中國,協助中國國民黨重整國民革命軍,但由於《凡爾賽條約》的限制,以及將領非常知名、不宜受聘於人,故改派退役校級軍官以「工業顧問」身份擔任,而非「軍事顧問」[1]

第1任總顧問是馬克斯·鮑爾上校,1928年11月至1929年5月在華,由於《凡爾賽條約》等因素,這段時期表面是以經濟顧問而非軍事顧問名義來華,主要貢獻也是在軍火生產及買賣上,他最終在參與蔣桂戰爭期間因感染天花死於中國。在第2任總顧問到來前,由赫爾曼·柯利伯爾中校代理總顧問,由1929年5月至1930年5月。[2]

第2任總顧問為喬治·魏澤爾(佛采爾)中將[註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1930年5月至1934年4月在華,他同時也參與了中原大戰第五次剿共戰爭[2]

第3任總顧問為漢斯·馮·塞克特上將,1934年5月至1935年3月在華,他被譽為德意志國防軍之父,雖然來華不到一年,但在他任內仍奠定了不少國軍現代化的基礎,如倡議建立德械化的教導總隊等,但因健康因素,在推薦法肯豪森作為他的下任顧問後離華,並於隔年過世。[2]

第4任同時也是最後一任總顧問為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上將,1935年3月至1938年7月在華,他趕在抗日戰爭爆發前,加速進行了中央軍的德械化,並在抗日戰爭初期大力協助蔣中正在對日戰略、戰術上的部署,他所留下的戰略部署如影響在離華後仍持續發生作用。[2]

More information 級職, 譯名[2] ...
級職 譯名[2] 原名 任職時間 離職時間
上校總顧問 馬克斯·鮑爾 Max Hermann Bauer 民國17年(1928年)11月 民國18年(1929)年4月
上校代總顧問 赫爾曼·克禮拜爾 Hermann Kriebel 民國18年(1929年)4月 民國19年(1930年)5月
中將總顧問 喬治·魏澤爾 Georg Wetzell 民國19年(1930年)5月 民國23年(1934年)4月
上將總顧問 漢斯·馮·塞克特 Hans von Seeckt 民國23年(1934年)5月 民國24年(1935年)3月
上將總顧問 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 Alexander von Falkenhausen 民國24年(1935年)3月 民國27年(1938年)7月
Close

1938年6月27日,納粹德國外交部嚴令在華的全部德籍軍事顧問一律停止活動,立即離開中國,否則視為叛國。1938年7月5日,全體德國軍事顧問借道香港歸國。

明德專案(1963-1975)

「明德專案連絡人室」簡稱「明德小組」(德語:Ming-teh-Gruppe),成立於1963年7月2日,1975年12月31日解散,共歷時12年半。當時在臺已有美軍顧問團白團兩個外國顧問團,明德專案與白團一樣是屬於非公開的秘密顧問團,主要貢獻於對軍官之教育,首任顧問為曾歷經兩次大戰,又參與過西德聯邦國防軍建軍的孟澤爾少將。後來又歷經若爾丹(Paul Jordan)和考夫曼(Kurt Kauffmann[註 2]兩任顧問。臺灣方面的主要聯絡人則為曾留學德國的蔣緯國中將。在明德專案外,另有派軍官赴德培訓的「培德案」,前後合計共培訓了25位軍官(前總統府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殷宗文與前陸軍總司令李楨林、孟澤爾將軍侍從官王玉麒[7]

註釋

參考文獻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