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強學堂,1893年湖廣總督張之洞為培養「精曉洋文」的外交人員而創辦,1902年改名為方言學堂。1913年中華民國政府在原方言學堂的校舍、圖書設備和師資基礎上建立的中國第二所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原方言學堂兩湖書院的一些師資力量併入。

光緒帝硃批有「該衙門知道」的奏摺

歷史

  • 1893年11月29日,張之洞向光緒帝上奏《設立自強學堂片》。他認為「蓋聞經國以自強為本」、「自強之道,以教育人才為先」,故取「自強」二字。學堂位於武昌三佛閣大朝街口,開辦之初,設方言算學格致商務四門,專門培養外語和商務人才。每門招生20人。
  • 1896年7月,鑑於中日甲午戰爭的教訓,自強學堂改訂章程,調整學科門類設置,強化外語人才的培養,算學改歸兩湖書院。格致、商務不再單獨設門,只作為課程附列其中。同時設有譯書局,併入了創辦於1892年的礦務、化學學堂,開創了自然科學專門教育。方言一門擴大為英語、法語、德語、俄語4門。每門招生增至30人。
  • 1898年,方言一門擴大為英語法語德語俄語、東文(日語)5種語言。同年2月,自強學堂派遣總稽察姚錫光率團赴日考察學習。
  • 1902年,自強學堂由三佛閣遷至東廠口,同時改名為方言學堂。「方言」即「外語」之意。根據1904年1月,張之洞等人上奏並得到清政府認可頒行的《奏定學堂章程》中《各學堂獎勵章程》文件的規定,湖北方言學堂為「程度與高等學堂略同」的「外省方言學堂」,方言學堂不設總辦,由曾任嶽麓書院學監、自強學堂末任提調的程頌萬出任方言學堂提調。課程設有地理、歷史、算術、公法、交涉等。
  • 1911年3月,辛亥革命前夕,新任湖廣總督瑞徵認為學堂「風氣不端」,湖北提學使王壽彭認為經費無法支持。遂以教育經費緊張為由強令停辦,校產交武昌軍官學校使用。[來源請求]
  • 1913年三月,中國民國政府在原方言學堂兩湖大學堂的基礎上建立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武昌軍官學院於改年11月29號移交校產給剛成立的武昌高等師範學校。

辦學情況

  1. 分齋:設立方言齋、算學齋、格致齋、商務齋。其中方言齋前身為1891年張之洞建立的專修商業外語的方言商務學堂。
  2. 資格:以「資性穎悟,身家清白,先通華文,後通儒書,義理明通,志趣端正」者為合格。
  3. 學制:改膏伙制為獎學金制、分科教學制。在堂修滿5年方可畢業。其中4年在堂學習,1年出國遊歷。
  4. 教習:英文、法文教習由華人充當;俄文、德文聘請俄員、德員為教習,並以華員為助教。
  5. 方針:務求實用、切忌空談。規定不習八股時文,學生不得吸洋煙,畢業後不得為洋行服務。
  6. 管理:學生必「以華文為根底,以聖道為準繩」;凡在誦堂時須聽教習約束,在齋舍時須聽提調約束;進堂以後,須專心致志,誦習本課,不准在堂兼作時文試帖,不准應各書院課試及歲科小試,但得請假應鄉試。
  7. 待遇:除飯食、書籍、紙筆等均由學堂供給外,每人每月給膏伙銀5兩。後取消了膏伙銀制度,而根據成績優劣發放獎學金。

學堂歌

張之洞於1902年撰寫了一首《學堂歌》,用以描述他在荊楚大地大力興辦新式教育所結成的累累碩果。這首歌在當時廣為傳唱,亦可視為方言學堂校歌。摘錄首尾兩段於此(全文見維基文庫):

Thumb
方言學堂校舍

天地泰,日月光,聽我唱歌贊學堂。
聖天子,圖自強,除去興學無別方。
教體育,第一樁,衛生先使民強壯。
教德育,先蒙養,人人愛國民善良。
孝父母,尊君上,更須公德聯四方。
教智育,開愚氓,普通知識破天荒。
物理透,技藝長,方知謀生並保邦。
……
眾同學,齊奮往,造成楚材皆賢良。
文善謀,武知方,學中皆是國棟梁。
荀卿子,歌成相,此歌勸學略摹仿。
中國盛,聖教光,黃種尊貴日蕃昌。
上孝慈,下忠良,萬年有道戴吾皇。

歷任負責人

自強學堂

方言學堂

  • 提調 程頌萬 1902年10月-1905年春
  • 首任監督 梁鼎芬(兼任武昌知府)
  • 首任會計庶務委員(總務長) 馮台異(曾任唐河崇實書院山長,馮友蘭之父)
  • 監督 馨齡 1905年春-1911年
  • 監督 曾廣熔 1905年春-1911年

著名校友

教師

學生

  • 在新疆響應辛亥革命的馮特民烈士
  • 趙恆惕,湖南督軍
  • 夏維崧,曾任中國駐俄代辦
  • 陳籙,巴黎大學法學士,曾任駐法公使
  • 陸宗輿,曾任駐日公使

歷史事件

  1. 1896年,學堂首次選送學生赴國外留學;
  2. 1896年,學堂附設洋務書局專司翻譯「西學」之書;
  3. 1898年2月,學堂首次派遣總稽察姚錫光出國考察,是甲午海戰後中國派往日本的第一個考察團;
  4. 1898年,學堂首次接待外國學者來校參觀訪問。

辦學影響

自強學堂從一開辦起便一改中國傳統書院「學不分專門」的舊習,仿照西方高等教育模式,在全國各學堂中率先實行分門(科)教學、按齋(班)授課的體制,開風氣之先,在全國範圍內起到了良好的示範帶頭作用,此後許多學堂「均仿自強學堂成法」,進行分科教學。自強學堂在當時社會影響較大,其成就與水平得到了許多專家學者如李端棻(《請推廣學校折》中寫到「格致製造諸學,非終身執業,聚眾講求,不能致精。今除湖北學堂外,其餘諸館,學業不分齋院,生徒不重專門,其未盡二也。」)、梁啓超等人的高度評價,後來《清史稿》也寫道:「查京外學堂,辦有成效者,以湖北自強學堂、上海南洋公學為最。」(1902年,管學大臣張百熙關於「籌辦大學堂」的奏摺中所言)

武漢大學校慶7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校長報告中對武漢大學的前身做了這樣的講述:「武漢大學的前身是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於1913年11月2日建立,校址在武昌東廠口。再追溯遠一些,武昌高師又是由張之洞、譚繼洵於1893年創辦的自強學堂沿革而來。」[1]

學堂畢業生中有30多人成為辛亥革命志士,6位師生後來被推舉為「甲種」或「乙種」「武昌起義有功人員」。

民國成立後,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在武昌軍官學校校址即原方言學堂舊址成立,因此國立武漢大學後期曾將自強學堂認作前身,武漢大學校方在1992年前以民國2年(1913年)建立的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為起源舉行校慶,1993年後正式以清末1893年建立的自強學堂為起源舉行校慶。[原創研究?]

參考來源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