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感染(英語:Neonatal infections)是指新生兒產前發育過程中或出生後的最初4周內獲得的感染[1]新生兒感染可能通過垂直傳播(母嬰傳播)、分娩時在產道中或出生後感染。[2]新生兒感染可能在分娩後不久出現,也可能需要數周才會出現症狀。一些新生兒感染,例如艾滋病乙型肝炎瘧疾,需要到後期症狀才會變得明顯。新生兒感染的體徵和症狀可能包括呼吸窘迫、體溫不穩、易怒吞咽障礙發育遲緩、持續哭鬧和皮疹

Quick Facts 新生兒感染, 分類和外部資源 ...
新生兒感染
Thumb
妊娠26周,早產兒,體重小於990,帶呼吸機
分類和外部資源
醫學專科傳染病學小兒科
ICD-10P35-P39
[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
Close

包括先前的母體感染、早產(孕期小於37周)和胎膜早破羊膜囊破裂)在內的風險因素會大大增加嬰兒患有新生兒敗血症的風險,因為這些因素會允許細菌在嬰兒出生前進入子宮。早產或低出生體重的新生兒更容易患上新生兒感染。雖然早產新生兒的感染風險特別高,但是所有新生兒都可能發生感染。產前篩查妊娠期感染可以減少新生兒感染的風險。孕婦也可以接受產時抗生素預防以預防新生兒感染。[3]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徵是新生兒感染的常見併發症,這種病症會導致早產兒呼吸困難。新生兒感染後會出現呼吸窘迫綜合徵,這種綜合徵可能會產生長期的負面後果。在某些情況下,新生兒呼吸道疾病可能會增加對未來呼吸道感染和與肺部疾病相關炎症反應的易感性。[4]

抗生素對治療新生兒感染有效,尤其是在病原體能夠迅速確定的情況下。隨着技術的不斷發展,病原體的鑑定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進,而不是僅僅依靠培養技術。然而,新生兒死亡率並沒有隨着技術的發展而下降。在工業化國家中,新生兒感染的治療新生兒重症監護室(NICU)進行。新生兒感染可能會給家庭帶來痛苦,需要臨床醫生付出集中的努力來治療。目前,改善感染治療和預防母親感染以避免傳染給嬰兒的研究正在進行中。[5]

病因學

早發性敗血症(EOS)定義為在出生後72小時內出現症狀,通常是由病原體從女性泌尿生殖系統傳播給胎兒引起的。病原體可以通過垂直傳播(在子宮內通過胎盤直接傳播)或在分娩過程中經由陰道傳播感染胎兒。

晚發性敗血症(LOS)定義為在出生後72小時後出現症狀,通常是由分娩後環境中的病原體傳播引起的。需要進行靜脈導管或其他侵入性手術的嬰兒患上晚發性敗血症的風險會增加。[6]

新生兒感染有很多病因,包括細菌病毒真菌病原體。傳染性細菌和其他病原體的來源通常是母體的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許多這些細菌的母體感染在母親體內是無症狀的。其他可能在子宮內或分娩時傳染給新生兒的母體感染包括細菌和病毒性性傳播感染。新生兒抵抗感染的能力受到其不成熟的免疫系統的限制。此外,新生兒的免疫系統可能會產生使治療複雜化的問題,例如釋放炎症化學物質。另外,免疫系統的先天性缺陷也會影響嬰兒抵抗感染的能力。[7]

細菌

母體胃腸道或泌尿生殖道中發現的細菌通常會導致新生兒感染。細菌感染可能表現為出生時胎兒窘迫(包括心動過速、體溫不穩定或呼吸困難的體徵)、新生兒敗血症新生兒腦膜炎。在NICU入院期間發生的感染更常見的是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尤其是在留置導尿管的嬰兒中。在嬰兒出生後一個月內發生的感染更有可能是由革蘭氏陽性菌和凝固酶陽性葡萄球菌引起的。[8]

B組鏈球菌

B組鏈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也稱為無乳鏈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是一種通常被認為是新生兒早發性感染的主要病因。B組鏈球菌是一種有包膜的革蘭氏陽性球菌,定植於孕婦的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這種病原體是垂直傳播的(在分娩開始後從母親的陰道直接傳播到嬰兒的羊水中)。由於B組鏈球菌的高患病率,在孕期進行例行篩查以檢測細菌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在母體的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中發現此細菌,母親將接受靜脈注射抗生素(通常是青黴素氨苄青黴素)。[9]

大腸桿菌

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是一種有包膜的革蘭氏陰性桿菌,由於其在孕婦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中的高流行率,很有可能會導致新生兒感染。隨着預防B組鏈球菌感染的進展,β-內酰胺耐藥的大腸桿菌感染導致極低出生體重兒和早產兒的死亡率有所增加。新生兒大腸桿菌感染的常見併發症包括新生兒敗血症和新生兒腦膜炎。[10]

淋球菌

淋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是一種常見的性傳播疾病,可能在分娩時感染孕婦。這種病原體通常在分娩過程中獲得,發生在30%至40%的已知母體感染病例中。此外,未經治療的母體淋病可能會增加早產的風險。新生兒淋球菌感染最常見的表現是新生兒結膜炎,這是一種眼部感染,表現為黃綠色滲出液和眼瞼腫脹。如果不進行治療,這種感染可能導致永久性視力障礙。淋球菌結膜炎的治療包括給予單劑量的頭孢曲松(抗生素)。通常,所有新生兒(無論有無症狀或危險因素)在分娩後都要接受紅黴素軟膏塗抹於雙眼。[11]

李斯特菌

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一種革蘭氏陽性桿菌,可引起從受污染的食物中獲得並存在於母親體內的感染。這種病原體的存在有時可以通過母親出現的消化道疾病症狀來確定。母親通過食用含有動物產品的食物,例如熱狗,未經過巴氏殺菌牛奶,熟食肉類和奶酪而感染。[12]

破傷風梭菌

破傷風梭菌Clostridium tetani)可在新生兒中引起全身性破傷風。這通常發生在母親未接種破傷風疫苗且嬰兒未獲得被動免疫力的情況下。臍帶區域是最易受影響的。[13]

其他細菌病原體

其他不太常見的細菌病原體包括化膿性鏈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草綠色鏈球菌Viridans streptococci)、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流感嗜血桿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和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病毒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可能發生在新生兒分娩期間、子宮內通過母嬰傳播或產後母乳餵養。大多數傳播發生在分娩過程中。傳播取決於多種風險因素,通常以母親體內的HIV病毒載量為中心。減少HIV傳播的方法包括:

  • 懷孕期間進行抗逆轉錄病毒治療,以減少母體血液中的HIV病毒數量
  • 對血漿病毒載量大於1000拷貝/毫升的母親進行剖宮產
  • 對新生兒進行預防性抗逆轉錄病毒治療,特別是對病毒載量高的母親
  • 避免母乳餵養[14]

兒童HIV感染的症狀會根據出現的年齡而有所不同。常見症狀包括發育遲緩、肺炎等反覆感染、間歇性腹瀉淋巴結腫大鵝口瘡。對於嬰兒,HIV的診斷測試依賴於在血液中檢測到病毒。對於感染HIV的母親所生的嬰兒,將在在出生後的數天、1至2個月以及4至6個月大時進行診斷檢測。[15]

巨細胞病毒

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是最常見的先天性病毒感染,通常在懷孕期間通過胎盤傳播。大多數患有先天性CMV感染的新生兒不會出現任何症狀,但是少數被感染的新生兒會出現症狀性感染。常見症狀包括皮疹、小頭畸形、低出生體重、黃疸血小板減少症癲癇發作視網膜炎。先天性CMV感染的長期併發症可能包括感覺神經性耳聾、發育遲緩和癲癇發作。由於該疾病的高患病率,通常不會對妊娠患者進行CMV常規篩查。[16]

單純疱疹病毒

單純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通常會引起唇疱疹生殖器疱疹,在分娩過程中,通過直接接觸生殖道病變而引起先天性感染。根據症狀表現,新生兒HSV可分為三類:

  • 局部皮膚、眼睛和口腔疾病:占新生兒HSV感染的35%至45%。症狀包括皮膚局部區域出現聚集性水泡性病變(類似水泡)和紅斑,可擴散到眼部或口咽部。存在進展為中樞神經系統或播散性疾病的風險,因此應對嬰兒進行全面的症狀進展評估。
  • 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占新生兒HSV感染的30%。HSV會傳播到腦部,導致出生後前六周內癲癇發作、嗜睡、易怒、餵養不良和體溫不穩定。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可以通過腦脊液分析腦電圖(EEG)顯示的側向周期放電來進行診斷。由於很難區分HSV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和其他原因引起的新生兒腦膜炎,因此,建議在所有新生兒腦膜炎病例中開始經驗性使用阿昔洛韋
  • 播散性疾病:占新生兒HSV感染的25%至30%。該疾病定義為多器官受累,包括肝臟肺部、中樞神經系統、心臟腎臟、胃腸道和皮膚。播散性HSV感染的新生兒會出現新生兒敗血症的非特異性症狀。所有出現新生兒敗血症跡象的嬰兒都應接受HSV檢測和經驗性抗病毒治療。[17]

德國麻疹病毒

德國麻疹病毒Rubella virus,RuV)是一種通過呼吸道傳播的病毒,母親在懷孕期間感染此病毒可導致先天性風疹症候群。先天性感染的風險在懷孕的前三個月最高。來自沒有足夠接種計劃的國家的移民婦女患先天性風疹的風險會比較高。常見症狀包括白內障聽力障礙、發育遲緩和先天性心臟病[18]

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是一種通過蚊子傳播的節肢動物病毒,妊娠期間的感染可能會導致新生兒嚴重的先天異常。先天性感染可能會導致胎兒生長受限中樞神經系統異常,包括小頭畸形、腦室擴大和顱內鈣化。[19]

肝炎病毒

有五種肝臟特異性病毒,即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有可能會對母親和嬰兒造成傷害。急性甲型肝炎病毒或急性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對母嬰的健康風險最大,增加了不良妊娠結局的風險。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存在母嬰傳播風險,但取決於母親潛在疾病的嚴重程度。然而,乙型肝炎病毒是新生兒感染的主要原因。[20]

  • 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是一種無包膜的單鏈RNA病毒,通過糞口途徑傳播,主要傳播途徑是密切接觸或攝入受污染的食物或水。在懷孕期間,甲型肝炎可導致胎盤早剝、羊水早破和早產率增加。
  •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一種有包膜的雙鏈DNA病毒,通過接觸血液傳播,主要傳播途徑是血液傳播、性傳播或圍產期傳播。在懷孕期間,急性乙型肝炎感染會導致早產、低出生體重和妊娠糖尿病的風險增加。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是全球最大的問題。慢性乙型肝炎感染可導致急性肝功能衰竭谷丙轉氨酶升高。還存在母嬰傳播的風險,主要發生在在受感染母親分娩新生兒期間。一些受感染的新生兒會發展為急性乙型肝炎,並出現腹脹、黃疸、粘土色大便和發育遲緩等症狀。然而,大多數受感染的新生兒沒有症狀,但會在血液中持續存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轉氨酶水平升高。[20][21]
  •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一種有包膜的單鏈RNA病毒,通過接觸血液傳播,主要傳播途徑是血液傳播、性傳播或圍產期傳播。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會影響妊娠結局,例如小於胎齡兒、宮內死亡、低出生體重和早產的發生率增加,但尚未觀察到這些不良結局與丙型肝炎感染之間存在明確關聯。此外,母嬰傳播的風險也會增加,主要歸因於分娩過程中的事件。[20]
  • 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 virus,HDV)是一種單鏈RNA病毒,通過接觸血液傳播,主要傳播途徑是血液傳播、性傳播或圍產期傳播。關於丁型肝炎感染對胎兒或嬰兒結局影響的研究有限,但人們認為其影響與乙型肝炎感染相似。[20]
  • 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是一種無包膜的單鏈RNA病毒,通過糞口途徑傳播,主要傳播途徑是密切接觸或攝入受污染的食物或水。在懷孕期間,急性戊型肝炎感染會導致不良妊娠結局增加,例如孕產婦和胎兒發病率死亡率增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以及與早產相關的併發症。[20]

其他病毒病原體

其他新生兒期的病毒感染,如人類呼吸道合胞病毒(hRSV)、人類偏肺病毒(hMPV)、鼻病毒人副流感病毒(HPIV)以及人類冠狀病毒(Coronavirus)都與兒童後期的復發性哮喘有關。

真菌

在極低出生體重嬰兒中,全身性真菌感染是一種具有嚴重後果的醫院獲得性感染。病原體通常是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和近平滑念珠菌Candida parapsilosis)。一小部分真菌感染是由麴黴菌Aspergillus)、接合菌Zygomycetes)、馬拉色菌Malassezia)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引起的。[22][23]感染通常是晚發性的。出生體重小於1000克的極低出生體重嬰兒中高達9%會發展出這些真菌感染,導致敗血症或腦膜炎。這些嬰兒中有多達三分之一會死亡。念珠菌病與視網膜病變、早產和神經發育不良後果有關。念珠菌可以定植於低出生體重嬰兒的胃腸道中。這種胃腸道定植通常是更嚴重的侵入性感染的前兆。當同時存在多種因素時,嚴重念珠菌感染的風險會增加。這些因素包括血小板減少症、念珠菌皮炎、使用系統性類固醇、出生體重小於1000克、有中心靜脈導管、推遲腸內餵養、陰道分娩以及廣譜抗生素使用時間的長短。[23]

原生動物

新生兒患瘧疾時可能被多種不同的瘧原蟲感染,包括間日瘧原蟲Plasmodium vivax)、三日瘧原蟲Plasmodium malariae)、卵形瘧原蟲Plasmodium ovale)和惡性瘧原蟲Plasmodium falciparum)。在大多數情況下,先天性瘧疾是由間日瘧原蟲和惡性瘧原蟲引起的。生活在瘧疾流行地區的婦女會反覆接觸瘧疾。母體感染後,母親會產生抗瘧疾抗體,這可能為嬰兒提供保護。瘧疾還可能引發細菌感染。[22]

在子宮內被弓形蟲Toxoplasma gondii)感染的嬰兒出生時可能患有脈絡膜視網膜炎或眼弓形蟲病。在全球範圍內,它是眼後部感染的最常見原因。最常見的症狀是一隻眼睛視力下降。其他體徵和症狀可能在新生兒期後出現,包括晚期發生脈絡膜視網膜炎、顱內鈣化、腦積水或中樞神經系統異常。[24]

風險因素

早產新生兒感染的風險更大,包括敗血症和腦膜炎等嚴重併發症。由於IgG抗體和補體激活減少,早產新生兒的免疫系統通常時無效。此外,早產新生兒需要更長的住院時間,包括放置會增加感染風險的侵入性設備。

新生兒感染的母體危險因素包括:

  • 絨毛膜羊膜炎,是一種妊娠期間羊水和胎膜的急性炎症,通常由多種微生物細菌感染引起。感染跡象包括產婦發燒、陰道分泌物、子宮壓痛或排尿疼痛。
  • B組鏈球菌感染,B組鏈球菌是一種細菌病原體,常見於健康女性的消化道和陰道膜。這種細菌的存在通常是無症狀的,因此,懷孕患者將在分娩前常規篩查是否存在B組鏈球菌。
  • 37周前分娩,早產兒需要更多的醫療干預且免疫防禦能力較差,因此這些新生兒感染的風險增加
  • 胎膜早破,羊膜破裂與新生兒分娩之間的時間長短與新生兒感染的風險直接相關。延長的分娩過程增加了新生兒對細菌和病毒病原體的暴露,增加了感染的機會。[25]

機制

Thumb
絨毛膜羊膜炎

炎症伴隨着感染,而且可能使治療和康復複雜化。炎症與早產兒肺部生長減慢有關。[26]

發病機制

最近發現母嬰體液中存在微生物,以前認為這些體液是無菌的,這為母親和嬰兒都存在炎症反應提供了一種解釋。61%患有絨毛膜羊膜炎或羊水炎症的孕婦被發現感染了微生物,而且通常存在不止一種病原體。在15%的孕婦中,儘管沒有病原體的證據,但仍存在炎症,這可能表明還有其他原因。此外,51%至62%的患有羊膜炎的孕婦也存在胎盤炎症。[26]

診斷

感染的診斷基於從母親或嬰兒的典型無菌的部位中檢出病原體。不幸的是,多達一半的孕婦在感染了淋病和其他性傳播疾病後是沒有症狀的。[27][28][29]感染的診斷樣本取自尿液、血液或腦脊液。感染的診斷也可以藉助於使用更不具特異性的測試,例如確定白細胞總數、細胞因子水平和其他血液測試和體徵[30]

More information 感染跡象, 備註 ...
感染跡象 備註 參考文獻
全血細胞計數異常 血液中的感染跡象:白細胞總數增加、未成熟中性粒細胞的存在 [31][32]
C反應蛋白增加 血液中的一種化學物質,表明嬰兒的免疫系統正在積極應對感染 [31][32][33]
輔助肌肉的使用 使用肋間肌輔助呼吸 [32]
心跳過速 心率比正常情況快 [31]
心跳過緩 心率比正常情況慢 [31]
胸廓凹陷 [32]
呼吸困難 嬰兒呼吸困難 [31][32]
鼻翼搧動 吸氣時寶寶的鼻孔會張開 [32]
呼氣呻吟 嬰兒呼氣時發出用力的聲音 [32][34]
呼吸中止 嬰兒停止呼吸 [31][32]
皮疹 [32]
尿培養陽性 [31]
腦脊液培養陽性 [31]
其他培養物呈陽性 從眼睛、耳道、臍、腋以及肛門提取的液體培養物呈陽性 [31]
缺乏活力 寶寶看起來很累,動作緩慢或沒有動作 [31][32]
肌張力低下 肌肉看起來鬆弛無力 [31][32]
失溫 [31]
刺激 嬰兒看起來不舒服並且難以安撫 [31][32]
微弱的哭泣 [32]
肺炎 [31]
灌注不良 血液循環不良 [31][32]
低血壓 [32]
酸中毒 血液中的酸鹼度失衡 [31][32]
腹瀉 水樣、不成形的糞便 [32]
餵養不良 [31]
需氧量 [31]
膨脹的囟門 頭上的軟點鼓了起來 [32]
癲癇 [31][32]
發燒 [31]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大面積凝血 [32]
腎功能衰竭 腎功能不全 [32]
菌血症 從新生兒血液中培養出的細菌 [31]
Close

病毒感染

症狀和上呼吸道病毒病原體的分離具有診斷意義。病毒鑑定可以採用特異性免疫學方法和聚合酶鏈式反應(PCR)。通過檢測病毒抗原可以迅速確認病毒的存在。用於識別RSV病毒的方法和材料具有85%至95%的特異性和敏感性,但並非所有研究都證實了這種敏感性。而抗原檢測的敏感性相對較低,大約在65%至75%之間。[35]

原蟲感染

先天性瘧疾有其自身的一組症狀:

More information 先天性瘧疾感染跡象, 備註 ...
先天性瘧疾感染跡象 備註 參考文獻
脾腫大 腫大的脾臟
發燒
貧血
黃疸
餵養不良
肝腫大 腫大的肝臟
生長遲緩
稀便
易怒
高膽紅素血症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
脾臟破裂
腎功能衰竭
黑水熱 僅感染惡性瘧原蟲 [22]
Close

新生兒敗血症

新生兒敗血症是一種會擴散到全身的感染。對這種系統性感染的炎症反應可能與感染本身一樣嚴重。[26]在體重低於1500克的嬰兒中,敗血症是最常見的死因。每1000個新生兒中就有3%至4%的嬰兒感染敗血症,死亡率接近25%。[36]嬰兒感染敗血症可以通過培養血液和脊髓液來識別,如果懷疑,通常會開始靜脈注射抗生素。腰椎穿刺是有爭議的,因為在某些情況下,它被發現是不必要的,但同時,如果沒有它,估計將會有高達三分之一的患有腦膜炎的嬰兒被錯過。[30]

預防

為了減少新生兒感染,在英國美國提供了對孕婦進行HIV、乙型肝炎和梅毒篩查的服務。[37][38]

在分娩前進行陰道抗生素沖洗並不能預防B組鏈球菌感染。[31][39]在分娩前在陰道使用氯己定也不能預防新生兒感染。[40]

由於B組鏈球菌可在30%的女性下生殖道中定植,因此通常在孕婦懷孕35至37周時對孕婦進行該病原體的檢測。在分娩前給母親使用抗生素治療可以降低新生兒感染率。[31]通過使用青黴素治療母親可以預防嬰兒感染。自從採用這種預防性治療以來,B組鏈球菌感染導致的嬰兒死亡率下降了80%。[36]

患有有症狀的生殖器疱疹並接受抗病毒預防治療的母親在分娩時不太可能出現活動性、有症狀的病例,這可能會降低分娩時傳播 HSV 的風險。剖宮產可降低嬰兒感染的風險。[41]

母乳餵養已被證明可以保護新生兒免受某些感染。[42][43][44][45][46]母乳還可預防壞死性小腸結腸炎[47]

甲型、乙型和丁型肝炎可通過接種疫苗來預防。甲型肝炎可以通過接種HAV疫苗來預防,而乙型和丁型肝炎都可以通過接種HBV疫苗來預防。[20]

乙型肝炎疫苗接種是新生兒接受的前兩次注射之一。[48]另一種是維生素K,防止維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49]如果孕婦乙型肝炎呈陽性,嬰兒除了乙型肝炎疫苗外還將接受額外劑量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以防止疾病從母親傳染給嬰兒。[50]預防乙型肝炎至關重要,因為目前尚無治癒方法。[51]

通常,在未接種疫苗的個體中,病毒性肝炎家族會由於細胞毒性淋巴細胞的細胞介導反應而導致肝損傷。[52]急性病毒性肝炎可導致黃疸、膽紅素升高、肝酶(天冬氨酸轉氨酶丙氨酸轉氨酶鹼性磷酸酶)升高和流感樣症狀。[52]重要的是,急性新生兒乙型肝炎感染在大約90%的時間內會發展為慢性乙型肝炎。[53]對於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最重要的長期併發症是進展為肝硬化和肝細胞癌,這具有很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54]

治療

新生兒感染治療通常在確診病因之前就開始了。新生兒感染可以用抗生素進行預防性治療。[55]母體抗生素治療主要用於預防B組鏈球菌。[30]

有生殖器疱疹病史的婦女可以用抗病毒藥物治療,以防止可能在出生時感染嬰兒的症狀性病變和病毒脫落。使用的抗病毒藥物包括阿昔洛韋噴昔洛韋伐昔洛韋泛昔洛韋。只有極少量的藥物可以在胎兒體內檢測到。嬰兒中與藥物相關的異常並沒有增加,這可能歸因於阿昔洛韋。尚未評估抗病毒藥物在兒童生長發育後的長期作用。中性粒細胞減少可能是阿昔洛韋治療新生兒HSV感染的併發症,但通常是短暫的。[41]免疫球蛋白療法尚未被證明有效,因此不推薦使用。[56]

流行病學

每年有多達330萬新生兒死亡,其中23.4%死於新生兒感染。敗血症或肺炎導致的死亡約有一半發生在分娩後的第一周。在工業化國家中,對感染B組鏈球菌的母親進行預防性抗生素治療、早期發現新生兒敗血症以及對新生兒使用抗生素已降低了死亡率。[31]北美,估計每10萬名活產嬰兒中就有5至80人患有新生兒疱疹。在美國以外的國家,HSV的患病率較低。在英國,發病率要低得多,估計為每10萬活產兒有1.6例。大約70%至80%的受感染嬰兒的母親沒有HSV感染史。[41]

新生兒死亡率較低的地區包括歐洲西太平洋美洲,這些地區的敗血症發病率占全球新生兒死亡總數的9.1%至15.3%。相比之下,像尼日利亞剛果民主共和國印度巴基斯坦中國等資源貧乏的國家中,敗血症導致的死亡占總死亡人數的22.5%至27.2%。[31]

在英國,新篩查出乙型肝炎、梅毒和HIV感染的孕婦比例自2010年以來一直保持穩定,分別約為0.4%、0.14%和0.15%。包括既往診斷在內,孕婦乙型肝炎和HIV的估計患病率較高,分別為0.67%和0.27%。由於抗體水平低而被評估為易患風疹的孕婦增加了60%以上,達到約7.2%。然而,這種增加可能是由於測試方法和評估標準的變化。[57]

在北美,化膿性鏈球菌是1960年代之前與新生兒敗血症相關的最常見病原體。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引起敗血症的最常見病原體是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它們以與受感染的中央靜脈或動脈導管相關的生物膜形式存在。[55]感染可能是致命的,並導致存活到兒童期的嬰兒長期發病和殘疾。[55]新生兒敗血症影響每1000例活產128例。敗血症嬰兒可發生腦膜炎。[30]患有HSV的准媽媽在懷孕期間有75%的機會至少發作一次。[41]在有限的研究中發現,在非洲,患有瘧疾的母親所生的嬰兒有7%會感染先天性瘧疾。[22]

早發性感染

早發性敗血症可發生在出生後的第一周。通常在出生後的第一天就會出現症狀。這種類型的感染通常是在嬰兒出生之前獲得的。胎膜早破和其他產科併發症會增加早發性敗血症的風險。如果羊膜在分娩前18小時以上破裂,嬰兒發生這種併發症的風險可能更高。早產、低出生體重、絨毛膜羊膜炎、母體尿路感染和母體發熱是增加早發性敗血症風險的併發症。早發性敗血症表現為嚴重的呼吸道症狀。嬰兒通常會出現肺炎、體溫過低或休克。死亡率為30%至50%。[30]

晚發性感染

在出生後的第一周到第30天之間發生的感染被認為是遲發性感染。產科和母體併發症通常不是這些遲發性感染的原因;它們通常由入駐NICU的嬰兒獲得。在NICU廣泛使用廣譜抗生素會導致侵襲性抗生素耐藥菌的流行率更高。[30]胎糞吸入綜合徵的死亡率略高於4%,占所有新生兒死亡的2%。[58]

研究

對感染風險的易感性和免疫缺陷是活躍的研究領域。有關病毒在新生兒感染中的作用的研究很少。研究還在繼續探討腸道、皮膚和其他人類微生物組在新生兒期的定植和保護作用。[26][30]由於工業化地區能夠在臨床實驗室中確認診斷和病原體的存在,因此比較富裕和貧困國家之間的診斷成功率會更加困難。並非在所有情況下都可以進行臨床檢測,臨床醫生必須依靠新生兒的感染症狀進行診斷。來自非洲和東南亞的研究數據很少。[31]

一些研究的結果是確定了診斷工具和程序,可以識別資源貧乏地區感染B組鏈球菌的母親。這些程序使用起來既簡單又便宜。那些被確定為被感染的母親可以在嬰兒出生前接受預防性治療。[31]

乳桿菌屬的益生菌施用已顯示出一些成功。的益生菌治療已經顯示出一定的成功。[59]

目前正在測試B組鏈球菌疫苗,但尚未上市。在美國,疫苗接種估計能夠預防4%的早產B組鏈球菌感染和60至70%的新生兒B組鏈球菌感染。母親接種疫苗的預計好處是預防899例B組鏈球菌病和35例嬰兒死亡。在預防B組鏈球菌方面節省的費用可能超過4300萬美元。在無法進行篩查和預防性治療的中低收入國家,接種疫苗可能特別有益。分析人士預測,B組鏈球菌疫苗接種可預防30至54%的嬰兒B組鏈球菌病例。篩查、預防性抗生素和疫苗可預防48%的感染。[60]

參見

參考文獻

拓展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