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南省信陽市下轄的一個縣,古稱息州、新息縣,遠自西周周武王時期已經有[ 息國 ]的建制,距今已有三千餘年歴史,堪稱「天下第一縣」。[2]淮河穿城而過,面積1836平方公里,總人口釣113萬人。縣人民政府駐譙樓街道。[3]
歷史
息縣歷史悠久,自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分封賜土,從息國建立至今,已歷經3000多年;公元前682年在華夏大地上首次設縣,古今相延不易「息」名、不改縣治,堪稱「郡縣制」的活化石,被譽為「中華第一縣」。新息侯馬援,邊關平叛安民,「馬革裹屍」,至今仍激勵後人;「秦樓遺址」,新石器時代文化遺產猶在;「申息之師」,人民吃苦耐勞,有着不屈不撓的精神。雖歷史風雲多起,可「息」字巋然不變。
夏、商時期屬豫州,周朝時期始建息國,國都在今息縣城西南6公里的青龍寺。公元前682年,楚滅息國置縣,秦因之。西漢改名新息縣,歷東漢、魏、晉、南北朝均屬汝南郡(國)。西晉建立後,新息縣為汝南國治。東晉十六國時期,先後為後趙、前燕、前秦、東晉、後秦等政權據有,均以此地為汝南郡治。南北朝時南朝劉宋、蕭齊王朝,仍為汝南郡治。北魏又增置東豫州。南朝蕭梁先置豫州汝南郡,後又改稱淮州。東魏時復為東豫州汝南郡治所。北周時改置息州,均為州郡治所在地。隋開皇三年(583年)廢汝南郡,大業三年(607)廢息州為汝南郡。新息縣屬之。唐朝武德四年(621年)以縣置息州,貞觀元年(627年)廢息州,縣屬豫州,寶應元年(762年)以後屬蔡州。先後為梁、唐、晉、漢、周5個王朝據有。北宋建立後,新息縣屬蔡州。金朝泰和八年(1208年)置息州,以新息縣為州治所在地。並移今縣城。元朝(蒙古國)元中統三年(1262)省,四年(1263)復置息州;至元三年(1266年)將新息縣省入息州。至元三十年(1293)屬汝寧府。明洪武四年(1371)降息州為息縣,屬中都臨濠府(後改名鳳陽府)。七年,屬汝寧府光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光州為直隸州,息縣屬之。
民國元年(1912年)直屬河南省。三年屬豫南道。17年,屬河南省第十三行政區。21年,屬河南省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1月31日,中共占領潢川,設潢川專區,1949年5月息縣屬潢川專區,1952年8月11日析息縣、潢川、固始各一部置淮濱縣,1952年10月息縣隨潢川專區併入屬信陽專區。199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並由省人民政府7月29日正式通知,撤銷信陽地區,改設地級信陽市。息縣屬之至今未變。
1957年至1960年 鐵道部曾在息縣蒲公山設立五七幹校
行政區劃
目前下轄:[4]
龍湖街道、淮河街道、譙樓街道、龍湖街道、淮河街道、包信鎮、夏莊鎮、東嶽鎮、項店鎮、小茴店鎮、曹黃林鎮、孫廟鄉、路口鄉、彭店鄉、楊店鄉、張陶鄉、白土店鄉、崗李店鄉、長陵鄉、陳棚鄉、臨河鄉、關店鄉、八里岔鄉和地礦局。
交通
- 230國道過境。
人口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息縣常住人口為66.62萬人。[5]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770280人,其中:城關鎮50585人、包信鎮45398人、夏莊鎮32594人、東嶽鎮42906人、項店鎮40838人、小茴店鎮54238人、城郊鄉44408人、孫廟鄉31982人、路口鄉36233人、彭店鄉31225人、楊店鄉38857人、張陶鄉39576人、白土店鄉36094人、崗李店鄉40155人、長陵鄉22331人、陳棚鄉20823人、臨河鄉31936人、關店鄉45720人、許店鄉18890人、曹黃林鄉16339人、八里岔鄉21563人、李堂鄉20933人、地礦局虛擬鎮6656人。
特產
息縣香稻丸、息半夏:中國地理標誌產品。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