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茨威格
奥地利犹太裔作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斯蒂芬·茨威格(德語:Stefan 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奧地利猶太裔作家,中短篇小說巨匠,擅長人物的心理分析,也著有多篇名人傳記。
生平

斯蒂芬·茨威格生於維也納,父親莫里茨·茨威格是一個富裕的紡織商人,母親來自意大利的猶太人銀行世家布雷陶爾家族,其家庭不信教。他後來在面試中描述家庭時稱「父母碰巧都是猶太人」。他讀大學期間,他就發表了一些詩歌,它們受到了霍夫曼斯塔爾和里爾克的影響。1904年他完成關於泰納的博士論文,從維也納大學畢業。期間他發表了第一篇中篇小說,這種文學樣式後來讓他享譽世界。他發展了一種特別的寫作方法,把謹慎的心理分析、引人入勝的敘述方式和極好的修辭風格融為一體。除了創作短篇小說和散文外,茨威格也是波德萊爾,魏爾倫和維爾哈倫作品的譯者。
茨威格保持着富裕市民的生活方式,經常旅行。他1910年踏足印度,兩年後踏足美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自願入伍,被委派從事戰時新聞服務。戰爭的進程和他的朋友,法國作家和平主義者羅曼·羅蘭對他的影響使他越來越反對戰爭。1917年,茨威格第一次在服役期間休假,並寫作戲劇《耶利米》來反對戰爭。後來他退役,搬到了中立國瑞士的蘇黎世,在那裡作為記者為《維也納新自由報》工作。
戰爭結束後,茨威格回到了奧地利,住在薩爾茨堡。他在1919年和弗里德里珂·馮·溫特妮茨結了婚。作為有責任感的知識分子,茨威格積極參加了反對民族主義、復仇主義的活動,宣傳「歐洲要有統一精神」的思想。在此期間,他創作了很多作品。1927年他完成歷史特寫《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在書中作者選擇了歷史上的五個時刻進行描寫,後來再版為十二個和十四個故事的版本均在1943年即茨威格身後。這些時刻有的改變了整個歐洲(比如滑鐵盧戰役中未能及時增援拿破崙的法軍元帥格魯希的遺憾),有的改變了一個人的命運(比如亨德爾的中風與感悟)。情節的吸引人加之作者高超的藝術技巧使得這部特寫集激情洋溢,非常具有感染力。
1928年,茨威格到蘇聯旅行,在那裡他的作品通過高爾基的努力出版了俄語譯本。同時他寫作傳記,他受弗洛伊德的思想影響,偏重對人物的心理分析。他曾經寫了巴爾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荷爾德林、克萊斯特等人的傳記。1929年他完成《舊書商門德爾》。1930年茨威格將他的作品《精神療法》題獻給愛因斯坦。

1933年,當納粹黨在德國掌權的時候,茨威格決定去英格蘭倫敦。他的書不准在萊比錫的島嶼出版社出版,而只能在維也納出版。但他跟德國的聯繫仍在進行。1935年他為理查德·施特勞斯的歌劇《沉默的女子》撰寫了劇本。同年,他到南美旅行。
1936年,茨威格的作品在德國被掌權者查禁。他的第一次婚姻結束了。1938年奧地利也陷入了納粹的掌控,茨威格移民英國。他跟夏洛特·阿爾特曼結了婚。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斯蒂芬·茨威格加入了英國國籍。他離開了倫敦,取道紐約、阿根廷和巴拉圭到達了巴西。
1941年他出版了強烈控訴法西斯對思想的專制統治的經典名作《象棋的故事》和自傳《昨日的世界》。
1942年2月22日,茨威格和第二任妻子夏洛特·阿爾特曼在里約熱內盧附近的彼得羅波利斯(Petrópolis)雙雙服用鎮靜劑自殺——「出於自願和理智的思考」,出於對他的「精神家園歐洲」的毀滅的痛心。23日,二人雙手緊握的屍體被發現。二人的遺體葬於彼得羅波利斯市的斯蒂芬·茨威格故居(Casa Stefan Zweig)紀念館。
作品

茨威格顯名於1920年代至1930年代[1]。他與亞瑟·史尼茲勒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等人友好。在美國、南美洲、歐洲(特別是歐洲大陸),茨威格非常受歡迎。然而,他遭到英國民眾極大的忽視,而且他的名聲在美國逐漸變小,直到1990年代眾多出版人的努力,尤其是普希金出版社和紐約書評(NYRB),才拯救他免於遭人遺忘的命運。
評論家對於茨威格作品的意見有著極大的分歧,一些英語批評者對他的貧乏、疲弱和表面的文學內容感到失望,而另外一些評論家卻讚賞他作品內的歐洲傳統:歌頌人道、純樸、和有力的風格。
茨威格有許多著名的作品。其中包括中篇小說:《象棋的故事》、《熱帶癲狂症患者》、《一名陌生女子的來信》(此作品在1948年被馬克思·歐弗斯拍成電影);長篇小說:《同情的罪 》、《情感的迷惘 》(去世後出版);以及傳記:《鹿特丹的伊拉謨斯的勝利與悲劇》、《麥哲倫》、《瑪麗·安東尼特》(去世後出版)(此作品被好萊塢相中,女演員瑙瑪·希拉飾演瑪麗)。
在美國的反德情緒到達最高點的時候,他一度使用假名「Stephen Branch」(來自他真實姓名的翻譯)。
茨威格與理查·史特勞斯友好,並曾經緊密合作過,並為史特勞斯的《沉默的女子》撰寫劇本。1935年6月24日,《沉默的女子》在德勒斯登進行首演時,史特勞斯拒絕納粹將茨威格的名字從節目單上移除的要求,結果戈培爾以拒絕出席作為回應,而且在三次演出後,此劇便遭禁演。之後,茨威格與Joseph Gregor 合作,為史特勞斯提供另一齣戲劇 Daphne 提供劇本。
大英圖書館和紐約州立大學藏有眾多茨威格的收藏品。在茨威格的子嗣捐獻下,大英圖書館1986年五月舉辦了「史蒂芬·茨威格收藏特展」。其中特別展示了許多以親筆書寫的音樂手稿,包括巴哈、海頓、華格納,和馬勒。這項展覽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親筆原稿展之一」。其中特別珍貴的一項展品是莫札特的「Verzeichnüß aller meiner Werke」,這是莫札特以他自己作品的主題下去編纂的手寫書籍。



- 《恐懼》(Angst)
- 《象棋的故事》(Schachnovelle)
- 《女人與風景》(Die Frau und die Landschaft)
- 《女僕勒波雷拉》(Leporella)
- 《夏日小故事》(Eine Sommergeschichte)
- 《懶漢》(Der Verbummler)
- 《被遺忘的夢》(Vergessene Träume)
- 《舊書商門德爾》
- 《Die Wanderung》
- 《Wondrak》
- 《Wunder des Lebens》
- 《Zwei Einsame》
- 《無形的壓力》
- 《Der Stern über dem Wald》
- 《償還舊債》
- 《一顆心的淪亡》
- 《巧識新藝》
- 《灼人的秘密》
- 《奇妙之夜》
- 《看不見的收藏》
- 《情感的迷惘》
- 《瘋狂殺人者》(Amokläufer)
- 《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Brief einer Unbekannten)
- 《里昂的婚禮》(Die Hochzeit von Lyon)
- 《一個女人生命中的二十四小時》(Vierundzwanzig Stunden aus dem Leben einer Frau)
- 《普拉特的春天》(Praterfrühling)
- 《日內瓦湖畔的插曲》(Episode am Genfersee)
- 《一個崩潰的故事》(Geschichte eines Untergangs)
- 《貴婦失寵》(Die ungeklärte Nacht)
- 《黃昏中的故事》(Geschichte in der Dämmerung)
- 《既相同又不同的兩姐妹》(Die gleich Unbekannten Schwestern)
- 《十字架》(Das Kreuz)
- 《埃麗卡·埃瓦爾德之戀》(Die Liebe der Erika Ewald)
- 《一個令人難忘的人》(Ein Mensch, den man nicht vergisst)
- 《行向昨日的旅程》(Reise in die Vergangenheit)
- 《Rahel rechtet mit Gott》
- 《Virata-Das Auge des ewigen Bruders》
- 《Der begrabene Leuchter》
- 《Die Legende der dritten Taube》
- 《Das Lamm der Armen》
- 《Tersites》
- 《Jeremias》
- 《克拉麗莎》(Clarissa)
- 《永不安寧的心》
- 《變形的陶醉》
- 《愛與同情》(Ungeduld des Herzens,中譯書名:焦灼之心)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