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衝突[32]是菲律賓棉蘭老島地區的一場叛亂,涉及多個武裝團體。[33]菲律賓政府與摩洛民族解放陣線(MNLF)[34]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MILF)[35]這兩個主要武裝團體之間簽署了和平協議,但其他較小的武裝團體的衝突仍然存在。[36]2017年,和平委員會解決了約138起部族衝突。

Quick Facts 摩洛衝突, 日期 ...
摩洛衝突
菲律賓動亂英語Insurgency in the Philippines對伊斯蘭國的軍事打擊反恐戰爭的一部分
日期1968 年 3 月 18 日[26] – 2019 年 2 月 22 日
(50年11個月又4天) 小型恐怖活動和衝突持續進行中
地點
狀態

政府與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摩洛民族解放陣線宣布和平協定

停止與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和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的敵對行動

持久自由行動於 2017 年 10 月 23 日結束,對聖戰勢力造成沉重打擊,大幅減少其人數,並奪回所有領土

邦薩摩羅過渡管理局 (BTA) 於 2019 年 2 月 22 日成立,負責管理棉蘭老穆斯林邦薩摩羅自治區,直至 2022 年 6 月 30 日

小規模衝突和恐怖主義仍在持續
領土變更 棉蘭老島穆斯林邦薩摩洛自治區於2019年2月22日正式批准,並取代棉蘭老島穆斯林自治區
參戰方

 菲律賓
支持:
 美國 (顧問)[1]
 澳大利亞[2][3]
 印度尼西亞[4][5]
 馬來西亞 (自 2001 年起)[4][6][7][8]
 俄羅斯[9]


國際監督小組英語International Monitoring Team

1969–2014: 莫洛人組織:
莫洛民族解放陣線 (至1996年)[10]
莫洛伊斯蘭解放陣線 (至2014年)

前支持:
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 (至2011年)[11][12][13][14][15][16]
 馬來西亞 (至1995年)[17][18][19]


從 2005 年
菲律賓民族民主陣線

從 1991 年開始:
聖戰組織:
阿布沙耶夫(1991年至今)
邦薩摩洛伊斯蘭自由戰士 (2008年至今)
安薩爾哈里發英語Ansar Khalifa Philippines (2014 年至今)

前聖戰組織:
毛特組織 (2013–2017)[20][21][22]
棉蘭老伊斯蘭哈里發英語Khalifa Islamiyah Mindanao(KIM)(2011–2013)[23]
蘇萊曼酋長運動 (1991–不明)[24][25]
指揮官與領導者

費迪南德·馬科斯
(1969–1986)
柯拉蓉·艾奎諾
(1986–1992)
菲德爾·瓦爾迪斯·羅慕斯
(1992–1998)
約瑟夫·艾斯特拉達
(1998–2001)
葛洛麗雅·馬卡帕加爾-雅羅育
(2001–2010)
艾奎諾三世
(2010–2016)
羅德里戈·杜特蒂
(2016–2022)

小斐迪南·馬可仕
(2016–至今)
努·密蘇阿里 (1969–1996)
Habier Malik 
Muslimin Sema (1969–1996)
Habib Mujahab Hashim# (1969–1996)
Abul Khayr Alonto# (1969–1996)
Murad Ebrahim (1977–2014)
Hashim Salamat# (1977–2003)
前支持者:
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 (1969–1981)[27]
穆安瑪爾·格達費 (1969–2011)
Mustapha Harun (1969–1995)[28][29]
拉杜蘭·薩希龍英語Radullan Sahiron
卡扎菲·簡加拉尼英語Khadaffy Janjalani 
Galib Andang 
Ameril Umbra Kato #
Isnilon Hapilon [30]
Hatib Hajan Sawadjaan 
Omar Maute 
Abdullah Maute 
兵力
125,000–130,000[31] 11,000 (2012)[31]
傷亡與損失
死亡總數:
包括平民在內的至少 120,000 人
Close

摩洛衝突的根源與邦薩摩洛人民反抗外國統治的悠久歷史有關,包括1898年美國吞併菲律賓; 從那時起,摩洛人對菲律賓政府的抵抗就一直持續着。 [32]在菲律賓獨裁者費迪南德·馬科斯執政期間,菲律賓政府與摩洛穆斯林叛亂組織之間出現政治緊張局勢和公開敵對行動。[37]摩洛叛亂是由 1968 年 3 月 18 日的賈比達大屠殺引發的,[38]在這次屠殺中,60 名菲律賓穆斯林突擊隊員在計劃收復馬來西亞沙巴州東部的行動中被殺。 作為對菲律賓政府收復沙巴失敗的報復,馬來西亞政府支持並資助了摧毀菲律賓南部的摩洛衝突,直到2001年停止支持。[39]

作為回應,各種推動摩洛自治的組織,無論是通過自治還是獨立,幾乎立即成立,[40][41]儘管這些組織通常持續不了多久,直到菲律賓大學教授努爾米蘇阿里建立了摩洛民族解放陣線(MNLF)  ),一個致力於在 1972 年建立獨立的棉蘭老島的武裝叛亂組織。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分裂成幾個不同的團體,其中包括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 (MILF),該組織試圖在菲律賓境內建立一個伊斯蘭國家。  2008 年末,當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將其要求從獨立改為自治時,阿梅里爾·烏姆布拉·加藤 (Ameril Umbra Kato) 領導的派系不同意,最終於 2010 年組建了邦薩摩羅伊斯蘭自由戰士 (BIFF)。[42][43]

儘管烏普薩拉衝突數據計劃的保守估計表明,菲律賓政府與阿布沙耶夫 (ASG)、BIFF、MILF 和 MNLF 派系之間的武裝衝突中至少有 6,015 人喪生,但衝突的傷亡統計數字各不相同。  1989年和2012年。[44]

起源

摩洛人有着400多年抵抗外來統治的歷史。 在西班牙與摩洛衝突期間,西班牙多次試圖征服蘇祿摩洛蘇丹國、馬京達瑙蘇丹國和拉瑙蘇丹國聯邦,儘管西班牙成功地取代了馬尼拉和民都洛島的伊斯蘭教,但他們卻未能對抗南部的穆斯林。 現任摩洛穆斯林領導人認為,針對西班牙人、美國人、日本人和基督教菲律賓人的武裝鬥爭是摩洛民族長達四個世紀的「民族解放運動」的一部分。[45]

現代衝突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西班牙和美國針對摩洛人的戰爭。[46]繼 1898 年美西戰爭之後,1899 年至 1913 年間,菲律賓革命穆斯林與美國軍隊在菲律賓南部爆發了另一場衝突。1898 年 8 月 14 日,美國擊敗西班牙軍隊後 根據 1898 年《巴黎條約》,聲稱菲律賓為其領土,並建立了由韋斯利·梅里特將軍擔任軍事總督的軍政府。菲律賓人反對美國的外國統治。[47]

美軍於 1899 年 5 月 18 日從西班牙政府手中奪取了霍洛島和 1899 年 12 月三寶顏的控制權。[46]准將約翰·貝茨被派去與蘇祿蘇丹賈馬魯·基拉姆二世談判一項條約。 基拉姆對美國的接管感到失望,因為他希望在西班牙軍隊擊敗該群島後重新獲得主權。 貝茨的主要目標是保證摩洛人在美菲戰爭中保持中立,並在菲律賓南部建立秩序。 經過一番談判,簽署了基於早期西班牙條約的《貝茨條約》。[48]《貝茨條約》確實保證了南方穆斯林的中立,但它的設立實際上是為了給美國人爭取時間,直到北方戰爭結束。1900 年 3 月 20 日,威廉·奧古斯特·科貝准將接替貝茨,棉蘭老-霍洛地區升級為完整的部門。 儘管有報道稱美國人和其他平民遭到摩洛人的襲擊和殺害,但棉蘭老島的美軍得到了增援,與摩洛人的敵對行動也有所減少。[49]

美國的入侵始於1904年,結束於約翰·J·潘興少將的任期,他是摩洛省的第三任也是最後一位軍事總督,但巴格薩克山和霍洛巴德達喬仍面臨重大抵抗; 後者,美國軍方在莫洛火山口大屠殺中殺害了數百名摩洛人。戰後,1915 年,美國在蘇祿島簽訂了《卡彭特條約》。[50]

即使在主要的摩洛叛亂結束後,摩洛人反對美國統治的叛亂仍在繼續爆發,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占領菲律賓。 日本入侵期間,摩洛人在棉蘭老島和蘇祿島發動叛亂反抗日本人,直至 1945 年日本投降。

歷史

從 1920 年代開始,美國殖民政府和隨後的菲律賓政府奉行種族內移民政策,將大量來自米沙鄢群島和呂宋島的菲律賓基督徒定居者重新安置到棉蘭老島的大片土地上。 這項政策使得到 1970 年代菲律賓基督徒人數超過了摩洛人和盧馬德人,隨着土地糾紛的增加,這是加劇摩洛人和菲律賓基督徒定居者之間不滿的一個因素。 摩洛人的另一個不滿是中央政府對棉蘭老島自然資源的開採,而許多摩洛人仍然生活在貧困之中。

在西班牙和美國的殖民計劃中,摩洛穆斯林和盧馬德人大部分被取代,菲律賓基督教定居者最終控制了新建道路沿線的關鍵地區,並破壞了摩洛人傳統的行政結構和對資源的控制。 美國人更喜歡基督徒成為新定義的城鎮的管理者,而不是盧馬德和莫羅,因為不可持續的人口增長和伐木導致環境惡化。[51]

馬科斯 (1965–1986)

賈比達大屠殺

摩洛衝突的活躍階段歸因於 1968 年 3 月費迪南德·馬科斯總統第一任期即將結束時發生的賈比達大屠殺。[52]參議院根據一名據稱倖存者的證詞進行揭露,稱至少有11名菲律賓穆斯林軍事學員在科雷希多被菲律賓武裝部隊殺害。[53]這些學員被帶到科雷吉多島,組建一支名為「賈比達」的秘密突擊隊,該部隊將滲透、破壞沙巴地區的穩定,並為之前擁有該島的蘇祿蘇丹占領沙巴。[54]受訓者最終拒絕了他們的任務,其原因至今仍為歷史學家爭論不休。 倖存者吉賓·阿魯拉說,無論他們反對的理由是什麼,除了他之外的所有新兵都被殺了,他只是裝死才逃過一劫。[55]

屠殺在菲律賓穆斯林中引起騷亂,尤其是在學生中。[56]穆斯林知識分子和普通民眾認為與國家其他地區融合與和解的想法變得不可信,產生了一種被邊緣化的感覺。

早期分離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陣線的形成

很快就成立了各種通過自治或獨立推動摩洛自治的組織。 南拉瑙市議員哈倫·拉希德·盧克曼呼籲國會啟動彈劾馬科斯總統的程序,但由於彈劾工作未能獲得足夠的國會支持,最終在沮喪中成立了邦薩摩羅解放組織。[57]哥打巴托總督達圖·烏托·馬塔蘭建立了穆斯林獨立運動,[41]公開呼籲該地區分裂以創建一個穆斯林國家,但它只持續到馬塔蘭與馬科斯談判並接受了在馬科斯的行政內閣職位。[40]

1972年10月21日,菲律賓大學教授努爾·米蘇阿里組建了摩洛民族解放陣線,尋求通過武力建立摩洛共和國。[40]

戰鬥和屠殺

在1974年叛亂最激烈的戰鬥之一中,霍洛島遭到嚴重破壞,悲劇的消息促使世界各地的其他穆斯林更加關注這場衝突。 當武裝部隊以焦土戰術將霍洛市的大部分地區夷為平地時,據稱許多平民被殺。[58]1974年9月24日,菲律賓軍隊殺害了至少1,000名在清真寺祈禱的摩洛平民,即馬里斯邦大屠殺。兩年後,菲律賓政府和摩洛民族解放陣線簽署了《的黎波里協議》,宣布雙方停火。 該協議規定,棉蘭老島仍將是菲律賓的一部分,但其 13 個省份將由邦薩摩羅人民的自治政府管轄。[34]馬科斯總統後來違背了協議,暴力事件隨之而來。

菲律賓共產黨在的黎波里設有一名與摩洛民族解放陣線的聯絡官。[59]

伊拉加人的形成

據稱,菲律賓政府鼓勵棉蘭老島的基督教定居者組建一支名為「伊拉加」的民兵來對抗摩洛人。 伊拉加參與殺戮和侵犯人權,並對 1971 年 6 月在馬尼利清真寺屠殺 65 名摩洛穆斯林平民(其中包括婦女和兒童)負有責任。[60]據稱伊拉加還從事食人行為,在儀式中割下受害者的身體部位來吃。[61]

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的形成

1978 年,謝赫·薩拉馬特·哈希姆建立了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 (MILF),這是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的一個分支,旨在建立一個伊斯蘭國家。[62]這些反叛組織與菲律賓武裝部隊之間的衝突一直持續到馬科斯總統政權結束。 從1972年到1980年,至少有5萬人在衝突中喪生,100萬人在國內流離失所,超過10萬菲律賓穆斯林乘船逃往馬來西亞。[63]

科拉松·阿基諾和菲德爾·拉莫斯 (1986–1998)

ARMM的創建

科拉松·阿基諾總統在任期初期安排了與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主席努爾·米蘇里和蘇祿幾個摩洛民族解放陣線叛亂組織的會面,為一系列談判鋪平了道路。1989年,根據1987年憲法創建了棉蘭老穆斯林自治區 (ARMM)。[64]

在菲德爾·V·拉莫斯的總統任期內,舉行了多次和談,ARMM得到鞏固,並擁有自己的地緣政治體系。[34][37]

阿布沙耶夫集團的成立

1991 年,曾在中東研究伊斯蘭教的前教師阿卜杜拉賈克·詹賈拉尼於 20 世紀 80 年代在阿富汗會見了奧薩馬·本·拉登,之後成立了更為激進和神權主義的阿布沙耶夫組織。[34]

埃斯特拉達 (1998–2001)

埃斯特拉達的「全面戰爭」政策

總統約瑟夫·埃赫西托·埃斯特拉達在其任期內於2000年3月21日宣布對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發動「全面戰爭」,但也舉行了一系列停止敵對行動的談判。棉蘭老島及其周邊地區爆發了多起衝突,菲律賓軍方與反叛組織之間的衝突導致大量人員傷亡。[65]

埃斯特拉達任職期間,叛亂組織綁架了三名意大利神父,其中兩人後來被釋放,一人被槍殺;他們占領了塔拉揚、馬京達瑙和考斯瓦甘、北拉瑙的市政廳; 轟炸了位於奧三米茲的 渡輪;並接管了納西索·拉莫斯高​​速公路。 所有這些事件導致海外投資大量損失,特別是在棉蘭老島地區。[66]

菲律賓武裝部隊成功發起了一場針對叛亂組織的戰役;43個小型營地,13個主要營地被攻陷。 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損失慘重,頭目謝赫薩拉馬特哈希姆逃離菲律賓前往馬來西亞尋求庇護。2000 年10月5日,609 名叛亂分子在卡加延德奧羅投降,包括叛變的鎮長穆拉潘迪·科賽因·薩里普。[67]隨後,2000年12月29日,855名叛亂分子再次投降。埃斯特拉達總統隨後下令在棉蘭老島升起象徵勝利的菲律賓國旗。 它於 2000 年7月9日在馬德哈布附近舉行,第二天為總統埃斯特拉達再次舉行,總統在距離清真寺僅幾米遠的一間教室里舉行了一場盛宴。

報復性攻擊

幾個伊斯蘭叛亂組織進行報復,於2000年12月30日襲擊了國家首都地區的幾個關鍵地點,造成22人死亡、數百人受傷。 2003年5月,肇事者之一在卡加延德奧羅準備登上飛往馬尼拉的飛機時被捕。2004年,兩名伊斯蘭祈禱團成員被捕,因為認定他們對火車爆炸事件負有責任。[68]阿爾戈齊也被捕了,但後來在2003年10月13日試圖越獄時在交火中被殺。

馬卡帕加爾·阿羅約 (2001–2010)

2001年5月27日,阿布沙耶夫組織在巴拉望島的一個高檔度假村扣押了20名人質。有四名人質成功逃脫。[69]由40名槍手組成的綁架團伙隨後占領了巴西蘭拉米坦鎮的何塞·托雷斯醫生紀念醫院和聖彼得教堂大院,[70]並聲稱俘虜了200人,但確認有20人在醫院內部被俘虜,包括工作人員和患者。[71][72]

菲律賓軍隊與阿布沙耶夫叛軍在拉米坦發生交火,導致包括陸軍上尉在內的 12 名士兵死亡。據報道,多達22名士兵在營救人質的過程中喪生。[72]

拉米坦戰役中又有五名俘虜逃脫。 兩名俘虜在拉米坦圍困前被殺,其中一名被斬首。[69]阿布沙耶夫隨後進行了一系列襲擊,其中包括在一個椰子種植園,叛亂組織用刀砍下了兩名男子的頭。 拉米坦戰役一周後,業主和一名保安也被俘虜,反叛組織燒毀了兩座建築,其中包括一座教堂。[73]2001年8月2日,另一次襲擊發生在巴西蘭省拉米坦的巴洛博描籠涯。 三天後,菲律賓軍隊占領了武裝分子的藏身之處,解救了眾多人質,並在那裡發現了11具被斬首的屍體。其他人質要麼被釋放,要麼已經逃脫。[74][75]

2001年6月13日,據計算,人質人數約為28人,在巴西蘭又發現三人被斬首,[76]其中包括吉列爾莫·索貝羅。由於菲律賓軍隊不肯停止救援行動,他們被斬首。[77]

據2001年10月逃脫的三名人質稱,伯納姆一家仍被關押在14人之中。2002年6月7日,在人質被扣押一年後,執行了一次營救任務,導致馬丁·伯納姆和一名名叫艾迪博拉·葉的護士[78]在交火中身亡。 馬丁胸部中三槍身亡,格雷西亞·伯納姆右腿受傷。 此時,努爾·米蘇阿里命令他的支持者攻擊政府目標,以阻止 2001 年 11 月舉行的選舉,從而導致他辭去該地區州長職務。米蘇阿里後來於 2007 年在馬來西亞被捕,並被驅逐回菲律賓接受審判。[79]

2004年7月,格雷西亞·伯納姆在對八名阿布沙耶夫成員的審判中作證,確認其中六名嫌疑人是她的前綁架者。十四名阿布沙耶夫成員被判處終身監禁,四人被無罪釋放。[80]

這些反叛組織,特別是阿布沙耶夫組織,發動了多次恐怖襲擊,其中包括2002年10月在三寶顏發生的爆炸事件;  2004 年 2 月 SuperFerry 14 號爆炸事件;  2006 年 10 月在中棉蘭老島同時發生的爆炸事件;  2007 年 7 月,數名菲律賓海軍陸戰隊員被斬首;  2007 年 11 月的巴塔桑潘班薩爆炸案; 以及 2009 年棉蘭老島爆炸事件。

1000名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叛亂分子控制了北哥打巴托省的35個村莊。8月9日,2000名菲律賓軍隊攜帶直升機和大炮被派往被占領地區,將其從叛軍手中解放出來。 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曾希望將北哥打巴托納入棉蘭老穆斯林自治區。 政府和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一直在就將該省納入穆斯林自治區進行談判,但最高法院在聽取了該地區當地基督教領袖的擔憂後駁回了這一提議。

叛軍指揮官命令他們離開該地區,但加藤率領的特遣隊拒絕離開他們占領的村莊,而是挖坑。菲律賓軍隊於 8 月 9 日對他們進行了炮擊。 第二天,政府軍開始重新奪回這些村莊,從叛軍手中奪回了其中兩個村莊。[81][82]

菲律賓軍隊與叛亂組織之間爆發了多起衝突,例如2009年6月14日的衝突,導致10名叛亂分子死亡。

2002年至2015年間,菲律賓和美國參與了打擊伊斯蘭恐怖主義的聯合軍事行動,稱為「菲律賓持久自由行動」。[83]這是反恐戰爭的一部分。

貝尼尼奧·阿基諾 (2010–2016)

和平談判和阿基諾-穆拉德會晤

貝尼尼奧·阿基諾三世總統任期內,舉行了一系列停止敵對行動的和談,其中包括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主席哈吉·穆拉德·易卜拉欣在日本東京的會晤,雙方都表示讚賞。[79]挪威還於 2011年1月加入國際監測小組 (IMT),監督政府與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之間在棉蘭老島的停火協議。 儘管進行了和平談判,但還是爆發了一系列衝突。2011年9月10日,阿布沙耶夫的鐵杆成員賈爾·伊德里斯在菲律賓軍隊與反叛組織交火後被政府軍逮捕,[84]菲律賓武裝部隊還擊斃了三名阿布沙耶夫武裝分子。

在阿基諾總統任期內,恐怖主義活動持續存在。著名的案例包括2011年1月四名商人和一名導遊被阿布沙耶夫匪徒殺害。後來一名士兵在與叛軍的衝突中被殺。[85][86]2011年8月,叛軍襲擊了蘇祿的一個村莊,殺死了七名海軍陸戰隊員並俘虜了七名平民。 他們在支付贖金後釋放了兩名人質。[87]此外,棉蘭老島的幾個地區於8月遭到政府轟炸,一名菲律賓女商人於 2011年9月被綁架,[88]該女商人後來在三名槍手被菲律賓武裝部隊槍殺後獲救。[89]

2011年10月20日,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被指責在巴西蘭省襲擊了40名政府士兵,導致19名士兵和六名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戰士死亡。這違反了政府與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之間的停火協議,引起了政府的憤怒,並導致該國的反恐戰爭繼續進行。[90]

2013年2月,阿布沙耶夫組織的兩個主要營地在摩洛民族解放陣線的最新攻勢中被占領。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領導人努爾·米蘇阿里表示,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對阿布沙耶夫的進攻是因為他們反對阿布沙耶夫侵犯人權的行為,這種行為違反了伊斯蘭教。

三寶顏危機

三寶顏市危機於2013年9月9日爆發,當時由烏斯塔茲·哈比爾·馬利克和凱德·阿吉邦領導的蘇祿州革命指揮部 (SSRC) 領導下的摩洛民族解放陣線派系(被其他團體稱為流氓摩洛民族解放陣線分子 (RME))試圖提高他們在三寶顏市的影響力,並在政廳懸掛自稱的邦薩摩羅共和國的旗幟(三寶顏市政廳此前於 2013 年 8 月 12 日在蘇祿省塔利保宣布獨立),並將平民扣為人質。這次武裝入侵遭到了菲律賓武裝部隊和菲律賓國家警察的反擊,他們試圖解救人質並將摩洛民族解放陣線驅逐出該市。這場對峙演變成城市戰,導致該市部分地區陷入停頓數天。9月28日,政府在成功擊敗摩洛民族解放陣線並解救全部人質後,宣布結束三寶顏市的軍事行動。

關於邦薩摩羅的全面協議

2014年1月24日,菲律賓政府首席談判代表米里亞姆·科羅內爾-費雷爾與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首席談判代表穆拉德·易卜拉欣在吉隆坡簽署和平協議。 該協議將為根據菲律賓國會批准的法律創建名為「邦薩摩羅」的新穆斯林自治實體鋪平道路。[91]政府的目標是在2016年之前建立該地區。該協議要求穆斯林在菲律賓南部部分地區實行自治,以換取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鎮壓叛軍的條件。 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部隊將把槍支移交給選定的第三方。將建立一支地區警察部隊,菲律賓軍方將減少駐軍並幫助解散該地區的私人軍隊。[92]2014年3月27日,菲律賓政府與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簽署了《邦薩摩羅全面協議》,和平進程結束。

《紐約時報》稱,菲律賓和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之間的和平協議「旨在為動盪的南方帶來繁榮,削弱極端主義團體的吸引力」,並將美國軍事反恐行動的結束與加強美國與菲律賓的軍事合作聯繫起來。幫助菲律賓對抗中國。[93]《紐約時報》稱讚阿基諾先生的和平協議是一項「成就」,因為它報道了阿基諾先生在南中國海對中國發出的警報。[94]《紐約時報》編委會發表文章在南海爭端中站在菲律賓一邊反對中國,支持菲律賓針對中國的行動。[95][96]《紐約時報》編委會支持美國在南海對中國採取軍事行動。[97][98]

阿布沙耶夫與伊斯蘭國的聯繫

2014年7月23日,阿布沙耶夫領導人伊斯尼隆·哈皮隆在一段視頻中與該組織其他成員一起宣誓效忠阿布·巴克爾·巴格達迪,使「伊斯蘭國」得以在菲律賓立足。[99][100]2014年9月,該組織開始以「伊斯蘭國」名義綁架人員勒索贖金。[101]

馬馬薩帕諾衝突

2015年1月25日,菲律賓國家警察特別行動部隊在馬京達瑙省馬馬薩帕諾開展抓捕行動,抓獲阿卜杜勒·巴西特·烏斯曼和馬來西亞恐怖分子頭目馬爾萬。 他們被困在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第105基地司令部和幾個武裝團體之間。 四十四名蘇丹武裝部隊成員在馬馬薩帕諾衝突中喪生,但他們消滅了馬爾萬。 據稱美國參與了這次拙劣的行動,這可能會阻礙美國武裝部隊所謂的亞洲「支點」。[102]

2015年2月,班薩摩洛伊斯蘭自由戰士爭奪馬京達瑙省和北哥打巴托省邊界的領土,但沒有成功。隨後,菲律賓陸軍海軍陸戰隊宣布對 BIFF進入全面戰爭狀態。 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部隊被撤出,以防止他們成為戰鬥的受害者。

羅德里戈·杜特爾特 (2016–2022)

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已表達了對和平的承諾,並最終結束了長達 47 年的叛亂活動,而軍隊針對阿布沙耶夫和其他分裂組織的攻勢仍在繼續,在霍洛、巴西蘭和棉蘭老島其他地區依然發生了小規模衝突。2016 年9月,達沃市發生爆炸事件,造成15人死亡。 另一方面,2017年5月23日,由馬來西亞恐怖分子領導的毛特組織襲擊了馬拉維。 羅德里戈·杜特爾特總統宣布第 216 號公告,將整個棉蘭老島置於戒嚴狀態,並暫停人身保護令。 衝突一直持續到 2017年10月,伊斯蘭武裝分子與菲律賓政府軍爭奪馬拉維市之戰。 暴力行為非常嚴重。 政府使用重型火炮和空襲炮擊阿布沙耶夫和毛特組織陣地,而武裝組織則訴諸處決被俘的基督徒。2018 年,發生了兩起涉及阿布沙耶夫和 毛特組織的爆炸事件,其中一起發生在巴西蘭的拉米丹,另一起發生在蘇丹庫達拉的伊蘇蘭。

2018年7月26日,杜特爾特簽署了《邦薩摩羅組織法》,[103][104]根據全面協議中規定的協議,廢除了棉蘭老穆斯林自治區,並重新規定了邦薩摩羅自治區的基本政府結構以及貝尼尼奧·阿基諾三世總統領導下的菲律賓政府與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於2014年簽署的和平協議。[105]從2019年6月到2022年5月,[106]作為邦薩摩羅從戰爭到和平過渡「正常化進程」的一部分,共有約19,200名前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戰鬥人員和2,100件武器退役。[107][108]

邦邦·馬科斯(2022 年至今)

2022年8月,兩個摩洛武裝團體在哥打巴托市發生衝突,迫使數百名當地人離開該地區。[109]

2023年,政府宣布蘇祿省清除了阿布沙耶夫武裝分子。在巴西蘭省,政府宣布將為前阿布沙耶夫成員建造39棟房屋。[110]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