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康德羅加號航空母艦USS Ticonderoga CV-14)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六號艦,在非官方上亦是長艦體艾塞克斯級的首艦。它是美軍第四艘以提康德羅加為名的軍艦,以紀念美國獨立戰爭中民兵攻佔提康德羅加堡

Quick Facts 提康德羅加 USS Ticonderoga CV-14, 概觀 ...
提康德羅加
USS Ticonderoga CV-14
Thumb
提康德羅加號在聖地牙哥近海。攝於1944年。
概觀
艦種航空母艦
艦級艾塞克斯級(7號艦)
長艦體艾塞克斯級(1號艦)
製造廠紐波特紐斯造船廠
動工1943年3月1日
下水1944年2月7日
服役1944年5月8日
1952年1月31日
1954年9月11日
退役1947年1月9日
1952年4月4日
1973年9月1日
結局1974年8月15日出售拆解
除籍1973年11月16日
技術數據
標準排水量一般:27,500噸
作戰:33,400噸
滿載排水量36,380噸
全長整體:888呎
水線:820呎
全寬整體:147呎6吋
水線:93呎
吃水戰時:近26呎
滿載:近27.5呎
鍋爐8座鍋爐
4座1,250千瓦蒸汽輪機
2座250千瓦柴油輪機
4軸
功率150,000軸馬力
試航:154,054軸馬力
最高速度33節
試航:32.93節
續航距離20,000海哩/15節
服役:15,440海哩/15節
乘員268名軍官
2,363名水兵
武器裝備4門2聯裝5吋/38火炮
4門單管5吋/38火炮
8門4聯裝40毫米高射砲
46挺20毫米機炮
裝甲機庫:2.5吋
防護甲板:1.5吋
裝甲帶:2.5-4吋
防水壁:4吋
指揮塔:1-1.5吋
舵機:2.5吋
艦載機36架F6F
37架SB2C
18架TBF
其它3座升降台
2座彈射器
模版參考來源:[1]
Close

提康德羅加號在1943年開始建造,艦名原為漢考克(Hancock),但在動工兩個月後與CV-19調換艦名,更名為提康德羅加。1944年提康德羅加號服役,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戰後提康德羅加號退役停放,在韓戰時期進行SCB-27C現代化改建,並在期間重編為攻擊航母(CVA-14)。改建完成後提康德羅加號重返現役,其時韓戰已經停火。稍後提康德羅加號再進行SCB-125改建,增設斜角飛行甲板,然後轉到太平洋艦隊服役。

北部灣事件發生後,提康德羅加號與星座號率先派飛機空襲越南,為美軍全面介入越戰拉開序幕。接著提康德羅加號在越戰執行攻擊任務,直到1969年重編為反潛航母為止(舷號改為CVS-14)。此後提康德羅加號雖曾到西太平洋巡航,但再未參戰。退役前夕,提康德羅加號參與最後兩次太陽神計畫,回收了太陽神16號太陽神17號指揮艙。

提康德羅加號在1973年退役除籍,最終在1974年出售拆解。

建造與早年服役

提康德羅加號在1943年3月1日在紐波特紐斯造船廠開始建造,其時艦名仍為漢考克,舷號為CV-14。三日後,美國海軍部批准艾塞克斯級的改良建造方案,將艦艏及艦艉的飛行甲板縮短,並建造剪型艦艏,以增設兩座四聯裝40毫米高射炮;提康德羅加號即時採用新設計建造。由於剪型艦艏令艦體增長,故新設計亦有稱為長艦體艾塞克斯級;或稱為提康德羅加級(新設計艦以提康德羅加號的舷號最小)。[2]5月1日,海軍將CV-14更名為提康德羅加,而漢考克則改為命名CV-19。1944年2月7日,提康德羅加號下水,於5月8日正式服役。[3][4]

服役後提康德羅加號在諾福克海軍基地整裝,並在稍後搭載第80航空聯隊。6月26日,提康德羅加號前往西印度群島試航訓練,途經西班牙港,在7月22日返抵諾福克。[4]

8月30日,提康德羅加號前往太平洋,在9月4日橫越巴拿馬運河,於13日抵達聖地牙哥海軍基地,並搭載額外軍資。19日提康德羅加號前往珍珠港,在26日抵達卸載。稍後提康德羅加號在近海演習,並測試在海上補給航空炸彈。10月18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珍珠港,途經埃尼威托克,於29日抵達烏利西環礁雷伊泰灣海戰在不久前結束。[4]

第二次世界大戰

雷伊泰島與呂宋

Thumb
1944年5月30日,服役近一個月的提康德羅加號在諾福克海軍基地。提康德羅加號為長艦體艾塞克斯級首艦,相中可見其突出的剪型艦艏,上方加建了一座四聯裝40毫米高射炮;而飛行甲板則向後縮短,以使防空炮可更有效射擊。由於縮短飛行甲板令艦上飛行作業倍加危險,最終只有提康德羅加號及漢考克號有將飛行甲板切割,並在稍後補建。

10月30日,老約翰·席德尼·麥凱恩中將接替馬克·密茲契中將,指揮第38特遣艦隊(第三艦隊的快速航空母艦艦隊);提康德羅加號加入費德烈·薛曼少將指揮的第三分隊,同行艦有旗艦艾塞克斯號蘭利號聖哈辛托號[5][6]

11月2日,提康德羅加號的第三分隊與第一分隊離開烏利西,前往雷伊泰,以進一步削弱日軍空中力量,並接替受神風特攻隊重創的第四分隊。[7]次日第三分隊被日軍潛艇攻擊,雷諾號受到重創,而要折返烏利西;但提康德羅加號等未有損傷,繼續前往菲律賓,並在5日於波利略外海與第二分隊會合。[8] 三支分隊會合後,分別攻擊仁牙因灣、北錫布延海及馬尼拉灣三地的日軍機場及補給艦隻,擊沉了那智號,並摧毀地面多架飛機。下午艦隊旗艦列星頓號被自殺飛機擊中,多人死傷,麥凱恩被迫將旗艦由列星頓號轉至胡蜂號;而列星頓號在搶修後繼續作戰。6日艦隊再次空襲三地,在傍晚到外海補油。當晚第二分隊與受創的列星頓號返回烏利西休整修理,並由第四分隊接替;而麥凱恩則乘胡蜂號到關島搭載新聯隊,由薛曼在艾塞克斯號上暫時指揮艦隊,直至13日。[9]8日艦隊迴避颱風,於9日暫時到關島海域。[5]

此時日軍步兵多次乘運輸艦增援歐墨克市(Ormac),艦隊於10日取消補油,趕回菲律賓轟炸運輸艦,並先後擊沉了濱波號長波號島風號若月號及所有運輸艦。[10]13及14日,提康德羅加號等集中攻擊日軍艦隻,以阻止日軍增援,又擊沉了木曽號曙號秋霜號沖波號初春號及十多艘運輸艦,並擊傷潮號,摧毀地面多架飛機。[5]15日提康德羅加號與第三分隊返回烏利西休整,於17日抵達,其作戰位置由第二分隊接替;同日麥凱恩改以第二分隊的漢考克號為艦隊旗艦。[11]

22日提康德羅加號等離港,再次前往空襲菲律賓,並接替第一分隊。25日各艘航空母艦轟炸呂宋等地的日軍艦隻;提康德羅加號擊沉了熊野號;艾塞克斯號與蘭利號則擊沉了多艘運輸艦。日軍再次以自殺飛機還擊,並先後擊傷艾塞克斯號、無畏號、漢考克號及卡伯特號;其中無畏號更要返國修理。此時麥克阿瑟將民都洛登陸行動推遲到12月15日,故第三分隊在12月3日返抵烏利西修理休整。[5]

12月11日,提康德羅加號等離開烏利西,前往呂宋。提康德羅加號仍留在薛曼指揮的第三分隊,同行艦有旗艦艾塞克斯號、蘭利號及聖哈辛托號。[12]12日至16日,艦隊集中派戰機封鎖日軍機場,保護美軍登陸艦免受攻擊。日軍升空的飛機多被攔截及擊落。[13]

海爾賽颱風

17日艦隊在外海補油,但海面颳起強風,海面波濤洶湧,令艦隊作業困難,無法補油。惡劣天氣由艦隊以東的熱帶擾動引起;該熱帶擾動在烏利西以北形成,向西北偏西移動,並快速增強,亦即後來的颱風眼鏡蛇。由於海浪走向與冬季的東北風一致,小威廉·海爾賽並未察覺颱風迫近。[14]

18日海面風浪加劇,但艦隊的天氣預報仍然錯誤,且氣壓於日出前一直穩定,海面亦繼續吹北風,故海爾賽命艦隊再次補油。此時風浪開始使艦隻脫隊;各艦匯報的天氣資料迥異,又造成更多混亂。上午10時,氣壓開始急降,風向同時呈逆時針,海面翻起巨浪;胡蜂號的雷達甚至拍到風眼,颱風顯然就在附近。海爾賽即時命艦隊往西南迴避;然而脫隊及較慢軍艦已無法脫離,甚至有驅逐艦通過風眼。最終美軍三艘驅逐艦沉沒;蒙特利號科本斯號機庫起火,其中前者更要撤返珍珠港維修;相對之下,提康德羅加號等大型艦隻損傷輕微,僅入水過多。[15]

傍晚4時,艦隊終於駛出風暴。6時天氣轉為明朗,艦隊開始搜救落海官兵。其時海爾賽尚未得悉有驅逐艦沉沒,直到次日凌晨方得知三艘驅逐艦失去聯絡。搜救後艦隊撤返烏利西,於24日抵達。[16]28日尼米茲批准艦隊在美軍登陸仁牙因灣後,進入南海。

12月30日,艦隊離開烏利西,並先後於1945年1月3日及4日空襲台灣及呂宋的日軍機場,卻因天氣惡劣,效果不彰。7日艦隊集中攻擊呂宋,再受惡劣天氣阻礙。9日美軍開始登陸仁牙因灣,幾乎沒有遭遇抵抗;而艦隊則往北空襲台灣及琉球群島,但惡劣天氣仍舊困擾艦隊,無法有效攻擊。[17]

南中國海

Thumb
1945年1月21日,提康德羅加號接連被兩架日軍自殺飛機攻擊,艦體大火;照片拍攝時,提康德羅加號尚未遭受第二次攻擊。艦長基佛為方便滅火,向艦體左舷隔艙注水,並同時向左急轉,令艦體大幅向左傾斜9度;此舉使機庫及甲板的大部分易燃物均滑入海中,既減低後續爆炸的危險,並使滅火隊可更有效滅火。

1月10日,提康德羅加號等快速航空母艦穿過巴士海峽,前往空襲法屬印度支那的日軍補給。海爾賽認為伊勢號日向號及部分日軍戰艦,在雷伊泰灣海戰後撤到越南,故先攻擊金蘭灣[18][19]

12日艦隊抵達越南外海。凌晨3時30分,第五分隊的夜戰航空母艦先派飛機偵察。早上6時40分,戰艦及巡洋艦等往炮轟金蘭灣的戰艦。到7時30分,第一、二及三分隊的航空母艦開始派飛機空襲。[20]整日艦隊出擊數達1,465架次,部分飛機更沿海岸搜索目標轟炸,攻擊範圍遍佈越南南部。提康德羅加號的第三分隊,分別空襲了歸仁西貢,並擊沉了香椎號、兩艘護航驅逐艦、九艘滿載的運輸艦及一艘油船;被日軍俘虜的法國巡洋艦拉莫特-皮凱號英語French cruiser Lamotte-Picquet(La Motte-Piquet)亦在金蘭灣被擊沉。最終美軍共擊沉45艘日軍軍艦及商船,並摧毀多艘油船。由於港內沒有日軍戰艦,美軍的炮艦在早上8時已經撤返。晚間艦隊撤往東面補油,並迴避颱風。海面大浪使艦隊到14日才完成補油。[21]

15日上午艦隊空襲了高雄及左營港,並擊沉了旗風號松號。低能見度使空襲成效欠佳。[22]下午艦隊再次西進,並於16日空襲了香港廣州海南。惡劣天氣及密集防空火炮雖令空襲多有阻滯,但美軍仍擊沉多艘運輸艦。17日東北季候風加強,迫使艦隊撤回呂宋西面海域補油,然後再次空襲台灣。[23]

遇襲

Thumb
1945年1月21日,提康德羅加號遭到第二架自殺飛機攻擊,艦長基佛本人亦身受重傷。此時提康德羅加號的艦島亦冒出滾滾濃煙,但全艦火勢在下午已經受控,甚至在次日已局部恢復飛行作業,派出戰機自我防衛。雖然如此,提康德羅加號仍返回美國修理。

21日早上,艦隊開始派飛機攻擊台灣澎湖先島群島各地機場。當天的好天氣使美國飛機全天持續攻擊,但日本神風特攻隊也展開行動。

中午四架日軍自殺飛機發現第三分隊,隨即展開攻擊。蘭利號先於12時6分被兩枚小炸彈擊中,受損輕微。兩分鐘後,一架自殺飛機在雲層突然出現,由左舷後方突襲提康德羅加號,並撞穿飛行甲板,與所攜的250公斤炸彈一同爆炸,引發大火。其時提康德羅加號正準備下一波空襲,機庫及甲板上的飛機均載滿武裝及燃油,大火一發不可收拾。12時20分艦長迪西·基佛(Dixie Kiefer)下令向左舷隔艙注水,令艦體向左傾斜9度;同時又向左舷急轉,使艦體右舷迎風。兩項措施使機庫及甲板的易燃物迅速滑入海中;而艦體亦可由上而下冷卻,大火因此較易受控。[24]而第三分隊各艦則在提康德羅加號外圍設下防禦圈。[25]

但12時50分,第三分隊再遭到13架日機攻擊(其中八架為自殺飛機)。分隊的防空炮擊落了六架;空中的戰機亦加入攔截。然而仍有兩架日機突破美軍防禦,並在58分開始向提康德羅加號俯衝。一架飛機在俯衝期間被擊毀;但另一架卻直接撞入艦島,並貫穿瞭望台;一至兩枚250公斤炸彈隨即在艦島爆炸。爆炸令艦島瞭望台起火;而艦島建築的碎片則在艦橋及飛行甲板橫飛,造成多人死傷。基佛艦長在攻擊後右手骨折,更有近65塊金屬碎片穿插身上,但仍拒絕離開艦橋,繼續指揮救火。由於損管得力,艦上的火勢在下午2時15分已經迅即受控;而基佛則命左舷隔艙逐步排水;傷員亦陸續轉移到救援驅逐艦。37分下層甲板的火勢完全撲滅;到傍晚6時,艦體的傾側亦少於3度,基佛則在稍後轉移到驅逐艦上。攻擊最終造成143人死亡,202人受傷,36架飛機損毀。[24][26][4]同日馬多克斯號(USS Maddox, DD-731)亦被自殺飛機擊傷。[25]

次日提康德羅加號、馬多克斯號及兩艘輕巡洋艦離開分隊,返回烏利西,在24日抵達,並作緊急維修。艦隊在26日亦返抵烏利西;同日雷蒙德·斯普魯恩斯接替海爾賽指揮美軍艦隊,編制上改為第五艦隊,而快速航空母艦編隊亦再次易名,為第58特遣艦隊,由密茲契指揮。[27]28日提康德羅加號搭載乘客啟程返國,並途經珍珠港,於2月15日抵達普吉灣,在稍後進入船塢維修。[4]

沖繩戰役

4月20日,提康德羅加號修理完畢,隨即前往阿拉米達,搭載乘客及額外飛機,然後運送到珍珠港,於5月1日抵達。次日提康德羅加號搭載第87聯隊,然後到近海訓練一星期。訓練後提康德羅加號前往烏利西,並在中途順道空襲塔羅阿島,於22日抵達烏利西,並加入在當地休整的第四分隊。[4]

此時艦隊正在日本外海激戰。24日,亞瑟·拉德福(Arthur W. Radford)少將指揮的第四分隊離開烏利西,前往支援沖繩作戰;第四分隊除了有提康德羅加號外,亦有旗艦約克鎮號香格里拉號獨立號。27日第四分隊與艦隊會合;而海爾賽與麥凱恩則在28日再次接替斯普魯恩斯及密茲契,分別指揮美軍艦隊及快速航空母艦,艦隊又再易名為第三艦隊。[28]海爾賽照舊以密蘇里號為艦隊旗艦;而麥凱恩則以香格里拉號為特遣艦隊旗艦。29日第三分隊返航雷伊泰休整;而提康德羅加號等則開始支援沖繩戰役的美軍。[29]6月2日,第一分隊與第四分隊會合。第一分隊繼續支援沖繩作戰;而第四分隊則派飛機作遠距攻擊,空襲九州機場。[30]

6月4日,颱風康妮(Typhoon Connie)吹襲沖繩東面海域;由於海爾賽起初採用錯誤迴避路徑,再加上麥凱恩未有及時批准第一分隊自由運動,使第一分隊通過風眼,所有航空母艦均有損傷,幸而人命損失不大。而提康德羅加號的第四分隊因位處第一分隊以北;再加上康妮直徑細小,故此遭遇的天氣顯然較為溫和,亦能及時避開颱風移動路徑,沒有艦隻受損。[31]稍後兩支分隊繼續支援沖繩戰鬥,在10日起程撤返雷伊泰休整,於13日抵達;[28]而美軍於22日基本佔據了沖繩島。

日本投降

Thumb
二次大戰後,不少艾塞克斯級成為多餘軍艦,成為所謂的封存艦隊(Mothball Fleet)。由前景數起為艾塞克斯號、提康德羅加號、約克鎮號、列星頓號、碉堡山號及好人理查號。攝於1948年4月23日布雷默頓普吉灣。

7月1日,第三艦隊離港出發,前往空襲日本本土。提康德羅加號編入傑拉德·波根(Gerald F. Bogan)少將指揮的第三分隊,同行艦有旗艦蘭道夫號、艾塞克斯號、蒙特利號及巴丹號[32]8日艦隊在沖繩外海會合,然後於10日空襲東京。攻擊後艦隊前往東北,欲於13日攻擊本州北部及北海道一帶,但因當日天氣惡劣延誤。

7月14日及15日,天氣好轉,艦隊大舉出擊,以轟炸B-29攻擊距離外的目標;相比沖繩作戰,日軍的反抗輕微,只有少量飛機有升空作戰,且均被擊落。艦隊空襲了室蘭市函館等地,擊沉橘號,並擊傷柳號,且擊沉或擊傷數十艘運輸艦及汽車渡輪,阻止日軍運煤南下;而美軍及英軍戰艦則在同日炮擊沿岸的大型工廠。16日艦隊到外海補油,並與英國航空母艦(編入美軍第37特遣艦隊)會合。17至18日,艦隊再次空襲東京灣。首日天氣欠佳,空襲幾乎無效;次日天氣稍為好轉,艦隊隨即出擊,並集中攻擊長門號;最終長門號為約克鎮號重傷,一度認為已經擊沉。空襲後艦隊前往日本西南,於21日至22日補油。[33]

7月24日、25日及28日,英美航空母艦艦隊前往轟炸瀨戶內海及吳市,集中攻擊日軍殘存軍艦,單在24日艦隊的出擊數便高達1,747架次,並擊沉伊勢號、日向號、榛名號利根號天城號青葉號大淀號磐手號出雲號;擊傷葛城號龍鳳號海鷹號北上號[34]

7月31日艦隊出海迴避颱風,於8月初在海上補給。此時尼米茲截獲情報,指日軍正於本州以北集結自殺飛機及部隊,欲突破美軍防線,降落到馬里亞納的B-29基地,命艦隊即時前往攻擊;正當艦隊航行之際,小男孩原子彈於8月6日在廣島上空爆炸。8日艦隊本州北部的機場;同日蘇聯正式向日本宣戰。9日美軍在長崎上空投下胖子原子彈;而艦隊則在9日及10日再次空襲本州,摧毀超過251架轟炸機,擊傷另外141架,使日軍最後反擊破滅。11日艦隊到外海補油;此時日本開始考慮投降條款。12日艦隊迴避颱風,再於13日至15日空襲東京。15日中午,裕仁天皇宣佈日本投降,艦隊即時中止當日的第二波空襲,但繼續攔截接近艦隊的日機。[35]

稍後提康德羅加號開始派飛機搜索陸上戰俘營,並空投補給。9月2日,日本代表在密蘇里號上簽署和約;而提康德羅加號則在6日進入東京灣停泊休整。[4]

9月20日,提康德羅加號參與首階段的魔毯行動(Operation Magic Carpet),搭載美軍返國,在10月5日返抵阿拉米達。9日提康德羅加號再次前往太平洋搭載美軍,在稍後返回塔科馬,並在28日於當地慶祝海軍日(Navy Day)。[4]

稍後提康德羅加號再到阿拉米達,並卸載所有飛機,然後到珍珠港船廠改裝,以增加乘客搭載量。11月提康德羅加號前往菲律賓,並在20日抵達薩馬島。稍後提康德羅加號搭載近4,000名軍人返國,於12月6日抵達阿拉米達。[4]

1945年12月,提康德羅加號再次到西太平洋搭載美軍返國,於1946年1月返回。接著提康德羅加號到普吉灣停泊,預備退役。[4]

退役、地中海及兩次改建

Thumb
1957年8月,完成SCB-125改建的提康德羅加號返回太平洋艦隊,並在近岸執勤。同行的洛杉磯號重巡洋艦正發射RGM-6飛彈;而約600名美國航天科學學院(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Science)的觀察員則在提康德羅加號上觀察。

1947年1月9日,提康德羅加號退役,並加入後備艦隊,在普吉灣繼續封存。[36]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提康德羅加號亦未有即時重新服役。

此時海軍正為艾塞克斯級作現代化改建;提康德羅加號在稍後編入SCB-27C改建之列。由於改建船廠為美國東岸的紐約海軍造船廠;提康德羅加號在1952年1月31日暫時重返現役,在2月27日前往紐約,於4月1日抵達。4月4日,提康德羅加號再次退役,並開始改建。1952年10月1日,改建中的提康德羅加號被重編為攻擊航母,舷號改為CVA-14。改建於1954年完成,而提康德羅加號則在9月11日再次服役,將母港改設在諾福克。[4][36]

1955年2月3日,改建後的提康德羅加號離開諾福克,到加勒比海試航訓練,在3月返抵諾福克,然後到紐約船廠作最後檢修。稍後提康德羅加號留在東岸近海考核飛行員,並測試A-4D1F4D-1F3H-2N等新式海軍飛機,亦曾到訪費城[4][36]

11月4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梅港,前往地中海巡航,並在14日於直布羅陀接替無畏號。稍後提康德羅加號在地中海作長期巡航,沿途到訪多個港口,到1955年8月2日才返抵諾福克。返國後提康德羅加號進入諾福克海軍造船廠,開始作SCB-125改建,增設斜角飛行甲板及封閉艦艏。改建於1957年4月完成。[4][36]

太平洋艦隊

改建後海軍命提康德羅加號到太平洋艦隊服役。此時提康德羅加號已無法通過巴拿馬運河,故要繞道合恩角,於5月30日抵達新母港阿拉米達。接著提康德羅加號留在近岸訓練。[4][36]

9月16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阿拉米達,前往西太平洋巡航,並途經珍珠港,於10月15日抵達橫須賀。稍後提康德羅加號在日本海、中國東海及菲律賓一帶執勤,於1958年4月25日返抵阿拉米達。[4][36]

1958年10月4日,提康德羅加號再次前往西太平洋。早前金門炮戰爆發,遠東局勢緊張,提康德羅加號到台灣海峽戒備,平常則到日本及菲律賓等地執勤,於1959年2月16日返抵阿拉米達。[4][36][37]

Thumb
1960年美軍提康德羅加號航空母艦維多利亞港

1960年5月5日,提康德羅加號再到西太平洋巡航。6月17日及19日,解放軍德懷特·艾森豪訪問台灣,而再次炮擊金門;提康德羅加號因此再到台灣海峽戒備。稍後提康德羅加號於日本海、中國東海及菲律賓等地執勤,於10月11日返抵阿拉米達。[4][36]

1961年5月10日,提康德羅加號再次到西太平洋巡航。其時越南內戰已愈演愈烈;美國亦開始派少量軍隊支援南越。9月26日到10月17日之間,提康德羅加號斷續在越南外海戒備,接著則到日本及菲律賓等地巡航,於1962年1月15日返抵阿拉米達。[4][36][37]

1963年1月3日,提康德羅加號再次前往西太平洋,先在12日抵達珍珠港,然後前往蘇比克灣,於2月2日抵達。稍後提康德羅加號先後兩次到訪香港,並多次前往橫須賀及蘇比克灣等地。在4月23日至5月1日期間,提康德羅加號在越南外海戒備,最後於7月15日返抵阿拉米達。[4][36][37][38]

1964年4月14日,提康德羅加號搭載第五航母航空聯隊(CVW-5,今美國海軍第五航母航空大隊英語Carrier Air Wing Five),再到西太平洋巡航,並加緊在越南外海戒備。[36]小鷹號早在年初已開始派飛機到老撾偵察,並曾有飛機被擊落。8月初,提康德羅加號在北部灣巡航;而星座號則剛好到香港休整。[39]

越戰

北部灣事件及飛箭行動

Thumb
1962年7月29日,提康德羅加號在美國近海;其斜角飛行甲板清晰可見。艦上水兵在甲板排出「Seafair62」字樣,顯示提康德羅加號當時正參與西雅圖一年一度的海洋節

1964年8月2日早上,美軍驅逐艦馬多克斯號正在北部灣巡邏。此時馬多克斯號已接獲情報,指北越可能派魚雷艇前來攻擊;事緣早前南越巡邏艇曾在7月30日炮擊宇島(Hon Nieu),並在返航峴港時經過馬多克斯號;過程一直被北越的魚雷艇所觀察。下午12時45分,馬多克斯號的雷達發現五艘北越魚雷艇迫近;馬多克斯號即時進入作戰狀態,加速離開,並向提康德羅加號請求空中支援。3時至4時之間,馬多克斯號觀測到三艘魚雷艇高速靠近,並發射魚雷。4時8分,馬多克斯號開始炮擊靠近的魚雷艇,並在17分轉向迴避魚雷。[39][40]

此時提康德羅加號的四架F-8戰鬥機抵達現場,預備進入攻擊位置。約20分馬多克斯號遭魚雷艇以14.5×114毫米機槍射擊,但只有一枚子彈命中;馬多克斯號隨即開炮還擊。此時北越三艘魚雷艇均已受創,開始掉頭向北撤退;提康德羅加號的F-8在28分開始追擊,並擊傷兩艘,其中一艘在稍後沉沒。稍後馬多克斯離開現場,與特納·喬伊號(USS Turner Joy, DD-951)會合,然後再次靠近北越近海。而林登·詹森總統則命星座號即時離開香港,前往北部灣戒備。[39][40]

8月3日早上,馬多克斯號及特納·喬伊號在北部灣近岸巡邏,在晚上撤回外海;而南越巡邏艇則在當晚炮擊廣平省一處雷達設施,在4日早上返回。馬多克斯號兩艦在4日再次到近岸巡邏,並在傍晚預備返航。當時海面天氣惡劣,能見度低;兩艦雷達突然發現有「目標」接近,並在晚上10時29分開始炮擊迫近的「目標」。提康德羅加號的兩架A-1H戰機(隸屬第53戰鬥機小隊VF-53)在稍後飛抵現場支援,但未有發現任何「敵艦」。半夜兩艘驅逐艦返回,與提康德羅加號會合。[39][41]

雖然當晚起飛出勤的戰鬥機小隊指揮官詹姆斯·史托戴爾(James Stockdale)未有發現任何北越軍艦;且兩艘驅逐艦亦不肯定是否遇敵;但事件已大為刺激美國及北越雙方。8月5日詹森下令海軍執行飛箭行動(Operation Pierce Arrow),向北越「報復」。上午8時,提康德羅加號及星座號預備派飛機出擊,但因時間過於倉促,出擊要稍為延遲。下午提康德羅加號及星座號各自派出32架飛機,分別攻擊下龍市(舊稱鴻基市)、Loc Chao、廣溪(Quang Khe)、清化市邊水港(Ben Thuy,接近榮市)等地的魚雷艇基地;同時攻擊榮市的燃油設施。攻擊最終擊沉七艘魚雷艇,擊傷另外10艘,並燒毀榮市90%的儲油;而星座號則有兩架飛機被擊落,一人死亡,另一人被俘。[42]

8月5日,遊騎兵號離開阿拉米達,到西太平洋增援;8月7日,美國眾議院以416票對0票,一致通過東京灣決議案,授權詹森向北越派軍,而無須作正式宣戰;議案稍後亦在美國參議院以88票對2票通過。雖然如此,詹森命海軍暫時減少到北部灣近岸巡邏,直到9月中才恢復;而提康德羅加號則暫時離開,到港口休整。[42]

8月11日,提康德羅加號返回北部灣,並繼續戒備;同日奇爾沙治號亦與艦隊會合,以防備中國的潛艇;但詹森一直未有授權海軍再作進攻,僅派飛機到南越、老撾及胡志明小道等地偵察,使北越有時間從中國運入39架米格-15米格-17福安市。9月16日,驅逐艦摩頓號(USS Morton, DD-948)及愛德華號再次遭到不明海上艦隻「攻擊」;海軍及空軍向詹森請示,要求准許攻擊北越日益強化的空軍基地;然而詹森及國防部認為北越已「汲取教訓」,既未准許海空軍飛機攻擊,亦不批准登陸作戰。[43]9月18日遊騎兵號抵達北部灣;而提康德羅加號則在22日暫時離開,到港口休整。[44]

10月7日起,提康德羅加號斷續在北部灣警備,中途兩次回到港口休整。詹森仍未准許美軍派飛機攻擊北越,但在10月23日批准海軍派飛機支援老撾政府軍隊。[45]11月28日提康德羅加號開始返航美國,於12月15日返抵阿拉米達。[36][44]而詹森在早前12月2日批准首階段的橫滾行動(Operation Barrel Roll);准許美軍飛機到老撾北部作有限的對地支援。行動在14日開始執行。[43][45]1965年1月27日,提康德羅加號進入三藩市海軍船廠,作五個月維修。[4]

早期滾雷行動

Thumb
1963年1月18日,提康德羅加號正前往西太平洋巡航;一架A-4C攻擊機正在甲板降落。此時越南內戰已愈演愈烈;提康德羅加號在下次巡航時,更直接參與了北部灣事件。

1965年9月29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阿拉米達,前往越南作戰。此時美軍的空中轟炸已逐步升級;年初開始的火飛鏢行動(Operation Flaming Dart)已升級至第一階段及第二階段的滾雷行動;針對老撾東南部胡志明小道的鋼虎行動(Operation Steel Tiger)在4月開始;針對北越面對空飛彈鐵手行動(Operation Iron Hand)亦在8月開始。[46]10月4日提康德羅加號抵達珍珠港,接著留在近海訓練,直到17日才離開夏威夷。稍後提康德羅加號途經蘇比克灣[47]在11月5日抵達越南外海。提康德羅加號主要往返洋基站迪西站兩個航空母艦執勤點,並派飛機參與各項空襲行動。不過所有攻擊目標必須經美國總統批准,前線美軍方可攻擊;再加上詹森在河內及海防兩地設下禁止攻擊區,使空襲效率極差。[48]12月2日,提康德羅加號前往日本休整;[44][4]5日提康德羅加號航行途中,一架搭載核彈的A-4攻擊機意外從機庫滾下,經艦側升降台跌入深海,機師及核彈均告失蹤。[49]7日提康德羅加號抵達橫須賀。[47]

12月16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橫須賀,在21日返抵北部灣,繼續進行各項轟炸行動。[47]22日,提康德羅加號、企業號及小鷹號作聯合攻擊,派出超過100架飛機,攻擊汪秘鎮火力發電廠;該處的發電廠供應河內市約三分之一的電力,以及海防市接近全部電力。這也是美軍首次獲准攻擊北越工業設施。[46]三艦機隊分別在下午3時、3時30分及4時發動攻擊,企業號由北面進攻;提康德羅加號與小鷹號則由南面進攻。攻擊重創發電廠,並使河內及海防電力供應銳減。[50]25日聖誕節,詹森下令美軍停止所有空襲,以向北越釋出善意,重開停火談判;但北越卻於1966年1月4日斥之為假意。[46]14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越南,在次日抵達蘇比克灣休整數日。[44][47]

1966年1月21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蘇比克灣,在23日返抵越南外海。[47]詹森在31日恢復轟炸,開始第三階段的滾雷行動,但仍局限於北越南部,並禁止攻擊北部的米格機場及工業設施,使北越可大量運輸各種防空炮、面對空飛彈及雷達設施到南方;美軍的飛機損失因此逐漸增多。[51]2月9日,提康德羅加號的第五聯隊長座機亦被擊落,但及時在海上跳傘逃生。[52]16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戰區,在18日抵達蘇比克灣休整。接著提康德羅加號改為前往佐世保休整,於21日抵達。[44][47]

2月28日,提康德羅加號前往越南作戰,在3月2日途經蘇比克灣,於6日抵達越南外海。[47]針對日益增多的面對空飛彈,海軍開始為航空母艦飛機搭載AGM-45百舌烏反輻射飛彈,以協助摧毀地面飛彈發射台;又以混編機種的方式編組攻擊機隊,分配攻擊任務及目標,然後命各艘航空母艦一同出擊,以應付北越密集的防空飛彈。這些大型混合機隊攻擊任務亦稱為Alpha Strikes。31日提康德羅加號再次前往蘇比克灣,在4月2日抵達。[44][51]前一日詹森下令展開第四階段滾雷行動,將海空軍的執勤範圍再作劃分,但仍然禁止攻擊主要工業設施。[53]4月4日,提康德羅加號抵達香港休假四天。[47]

4月8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香港,前往越南執勤。[47]10日提康德羅加號抵達越南外海,隨即與小鷹號派出攻擊機隊,接連轟炸連接海防、海陽市及中國的道路,並摧毀兩座主要橋樑。[52][53]18日,小鷹號派飛機夜襲汪秘發電廠;又在19日空襲錦普鎮的運煤港。應提康德羅加號第144攻擊小隊(VA-144)指揮官的要求,海軍將洋基站北移,使A-4攻擊機無須搭載附加油箱作戰,增加作戰效率。[52]20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越南,在23日抵達蘇比克灣稍作休整。次日提康德羅加號前往橫須賀,在28日抵達,並預備返國。30日提康德羅加號啟程返國,在5月13日返抵阿拉米達,並在稍後進入船廠維修。[47][36][4][44]

滾雷行動升級

Thumb
1966年初,提康德羅加號正在越南外海補油。此時滾雷行動已逐步升級,美軍開始轟炸北越各地設施;但由於所有攻擊目標,均須經美國總統批准,使空襲效果大減。

7月9日,提康德羅加號完成維修,在近岸訓練考核飛行員。[4]10月15日,提康德羅加號搭載第19航空聯隊,再次前往越南作戰,並在20日於珍珠港稍作停留。30日提康德羅加號抵達橫須賀,再於11月10日轉抵蘇比克灣,最終13日抵達越南外海,開始作戰。[47][44]美軍在早前6月29日批准攻擊北越的儲油設施(即POL攻擊)及工業設施,並開始與受蘇聯訓練的北越米格機交戰。[51]提康德羅加號加緊轟炸北越的油庫,以及海防港口的油船,但戰損亦日益增加;到12月16日提康德羅加號前往佐世保時,艦上已有五架飛機被擊落。[44][4]21日提康德羅加號抵達佐世保休假。25日聖誕節,詹森再次下令美軍停火48小時,並在1967年元旦作另一次48小時停火。[51][54][47]

12月30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佐世保,在1967年1月4日重返越南外海,並繼續攻擊北越的燃油設施。[47][44]由於空襲一直未能迫使北越重返談判,美軍再次計畫加強滾雷行動,並要求准許攻擊更多北越重要據點,以阻止北越從中國、柬埔寨及老撾等地獲得補給。[55][56]2月4日,提康德羅加號再次離開越南,前往港口休假,在7日抵達蘇比克灣;[44][47]而第五階段的滾雷行動則在14日開始。[57]

2月12日,提康德羅加號返回越南作戰,在15日到達執勤崗位。[47][44]此時第五階段滾雷行動開始,美軍繼續增加攻擊目標,並獲准空襲太原市鋼鐵工廠。23日起,海軍開始在北越河流佈置水雷,同時獲准切斷北越部分指定的公路及運輸系統,以逐步孤立河內及海防;但1964年兩地設下的禁止攻擊帶,則仍舊保留,故兩地許多目標仍未受到攻擊。[58][56]雖然如此,提康德羅加號等繼續執行橫滾、鐵手、燃油設施等等攻擊行動;海軍亦引入AGM-62空對地飛彈,試圖改善攻擊效率。3月15日提康德羅加號再次離開,在17日抵達蘇比克灣。[47][44]

3月26日,提康德羅加號再次到越南作戰,在29日抵達越南外海,繼續執行各項轟炸任務。[47]詹森再批准美軍攻擊海防及河內更多目標,但禁止攻擊區繼續保留。[55]4月23日,空軍攻擊了白馬市的米格基地;而海軍則在次日再作空襲。這是該基地自1964年8月以來首次遭到美軍攻擊。[59]4月28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戰場,在次日抵達蘇比克灣。5月4日至8日,提康德羅加號在香港休假,然後在13日抵達橫須賀,預備返國。19日提康德羅加號啟程返國,在29日返抵阿拉米達。7月提康德羅加號到普吉灣船廠維修,在9月後留在近岸訓練。[44][4][36][47]

春節攻勢

Thumb
1969年,提康德羅加號在越南外海執勤,一架A-7B攻擊機正從彈射器起飛。此時春節攻勢已經結束;美國因和談重開而停止所有對北越的空襲,並逐步撤走美軍,使提康德羅加號的出擊數大減。美軍要到1972年復活節攻勢才恢復大規模轟炸;其時提康德羅加號已改建為反潛航母,未再參戰。

1967年12月28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阿拉米達,途經珍珠港,在1968年1月17日抵達橫須賀;[47]而美軍如常在元旦作48小時停火,並在1月3日停火結束後,開始第六階段滾雷行動。海軍早前開始加緊切斷北越的鐵路網及航運,試圖孤立河內及海防;但北越將設施轉移至禁止攻擊帶內,並大幅增加防空炮,使美軍空襲效果不佳,損失更有所增加。[60]19日提康德羅加號前往越南外海;[44][4]途中23日,北韓扣留普韋布洛號通用環境研究艦,朝鮮半島局勢突趨緊張。企業號及正在休整的遊騎兵號隨即前往日本海戒備;而提康德羅加號則繼續前往越南,在26日抵達外海,開始作戰。[61][62]

1月29日,美軍開始維期三日的越南春節停火令。但就在29日,北越放棄游擊戰,發動大規模的春節攻勢,試圖一舉攻陷南越。海軍即時中止小鷹號的休假;並延長珊瑚海號的服役時間,同時大幅增加各航空母艦的出擊數,以攻擊北越軍隊。[62][61]適逢越南東北季候風減弱,天氣有利美軍出擊;提康德羅加號等開始大舉派飛機到南越各地。1月31日,空軍與海軍發動尼加拉瓜行動,集中支援溪生戰役的美軍陸戰隊,同時攻擊清化榮市及南北越各地的公路。2月26日,詹森批准攻擊河內港口。此時北越攻勢已開始崩潰;美軍亦因季候風轉趨強烈,使天氣惡劣,而要減少出擊,雙方再次談判停火。[63][64]3月3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越南外海,在6日抵達蘇比克灣休整。[44][47]

3月26日,提康德羅加號返回越南外海作戰。[44][47]31日,詹森宣佈不再連任總統,並於同日命海空軍停止攻擊北緯20度以北的北越目標,僅可攻擊北越於南越的進攻部隊。提康德羅加號等隨即減少出擊,僅恢復鋼虎行動,攻擊老撾的胡志明小道補給線;同時攻擊榮市的燃油設施及機庫。[64]4月3日,詹森將禁止攻擊帶南移至北緯19度。4月6日,提康德羅加號再次離開,在10日到訪新加坡,並在18日抵達蘇比克灣休假。[44][47]

4月23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蘇比克灣,在25日抵達越南外海作戰。[47]海軍此時集中攻擊北越往南的補給線,以阻止北越再作進攻。5月初,海軍轉為攻擊河靜省、榮市及演州縣三地之間的北越軍據點,迫使北越逐步後撤。[65]5月12日提康德羅加號再次前往港口休整,在14日抵達蘇比克灣。[44][47]13日,巴黎和談重開。[66]

5月21日,提康德羅加號返抵越南外海執勤。由於和談進度緩慢,故此海空軍繼續攻擊北越軍隊,只稍為減少出擊數,以迫使北越軍隊撤出南越。[65]6月14日,提康德羅加號再次前往港口休整;[44]期間北越在15日要求美國無條件停止所有轟炸。[67]16日提康德羅加號抵達蘇比克灣,並在19日到香港休假數日,然後再返回蘇比克灣。[47]

6月26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蘇比克灣,在次日返抵越南外海執勤。[47]此時海空軍的出擊數繼續下降,但攻擊任務依舊。7月9日,提康德羅加號的一架F-8E擊落一架米格-17,為提康德羅加號的首架米格擊落紀錄。23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越南,在25日抵達蘇比克灣。27日提康德羅加號前往橫須賀休假,在31日抵達,並預備返國。[47]8月7日,提康德羅加號啟程返國,在17日返抵阿拉米達。22日提康德羅加號進入長灘海軍船廠維修,直到10月21日完成為止。稍後提康德羅加號留在近岸訓練。[44][36][4]11月1日,詹森停止對北越所有轟炸,並中止滾雷行動;而李察·尼克遜在6日勝出總統選舉。[67]

越南化時期

1969年2月1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阿拉米達,搭載第16航空聯隊,作最後一次越戰巡航。20日提康德羅加號抵達橫須賀稍作停留,於26日途經蘇比克灣,在3月4日提康德羅加號開始在越南外海執勤。[44][47][68]此時尼克遜推行越南化政策,開始從越南撤軍,並將軍事權力逐步移交南越。提康德羅加號等被禁止攻擊北越,故此轉為攻擊老撾的胡志明小道;海軍亦逐步減少洋基站的航空母艦數目。[69]3月19日提康德羅加號到港口休整,在22日抵達蘇比克灣。[44][47]

3月27日,提康德羅加號再次前往越南,在30日開始作戰。[47]艦隊主要派飛機到南越及柬埔寨執勤,偶爾亦派飛機到北越各地偵察。4月6日提康德羅加號又再離開,前往日本休整。[44]15日,北韓擊落美軍一架EC-121偵察機,造成31名美軍死亡,朝鮮半島局勢又再緊張;美國隨即派艦隊到北韓海面示威。正在日本休整的提康德羅加號亦隨行出發,與大黃蜂號、遊騎兵號及企業號進入黃海警戒。事件逐步降溫後,提康德羅加號在27日前往蘇比克灣休整,在30日抵達。[70][47][4][71]

5月9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蘇比克灣,在次日返回越南外海作戰。[47]此時西南季候風開始令越南天氣轉差,影響飛行作業;再加上美軍戰鬥繼續轉移到北越以外目標,提康德羅加號等的飛機執勤率亦遠較春節攻勢時低。到6月4日,提康德羅加號再次離開,在9日抵達佐世保休假,並在19日轉抵香港。[68][44][4][47]

6月24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香港,在26日抵達越南外海,作最後一次越戰戰鬥。[47]海軍如常派飛機到陸上偵察,並攻擊胡志明小道等地的北越據點。由於美軍逐步淡出戰爭,提康德羅加號在整個1969年巡航中,均沒有飛機在執勤時損失;但仍有七架飛機因操作意外而損毀。8月1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越南,在5日進入佐世保休整,並在稍後留在日本海警備。9月2日提康德羅加號在蘇比克灣稍作休整,然後啟程返國,在18日返抵阿拉米達。[47][44][36][4]

反潛航母及太空任務

Thumb
1972年12月19日,阿波羅17號返回地球,在美屬薩摩亞海域濺落。提康德羅加號的直升機正在救起太空人,並在稍後回收指揮艙。這也是太陽神計畫最後一次登月計畫。

1969年10月20日,提康德羅加號進入長灘海軍船廠,開始改建為反潛航母,並在次日將舷號改為CVS-14。改建於1970年5月28日完成後,提康德羅加號留在近岸訓練,在6月26日進入新母港聖地牙哥。7月至8月,提康德羅加號在加利福尼亞州近岸訓練,並考核海軍飛行員。稍後提康德羅加號在10月至12月作兩次例行演習。[36][4]

1971年3月11日,提康德羅加號離開聖地牙哥,前往西太平洋,並到日本海與日本海上自衛隊演習。演習後提康德羅加號往南航行,先在4月7日途經蘇比克灣,再在16日於新加坡稍作停留,然往前往印度洋。[47]提康德羅加號未有採用馬六甲海峽航線;而是途經巽他海峽,並在中途舉行儀式,紀念二戰時盟軍在巽他海峽海戰損失的侯斯頓號珀斯號(HMAS Perth)。稍後提康德羅加號與泰國海軍演習,在26日再次到新加坡休整。接著提康德羅加號啟程返國,途中在香港、橫須賀及佐世保三地休假,[47]最終在7月6日返抵聖地牙哥。[36][4]

返國後提康德羅加號留在近岸執勤,並在稍後預備參與首次太空計畫。1972年4月16日,太陽神16號升空,並在27日於中太平洋濺落,由提康德羅加號回收。[4]

1972年5月17日,提康德羅加號最後一次到西太平洋巡航。早前北越發動復活節攻勢,越戰再次升級;但提康德羅加號已改為反潛航母,故未有前往參戰。6月至7月,提康德羅加號在南中國海作反潛演習,然後轉到日本,在7月12日抵達佐世保。稍作訓練後,提康德羅加號啟程返國,在18日途經橫須賀,[47]於29日提康德羅加號返抵聖地牙哥。[36][4]

返國後提康德羅加號留在近岸訓練,並再次準備回收太陽神計畫的太空艙,在11月前往南太平洋。12月7日,太陽神17號升空,並在19日返回地球,於美屬薩摩亞海域濺落,在稍後由提康德羅加號救起;這也是太陽神計畫的最後一次登月。28日提康德羅加號返抵聖地牙哥。[36][4]

返國後提康德羅加號留在近岸訓練,並預備退役。退役前夕,提康德羅加號在1973年6月到加利福尼亞州外海,於22日回收了天空實驗室2號的返回艙,並救起三名太空人。[36][4]

結局與榮譽

1973年9月1日,提康德羅加號退役,並在同年11月16日除籍,開始拍賣程序。1974年8月15日,提康德羅加號以約六十萬(601,999.99)美金出售,並拖行到美國西岸波特蘭拆解。[3]

提康德羅加號三次獲頒海軍部隊嘉許勳表及一次海軍部隊嘉許獎;在二戰獲得五枚戰鬥之星;在越戰則獲得12枚。全部榮譽見下表:[37]

Bronze star
Bronze star
Thumb
Thumb Thumb
Silver star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Bronze star
Bronze star
Bronze star
Thumb
Silver star
Silver star
Bronze star
Bronze star
Thumb
Thumb Thumb
Bronze star
Thumb
Thumb
海軍部隊嘉許勳表
三次
海軍部隊嘉許獎 美國戰役獎章 太平洋戰爭獎章
五枚戰鬥之星
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獎章
海軍佔領服役獎章
(「亞洲(Asia)」橫扣)
國防部服役獎章 武裝部隊遠征獎章
四枚
越南服役獎章
12枚戰鬥之星
菲律賓總統部隊嘉許勳表 棕櫚葉越南英勇十字集體嘉獎 菲律賓解放獎章
一枚戰鬥之星
越南共和國戰役獎章

相關條目

註釋

參考書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