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越南中北部沿海省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河靜省北與乂安省相鄰,南接廣平省,西臨老撾博利坎賽省和甘蒙省,東臨北部灣。面積5,990.7平方千米,2019年總人口1,288,866人。
古為越裳之地。秦朝時隸屬象郡[1]。秦末天下大亂,趙佗據守嶺南自立,河靜省被納入了南越國統治。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滅南越國。在南越國故地設置十郡,河靜省屬於九真郡。三國時期,吳國分九真郡設九德郡,河靜省屬於九德郡。隋朝時屬於日南郡,唐朝改為驩州。
在阮朝明命十二年(1831年)分設省轄之前,河靜省一直與乂安省屬於同一行政單位管轄。丁朝時屬於驩州道。
李朝順天元年(1010年),改為驩州寨。
天成三年(1030年),改驩州寨為乂安寨。
陳朝隆慶二年(1374年),改為乂安路。
後黎朝初期,屬於海西道。
黎聖宗光順七年(1466年),劃分承宣,河靜省屬於乂安承宣河華府和德光府,河華府領石河縣和奇華縣二縣,德光府領羅山縣、天祿縣、宜春縣、真福縣、香山縣、清江縣。河華府和德光府的天祿縣、宜春縣、羅山縣、香山縣四縣就是河靜省的前身。
阮朝嘉隆元年(1802年),設乂安鎮,河靜隸屬乂安鎮河華府和德光府。
明命二年(1821年),改德光府為德壽府。
明命十二年(1831年),分設省轄,以河華府和德壽府設立河靜省;河華府轄奇華縣、石河縣二縣;德壽府轄干祿縣、羅山縣、香山縣和宜春縣四縣。
明命十八年(1837年),析奇華縣設華川縣,隸屬河華府。
明命二十一年(1840年),乂安省鎮定府下轄甘門縣和甘吉縣改隸德壽府。
紹治元年(1841年),避佐天仁皇后胡氏華諱,改河華府、奇華縣、華川縣為河清府、奇英縣和錦川縣;同時將乂安省下轄羈縻鎮定府、鎮靖府和樂邊府改隸河靜省。
嗣德六年(1853年),廢河靜省,德壽府和鎮靖、鎮定和樂邊三土府改隸乂安省,改河清府為河靜道,名義上隸屬乂安省。
嗣德二十一年(1868年),析德壽府香山縣置香溪縣,隸屬德壽府。
嗣德二十九年(1876年),復設河靜省,改河靜道為河清府,德壽府復隸河靜省。
19世紀90年代,法屬印度支那政府劃定老撾與越南邊界,將鎮定府、鎮靖府、樂邊府等土府劃歸老撾保護國。至此,河靜省僅轄德壽、河清二府。
維新九年(1915年),改石河縣為石河府,廢河清府,奇英縣設置知縣。
1945年8月,八月革命爆發,越南民主共和國接管了越南帝國在河靜的政權組織。
1948年1月25日,越南政府將各戰區合併為聯區,戰區抗戰委員會改組為聯區抗戰兼行政委員會。第四戰區改組為第四聯區,設立第四聯區抗戰兼行政委員會[2],河靜省劃歸第四聯區管轄。
1948年3有25日,北越政府廢府、州改縣[3]。
1954年,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結束,越南按照北緯十七度劃分為南北兩部分。河靜省屬於越南民主共和國管轄。
1958年11月24日,胡志明簽署敕令,自12月1日起撤銷第四聯區[4]。河靜省劃歸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1958年,石河縣析置河靜市社。
1991年8月12日,乂靜省再次分設為乂安省和河靜省。河靜省下轄河靜市社和錦川縣、干祿縣、德壽縣、香溪縣、香山縣、奇英縣、宜春縣、石河縣8縣,省蒞河靜市社[6]。
2000年8月4日,德壽縣、香山縣和香溪縣析置霧光縣[8]。
2024年11月14日,越南國會常務委員會通過決議,自2025年1月1日起,石河縣11社、錦川縣2社和祿河縣1社劃歸河靜市管轄,祿河縣併入石河縣[12]。
河靜省下轄1市2市社9個縣,省蒞河靜市。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